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青花对伊万里染付的影响

2014-04-24张三聪萨木布拉

陶瓷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伊万青花瓷青花

张三聪,萨木布拉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明、清青花对伊万里染付的影响

张三聪,萨木布拉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明、清时期,凭借一流的制瓷工艺和巨大的生产规模,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陶瓷生产国,对外输出了大量的陶瓷产品,其中就包括了风靡全球的青花瓷。在邻国日本,青花瓷被称为染付,中国青花的传入对日本的陶瓷产业和陶瓷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伊万里染付是日本在有田地区烧制的青花瓷,从现存资料以及瓷器样本来看,无论是造型、图案又或是绘画工艺。

青花瓷;染付;有田;伊万里;影响

“青花瓷”在元朝出现时最初被称作为“青花白瓷”或“青白花器”,有时也被叫做“青白瓷”,到了明永乐年间才开始普遍被称之为“青花”。青花瓷的发展于明清两代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中国瓷器在造型、纹样装饰、釉料配制和烧制工艺方面的成就一直领先于世界,这也促使了包括青花在内的瓷制品成为中国历史上继丝绸、茶叶之后的另一大宗出口商品。

青花瓷在日本被称之为染付。染付一词在日语中原指蓝印染布,因为青花瓷的白底青色花纹和蓝印染布非常接近,于是染付一词就转用到了青花瓷上。日本最早有关青花瓷的文献记录是14世纪室街时代的《看闻御记》,这是一本记录了当时朝廷活动和社会动态的日记,日记的主人为14世纪中期身为日本皇族的伏见宫贞成亲王后崇光院。《看闻御记》中一段有关某项仪式的记录里出现过“茶埦染付”的字样,“茶埦”正是历史上日本对中国陶瓷的独特称呼,而“染付”所指就是青花瓷器。

近年来,日本福井、和歌山与冲绳等地都出土了大量青花瓷片,而爱知县和广岛则存有完整的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推断,在14世纪的室街时代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已经进入了日本。当时,元青花主要为各地的武将、贵族和寺院所有,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作为装饰物来使用。至室街时代中期的16、17世纪,作为一般日常用具的青花制品被大量进口到日本,这一情况已经从考古方面得到了证实。经研究,在日本各地出土的青花瓷片中,有大量瓷片均产自16、17世纪明朝后期的中国景德镇,其器型以日常碗盘等杂器为主。在这些出土的青花瓷片中,还发现了写有日本年号“天文年制”的款识标志。这表明当时日本不但从中国直接进口,而且已经开始定制符合本国情况的青花瓷器。这些定制青花瓷以景德镇产的茶具居多,设计以日本本民族的风格为主,落款多为“五良大甫吴祥瑞造”,这类青花瓷在日本一般被称为“祥瑞”瓷器。从室街时代进入桃山时代,常用青花餐具的市场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情况在刺激日本自主烧制青花瓷的同时,也使得日本建立本土青花瓷产业的愿望更加迫切。

日本最初的瓷器烧制是在17世纪初的佐贺县西松浦郡有田町开始的,其制品被称之为有田烧。由于有田烧主要依靠邻近的伊万里港口进行输出,然后流向日本国内的其他地方,因此习惯上有田烧也被称为伊万里烧,这个地区生产的青花瓷被称为伊万里染付。今天日本伊万里也生产陶瓷,并被称为伊万里烧,但是这和古代有田地区烧制的伊万里烧并不是一个概念。为了区别时代,一般把江户时代有田窑烧制的陶瓷称为古伊万里烧,本文所探讨的伊万里染付属于古伊万里烧这个范畴。有田之所以能够成为日本最初的瓷器产地,是因为这里出产白瓷土矿,但后来染付也就是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却是以另外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完成的。1592年和1597年丰臣秀吉两次侵略朝鲜,掳回了相当数数的朝鲜陶瓷工匠,经过这些朝鲜陶瓷工匠的努力,在九州岛的佐贺县西松浦郡有田町泉山发现了白瓷土矿。根据任日本锅岛藩家老(注:领主家的大臣、管家)的多久家所藏文书记载,元和2年也就是公元1616年,以李参平为首的朝鲜陶瓷工匠们在有田町上白川的天狗谷成功烧制了日本最早的青花瓷。在日本本土烧制青花瓷是当时日本社会梦寐以求的事情,因而当染付也就是青花瓷在有田的成功烧制,再加上有田町拥有的丰富的白瓷土矿,这一仅40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便集中了大量的瓷窑(见图1)。

到1640年前后烧制成功的染付制品都被称为早期伊万里染付。它的最初烧制因为是由朝鲜陶瓷工匠完成的,所以带有明显的朝鲜李朝风格,之后不久受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中国青花瓷影响,早期伊万里染付开始向中国明朝风格转化。这一时期进口到日本的青花瓷以茶具和一般日用餐具居多,基本属于明朝末年天启、崇祯年间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这些景德镇民窑产青花瓷在日本被称为古染付。所谓古染付是相对于清朝时期的青花瓷而言的。到1635年左右,李朝风格几乎完全退出日本瓷业。经日本学者对有田窑出土瓷片的研究证明,从这一阶段开始,伊万里染付的器型几乎都以中国陶瓷为范本进行制作,其纹样也以中国图案为主,从李朝样式完全转变为明朝风格。此外,日本匠人在笔法、吹墨等技艺方面对景德镇青花瓷的模仿也是当时染付的基本特征。

图1Fig.1

早期伊万里染付与古染付存在着许多相近相似的部分,它的相当一部分器型不仅与古染付相同,其大部分图案还直接源于古染付。在这些以中国绘画作品为样本进行设计的早期伊万里染付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夷白堂刊本、由杨尔曾编、蔡冲寰绘、黄德宠刻的木版画集《图绘宗彝》八卷,以及天启年间的《八种画谱》等,均以染付图案的形式迅速传播到日本,并在日后成为瓷器装饰设计的重要范本,反映了中国式样在当时日本的流行情状以及受欢迎的程度。染付生产者对中国青花瓷形式与风格的刻意模仿,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民众对中国瓷器的喜好之风,从而达到拓展销路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借以标榜自己的产品是正宗瓷器而非陶器,这可能与当时人们的意识有关,即只有中国才能大量地设计和烧制高品质瓷器。

伊万里染付创烧之时,青花颜料主要依靠进口。当时日本把绘制青花的钴料称之为“吴须”或者“唐吴须”,这一词语在日语中的发音与“吴州”相同,而这些颜料正是产自中国云南的吴州。为了维持染付的烧造,日本在我国明清时期一直持续地从中国进口钴料。据史料记载,1808年,仅一艘中国商船销往日本的钴料达有600斤之多。这种对中国钴料的依赖在同期伊万里染付的发色上也有所佐证:自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青花开始呈现出蓝中泛黑的特征,同一时期,这种色调在伊万里染付上也开始出现,进入十九世纪后,这一现象愈发明显。

在器型和装饰方面,早期伊万里染付中的中国印记也极为深刻。作为拥有当时世界一流技术、工艺和设计水平的中国瓷业,在陶瓷贸易上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中国陶瓷贸易利益的觊觎是推动日本烧制青花瓷的一个很大的动力。为了从陶瓷贸易中分得一杯羹,当时的日本瓷业在满足国内青花制品需求的同时,开始大量仿制中国青花用以出口。我国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得欧洲人很难直接从中国进口瓷器,因而转从日本定制。但是由于中国瓷器对欧洲人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产地为日本,这批瓷器仍以模仿中国青花为主。此时的伊万里染付在器型上基本仿造景德镇瓷器,器物上的图案设计也主要是中国传统的古装人物、如意纹、祥云纹、牡丹纹、芭蕉文、狮子纹等。例如“染付松竹梅纹大德利”(见图2),其造型就是仿自中国传统的玉壶春瓶,它的纹饰正是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岁寒三友”图。又如“染付唐人物柑子口瓶”(见图3),它的造型取自中国传统的蒜头瓶,运用了明代瓷器中常见的多层装饰,画面中五个年轻人立于旌旗和华盖之下,类似于中国青花中常见的“五子登科”题材。另外,产于17世纪的“染付花鸟文大钵”是以在日本称之为“芙蓉手”的构图手法进行装饰的(见图4),画面中的太湖石、牡丹花、八宝等纹样均反映出浓烈的中国风情。所谓“芙蓉手”也是中国景德镇的制瓷艺人首创出的一种装饰构图手法,其特点是中间开圆窗,周围加饰以莲瓣或扇形开光。直到今天,“芙蓉手”在日本都是重要的陶瓷装饰手法之一。而制作于1630-40年间,现藏于日本奈良大和文华馆的“染付山水纹大钵”(见图5)则以山水风景为饰,带有非常明显的中国文人画风格。这件染付山水纹大钵被认为是模仿了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由于当时中国瓷器非常受欢迎,因此这种模仿中国青花的早期伊万里染付非常流行。

图2Fig.2

图3Fig.3

图4Fig.4

另外,源自中国的青花绘画技艺同样在伊万里染付中有所体现。明晚期青花从朝鲜间接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工匠间接地学习了源自中国的青花绘制技艺,采用单勾、双勾晕染、涂抹的技法绘制的伊万里染付制品呈现出浓郁的明晚期青花风格。除此之外,一些比较特殊且少见的青花技艺也随之出现于伊万里染付之中。如这件“染付吹墨亭兔纹皿”采用的就是明朝末年景德镇窑使用的一种青花绘制方法——青花吹墨法(见图6)。在这件早期的伊万里染付瓷盘中,为了使画面中具有传统中国典型风格的白兔、浮云、凉亭得到清晰的表现,当时的日本工匠利用青料对纸型进行吹喷,最终得到了画面中的效果。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知道早期伊万里染付已经开始使用从中国景德镇传来的绘制技法。此外伊万里染付还有一种仅用青花线条勾描的绘制方法,这种技法同样源自中国,即始于明代,流行于康熙至道光年间的“淡描青花”。

由于对中国风格的模仿,伊万里染付在拓展了市场的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生产基础。当时的人们习惯上把中国的瓷器称为南京烧,而实际上日本把自己烧制的瓷器也统称为南京烧,所以南京烧也成为日本人区分瓷器与陶器的术语。因为当时的中国青花在日本具有广阔的市场,只有仿制中国制品的瓷器生产者才能得到相应的利益,不然就无法立足于瓷器市场。所以染付不仅要模仿青花,还要打着中国青花的旗号,产生南京烧这样的词也就不难理解了。1640年以后,伊万里瓷器以中国瓷器为标准,逐渐成为日本国内市场上的主要瓷器产品,其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提高。这一时期,不仅日本新引进了大量中国制瓷技术和工艺,还有中国部分陶瓷工匠为了躲避明末的战乱迁入日本,这一情况极大的促进了伊万里染付的技术革新,使伊万里瓷器的制造技术得到了全面提升。从这个阶段开始,日本生产的伊万里染付在造型设计和制作工艺水平上已不亚于中国生产的青花瓷。1670年代后,伊万里染付进入成熟期,伊万里瓷器也达到了它的最高峰,“染付粟鹑纹盖物”(图7)被认为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图5Fig.5

图6Fig.6

图7Fig.7

青花瓷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里程碑,它的产生与发展对当时世界各国文明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包括日本在内的中国周边国家。从有文字记载的日本各地出土的不同时期的中国青花瓷片与瓷器来看,中国青花瓷不仅在工艺、技术方面带动了当时日本制瓷业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以洪流之势输入了日本。更重要的是,由于功能不同、造型相异的青花瓷在不同生活空间中的广泛应用,这一类型的瓷器在日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陶瓷领域。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茶道、饮食、宗教等不同领域看到这种影响的延续。

参考资料:

[1] 熊寰. 日本陶瓷初期发展研究[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3, 06.

[2] 熊寰. 论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叶中日瓷器交流——以景德镇与肥前瓷器装饰为例[J]. 装饰, 2013, 09.

[3] 关涛, 王玉新. 日本陶瓷史[M]. 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1, 1.

[4] 相贺徹夫. 名宝日本の美术[M]. 小学馆株式会(日), 1980, 26.

[5] 矢部良明. 日本やきもの史[M]. 美术出版社(日), 2008, 6.

Effects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Imari Sometsuke

ZHANG Sancong, SAMPUL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 was the biggest ceramic producer in the world with its advanced ceramic technology and vast production scale. It exported numerous ceramic products abroad, including the well-known blue and white wares. In its neighboring country, Japan, porcelain traditionally decorated in underglaze blue is known as sometsuke, and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from China, highly valued b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Japan, has assumed a signifcant role in the country’s ceramic industry and culture. The studie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ceramic specimens reveal Imari sometsuke manufactured in Arita bears on itself a clear trace of Chinese infuence in terms of its shape, decorative pattern and painting techniqu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sometsuke; Arita; Imari; effect

TQ174.74

A

1000-2278(2014)06-0681-05

10.13957/j.cnki.tcxb.2014.06.024

2014-09-20。

2014-09-28。

张三聪(1978-),硕士,讲师。

Received date: 2014-09-20. Revised date: 2014-09-28.

Correspondent author:ZHANG Sancong(1978-), male, Master, Lecture.

E-mail:54215118@qq.com

猜你喜欢

伊万青花瓷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书评:《独一无二的伊万》
青花
纯净的青花瓷
伊万卡的新角色:“第一女儿”还是另一个“第一夫人”
语法转换
青花瓷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