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陶业学堂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2014-02-12于保春颜惠崇丁小华

陶瓷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瓷业学堂景德镇

于保春,颜惠崇,丁小华,李 燕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论中国陶业学堂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于保春,颜惠崇,丁小华,李 燕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中国陶业学堂成立于1910年,是我国最早的陶瓷专门学校之一。本文从清末“新政”的大环境、留学生教育勃兴、挽救岌岌可危的手工制瓷业、冲破手工制瓷业固守旧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道理,从而回答了中国陶业学堂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陶业学堂;诞生;必然性

黑格尔说过:“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中国陶业学堂是在1919年成立还是在1910年诞生,具有某种偶然性,但中国陶业学堂的出现却有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必须回到它诞生的那个时代去找寻。

一、清末“新政”为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创造了大环境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但随之而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的文化教育独立于西方的影响,沿着传统的方向发展。是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冲开了中国的大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传教士通过创办教会学校将近代西方文化带入了中国。1860年洋务运动兴起,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教育启动了向近代教育过渡的进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急剧加深,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有识之士依靠年轻的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挽救中国。“百日维新”经过103天,虽以失败告终,但改良的浪潮不可遏制。1901年1月19日,慈禧太后不得不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预约变法”的上谕,承认“世有万古不变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指令“军机大臣、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权,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请诸人,或求诸己……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内详悉条议以闻”,揭开了清末最后十年新政的序幕。在各项新政改革中,教育改革是其中力度较大的部分。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四日)上谕:“著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宣告了自隋代以来实行了1300多年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废科举兴新学,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难得的新学高潮。1909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数量达5万多所,京师外在校生超过160万人。全国工业实业学堂:初等的47所,在校生2558人;中等的10所,在校生1141人;高等的7所,在校生1136人。新政时期,江西先后设立10所高等学堂,26所中学,11所初师。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为新学的发展扫除了体制性障碍,中国陶业学堂就是兴办新学热潮中的弄潮儿。

二、清末留学生教育的勃兴,为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准备了办学人才

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留日高潮。据统计,从1896年至1901年到日本留学的不到200人,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倡导留学,1903年公布的《约束奖励游学毕业章程》明确了对留学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科名奖励办法,留日学生逐年增多,1905年宣布废科举兴新学之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日高潮。据文献记载,1901年280名,1904年3000名,1906年达8000名以上,其中江西省1901年1名,1902年1名,1903年12名,1904年24名,1905年34名,1906年181名。

其次是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浪潮逐渐兴起。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从1902年到1942年分40年还清,本息总计达9亿多两,因事出庚子年,史称“庚子赔款”。美国为什么会在1908年实行“退款兴学”呢?概括起来原因有二:一是针对美国十九世纪末以来的排斥华工政策,中国掀起了广泛的抵制美货运动,使美国在华利益受损;二是留日高潮引起美国朝野的瞩目,认为这将不利于美在华的长远利益。所以190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提醒美国政府要培养在认知上、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导,从而控制中国的发展。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退款发展留美教育,并在中国建立清华学堂。据不完全统计,1900年前往美国留学人数59名,1901年到1908年为281名,1908年后人数大幅度增加。

清末留学教育的勃兴,为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准备了办学领导和师资骨干。中国陶业学堂首任校长张浩,1901年留日,1906年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毕业回国。1927年-1931年校长邹俊章是留美硕士。章继南、邹如圭、舒信伟、汪璠、汤大伦、戴亮侪、张俊等均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他们不仅对国内情况有清醒的认知,而且对世界的形势有自己的判断,既有新思想又具国际视野。这种以国人为师资的模式,与湖南瓷业学堂以聘请日本师资模式截然不同,为中国陶业学堂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从洋瓷与国内不平等税收的夹击下拯救岌岌可危的手工制瓷业,为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提供了契机

瓷器是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国的瓷器从唐代以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传入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西亚、中亚、欧美。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大体上到19世纪30-40年代完成。1868年日本也开始了明治维新。西方国家利用工业革命成果,以机械制瓷代替手工制瓷。陈重民在《今世中国贸易通志》中说:“英德两国全由机器制瓷,规模极大,且技术极巧妙,不但成本较廉,制品样亦多,至不可胜数。德国货品质坚实、价格低廉,最受欢迎;即英国货亦具有相当声誉。”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也说:“西国以机器制百物,一日可抵十人或数十人工作。”[1]“而中国制造,悉于手工,非拙朴耐用,未免费巨工大。”[2]

十九世纪末陶学进入英国实业学校,189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成立陶学院,1910年纽约州立陶业学校成立。德国、法国试验所及陶业学校颇负盛名,陶业出版物众多。“总言之,欧美工业发达诸国无不潜心陶学,有学校、有试验所,研究有得,必绘图列说,刊诸杂志。不独欧美为然,即日本陶业学术亦甚发达,东京高工陶科素负盛名,今已改为大学。窑业会社诸出版物,大有足钦者。”[3]文章还指出:“我国素以陶瓷著名于世界,至今仍固守旧法,口传心受不图改进,无所谓陶学也。窃以我国陶业之落后,不在技艺之不精,而在学术之未讲,故常有昔之所能者,今乃不能。昔之所得者,偶然侥幸耳。反之秘而不传,卒至于失传,更何谈于精进与人竞逐也哉。”[4]以上说明,洋瓷不仅机械装备先进、效率高,而且有科学研究、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支撑。此其一。

其二,凭借不平等条约中税收优惠条款,凡洋货进口,只在海关缴纳值百抽二点五的子口税,领三联报单,沿途呈验,无论远近概不重征,而华商运货出口,逢关纳税,遇卡抽厘,其所抽纳之款已较洋商所完子口税为多。关吏卡员除照章应纳税厘外,“恒交分外之需索”。1872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承诺中国商人贩卖洋货也享受子口税优惠。

晚清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曾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致书湖广总督张之洞说:“士大夫习闻人言厘捐病民矣,时而相语,亦曰厘捐民也,而不差之病于厘捐者怨毒之深也。故尝以为过捐卡而不思叛其上者非人情,思人之酷于捐卡而非人之叛者非人理。”[5]张謇是有民望的上层人物,尚如此明确地表示人民怨恨捐卡之毒,以致“叛上”有理,可见捐卡之祸之烈。以景德镇为例,据报道“查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之名区,若由该处将瓷器运至上海,须完纳厘金十八道之多,且有种种苛税,横生阻碍,致吾国瓷业有每况愈下之势。”[6]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龙口华洋贸易论略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第99页记载:“全国细瓷1907年出口一千五百五十二担,比1906年约少一半,乃为日本磁器搀夺,缘其价值较廉之故。”另据光绪朝《东华续录》卷四第110页记载:“景德镇瓷器售价值五百万金,近乃愈趋愈下,岁不及半。”

国人引以为荣、引以为傲的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今日岌岌可危。制瓷业呼唤培养陶业人才,与西方抗衡,以拯救瓷业。

四、手工制瓷业中固守旧法、不图改进之保守势力急需冲破,为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提供了现实需求

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正当中国各地先后出现机器工厂之时,中国的手工业者多群起反对,甚至有焚毁机器厂房的事件。例如辽宁营口出现过牛庄迫使蒸汽机制豆饼厂“无奈停工”,广东南海县新式缫丝厂被手工业者捣毁。试图以机械制瓷代替手工,以煤窑代替柴窑,“景德镇之制瓷者,已则守成法不可改,而复怵于一经改良,将立被淘汰,而无所噉饭,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7]也有购货之时,方言改良,则曰:“吾业是有年矣,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且这来客商,有向吾特制,而专索此种花样,货投其主,吾守吾规矩可也”[8]的记载。向焯还指出:“合观镇之组织,其弊在于能分而不能合,能散而不能聚,有劳力之利用而无资本之利用,以故不能积小体,为大体,由个体的竞争而协力的竞争。……若墨守旧时组织,役之于手工制度,则势力微弱,爝火荧之安能与洪炉争其烈焰耶。”[9]

手工业者属于劳动人民,但在清末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联系,其保守落后一面亦明显。“苟欲兴工,必先兴学”[10]。为突破保守势力,需要培养尖兵,中国陶业学堂的诞生正适应了改良的历史潮流。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的先辈们认为“惟有急图改弦更张,努力发展陶业学术及技能。”[11]

早在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张之洞上书光绪皇帝《江西绅商请办小火轮瓷器及蚕桑学堂折》,首次向朝廷提出江西要办实业学堂。由张謇、瑞征等人发启,由冀、鄂、苏、皖、赣等五省协款40万元,但实际只筹到20万元,于1910年在景德镇成立江西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总经理康特璋在筹办瓷业公司时,呈请学部批准附设一所陶业学堂,名曰中国陶业学堂,学堂设在江西瓷业公司饶州瓷厂内(鄱阳县高门)。经官方批准,五省协办的中国最早的陶瓷专门学校之一终于诞生了。其校训为“诚朴恕毅”,其办学宗旨为:“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12]

[1]曹元煦. 沪游杂记, 卷二. 第20页.

[2] 柯尔泰. 救国十议·求自疆主人. 皇朝经济文编, 卷五. 第19页.

[3] 邹俊章. 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 科学, 卷十四. 第1277页.

[4] 邹俊章. 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 科学, 卷十四. 第1278页.

[5]张謇.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6]瓷业. 农商公报. 第二十九期选载, 第26页.

[7]黄炎培. 考查日记, 上篇. 第37页.

[8]向焯. 景德镇陶业纪事, 第七章. 第37页.

[9]向焯. 景德镇陶业纪事, 第七章. 第33页.

[10]张謇. 请设工科大学公呈.

[11] 邹俊章. 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J]. 科学, 卷十四. 第1278页.

[12]邹如圭. 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校刊, 第一期. 第3页.

[13] 叶正隆, 曹春娥. 曾留学东京工业大学窑业(学)系的陶院早期教师简溯及思考[J]. 陶瓷学报,2014,35(3).

The Inevitable Emergence of China Ceramic School

YU Baochun, YAN Huichong, DING Xiaohua, LI Yan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Founded in 1910, China Ceramic School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eramic vocational schools in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ircumstances around its emergence, including the “New Policies”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fourishing of overseas study programs, the precarious situation of the handmade ceramic industry, and the need to burst the technical constraints of this traditional industry. It reveals the inevitability of school is a result of the effort to expand education for building up the country’s industry.

China Ceramic School; birth; inevitability

G-40

A

1000-2278(2014)06-0660-03

10.13957/j.cnki.tcxb.2014.06.020

2014-09-11。

2014-09-25。

于保春(1978-),男,硕士,副教授。

Received date: 2014-09-11. Revised date: 2014-09-25.

Correspondent author:YU Baochun(1978-), male,Master, Associate professor.

E-mail:yubaochun@163.com

猜你喜欢

瓷业学堂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近代景德镇瓷业改良路径与实践困境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明清瓷业宗教信仰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