抓好科技教育的主阵地——浅谈科学探究课程的宏观设计
2014-02-12笋福鑫
笋福鑫
(天津市北辰区辰昌路小学 天津 30013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伟大目标的奠基工程。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创造思维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1 三维目标要明确,突出学科德育教育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动物、植物等知识,开展养蚕种植活动,使学生感悟生命,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精神。
2 科学活动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学习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越来越多的教师去实践。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要求教师要创设和谐环境和问题情境,注重实践过程、研讨过程、课外延伸。
《小学科学课堂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越来越感觉到,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而实验探究作为一种主要的探究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水珠从哪里来》一课中,探究的问题是“水珠从哪里来?”要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假设、寻求证据、修正假设”,经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可能会依据原有的经验从多个角度进行质疑和分析,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质疑和进一步观察活动获得更多的证据,从而帮助学生修正、完善原来的假设,或者提出新的假设。本课的探究活动最后可以提出“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从哪里来?”、“水蒸气怎样变成水?”等一系列问题作为结尾,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观察。
“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这句话指明的不单单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科学课研究的宗旨,即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开始,到产生新的问题为终。
3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堂是落实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改变教学模式,做到“五不”,即: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
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同时与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要结合在一起。利用科学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挖掘实验中的探究内容,增加一些创新点。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的教学设计侧重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教科版三年级《观察一棵大树》一课中侧重于制定计划和收集信息的训练。倡导探究式科学教育,要保护和激发孩子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①提出合适的探究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看法和经验为探究的起点,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形成探究的问题。②重视讨论,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等待。③学会观察,观察不是盲目的看,而是围绕一个概念有目的地观察,要与语言发展及其他能力培养结合,这样多感官观察才会更深入。④学会科学记录和表达,用记录本记录科学研究的原始数据、科学探究的过程,以便分析;及时记录自己的结论,学会总结,结论与之前对比,特别是问题和失败的原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引导学生对声音的产生进行了多种猜想:“事物之间相互撞击产生声音,事物之间相互摩擦产生声音,事物之间相互挤压产生声音、事物震动产生声音……”然后讨论猜想的可能性,通过观察橡皮筋的震动、音叉的发生,来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观察的结果和得到的结论进行汇报。通过“提出问题—假设猜想—验证猜想—观察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要比让学生直接看现象、说结果的效果明显得多。因此只有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进行假设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4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4.1 对象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4.2 学生观问题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例如,教科版五年级《我们的小车》研究怎样快或慢一点。由经验概念化到提升,最后发展,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5 倡导“做中学”
“做中学”可以说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核心理念,也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融入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知识的有效获得离不开经验中的发现和研究,这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此过程中,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自己的手鼻耳口等感觉器官,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亲自解决问题。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还要把一些课外活动和有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体系,为学生提供发现、尝试、锻炼的机会,表现出自己的天赋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还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肯定,这样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科技活动兴趣都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6 探究式科学教学以及需关注的问题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孩子们亲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试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表达陈述。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亲自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从小具备科学的态度,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学会合作。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时,不管是传授知识,也不管是采取什么形式,都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来。
[1] 徐海洋.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J]. 《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9):85-86.
[2] 房艳梅. 论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7):7-9.
[3] 谭菜花. 例说“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1):38-39.
[4] 张丽萍. 科学实验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途径[J].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