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再识吴敬梓
2014-02-12刘兆林
刘兆林
劝君再识吴敬梓
刘兆林
QUANJUNZAISHIWUJINGZI
刘兆林,汉族,1949年4月12日生,黑龙江巴彦人,当代作家。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辽宁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顾问。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四百多万字,主要有:长篇小说《不悔录》《绿色青春期》《雪国铁梅》;中、短篇小说集《啊,索伦河谷的枪声》《雪国热闹镇》《船的陆地》《三角形太阳》《违约公布的日记》;散文集《父亲祭》《高窗听雪》《和鱼去散步》《在西藏想你》《脚下的远方》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冰心散文奖、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文艺奖、东北文学奖、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等多种重要文学奖,并获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等奖励。
为历史文化名人写传,于我是件冒险的事,之所以敢斗胆选了伟大讽刺小说家吴敬梓先生来写,不过因读过他历时近二十载、死后五年才得以刊刻行世的长篇名著《儒林外史》,而且当年读到的只是语文课本里所选的《王冕画荷》《范进中举》及写严监生和严贡生等的几个片段(阅读全著还是后来的事),却留下经久难灭的印记,并对自己人生和写作发生过重要影响。尤其后来又知道了伟大的鲁迅先生和胡适等新文化大师曾尊《儒林外史》为伟大的讽刺之书。这样看来,我斗胆选吴敬梓作传,便完全因喜爱他的作品而爱屋及乌感情用事的结果,即所谓因爱而勇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是一部伟大之书。为什么说它伟大呢?先说一下四个伟大历史文化名人是怎么看《儒林外史》的吧。
第一个是鲁迅。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和中国小说史家。他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秉持公心讽刺现实的伟大杰作,是中国讽刺小说的绝响。第二个是胡适,他曾留学美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又在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里做过驻美国大使。他以东西方文化对比关照的眼光认为,《儒林外史》思想高超,艺术高明,作者吴敬梓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文豪”,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吴敬梓传》,可见他对吴敬梓及其著作特别高看。第三个是陈独秀,他既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吴敬梓这部书不仅呼唤人生理想,而且写得实实在在,栩栩如生,说是中国最难得的优秀小说之一。四是美国的著名学者亨利·威尔斯,他说这是一部可与意大利的薄伽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巴尔扎克,还有英国的狄更斯等伟大的作品相媲美的作品,是最优秀的讽刺文学,且有很浓的诗意,对世界文学有卓越贡献。
这四位国内外不同眼光的著名代表性人物,能不约而同赞美这部小说,可想而知它的文学史地位有多高。我不仅信服他们的说法,还很看重《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我觉得现实对它特别不公。现在的各种媒体一提古典文学名著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电视剧改来改去也是这几部,从没有谁来光顾一下《儒林外史》。其实是先有《儒林外史》后有《红楼梦》的,它不仅开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也对后来的白话小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以前的《三国》《水浒》写法上与它不同,主题思想也不同。
鲁迅、胡适等都是用现代科学进步眼光说《儒林外史》伟大的。而《三国演义》是歌颂帝王将相的,是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极力宣扬的是怎样不择手段地维护正统皇权思想。《水浒》比《三国》进了一步,他是歌颂造皇帝反、反封建统治反腐败的,但思想糟粕不少,如为造反可以不择手段,乱杀无辜平民百姓等等。而到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批判与歌颂的主题,已深入到救治人的思想和灵魂,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加以批判,呼唤为自食其力的理想生活而读书。这在古代,的确算是伟大的先知先觉者。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吴敬梓所在时代是“康乾盛世”,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把整个国家统治得繁荣昌盛,是个了不起的太平盛世,但吴敬梓却从太平盛世中看到了“一代文人有厄”。他是一个官宦世家的叛逆读书人。当时的读书人出路只有一条,就是科举、做官。他从太平盛世中看到一代文人之厄,就是甘当腐朽没落科举制度的奴才,除了科举考官这一条路之外,什么也没有,也什么都不会干。他说一代文人有厄的时候,同时代其他文化名人是有激烈反对和批判的,指责他太平盛世却感到有厄,穷困得连饭都吃不上,说明自己无能。他写了近二十年才完成的《儒林外史》,死后五年才得以刊行,与那些看重为官宦富豪写歌功颂德文字,一字一金,财富收敛得不亚于贪官污吏者相比,当然“无能”了。恰恰因他的“无能”,却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部伟大无价的不朽之作。所以鲁迅先生说他秉持的是公心,因而伟大。可惜至今许多人不懂他这伟大。他书中表明写的是明朝事,那是假托前朝,讽刺当下。他不仅讽刺和批判现实,也呼唤理想。书中有个吴敬梓自况的人物杜少卿,就是仗义疏财,尊重妇女和贫民百姓,读书不为做官的人物,身上就有他的影子。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对妇女是不尊重的,三从四德,妇女没有地位,所以小说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写杜少卿执手携新婚之妻在南京春游。那时读书人光天化日下携手和妻子在外不遮不掩地爬山、说笑,还唱歌,那是极有伤风化的。春游当天野餐时,同行的文友议论此事,吴敬梓就借杜少卿之口,说出谁的母亲不是女人、世上女人甚至比男人伟大的意思。他认为再伟大的人都是母亲生的,而母亲都是女人。所以男尊女卑思想与腐朽科举制度同样值得批判。这在当时都是令人振聋发聩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寄托的理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开篇第一回写的高尚读书人王冕,和结尾最后一回写的“四客”,就是他寄托理想的人物。王冕读书学画为孝养母亲,为百姓,请他出去当官他竟逃走了。不是说读书做官就都不好,而是批判把做官当唯一出路不好。所以他又在全书结尾写了新型读书人“四客”。一个是卖纸火筒的,这个人会画画,是可以卖画为生的,却摆个小摊卖纸火筒,工作之余才画画,一是自得其乐,再可以把画送亲朋好友,图的就是爱好。还有一个是庙上的和尚,他当和尚之余爱好书法,谁向他求字他也不收钱,只看这人顺不顺眼,顺眼对心思的他才给写。还有一个是裁缝,读很多书又特别喜欢下棋。中国读书人讲究琴棋书画,他当裁缝只图挣点糊口钱就够了,剩下就天天下棋,棋术很高,却不为争强好胜,为的就是一种快活。最后一个是弹琴的,他弹琴还开个小茶馆,卖完茶就弹琴给别人听,寓意弹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传主就是想通过最后这四个人物道出理想,期望读书人都能成为自食其力,又有丰富精神追求的快乐普通人,而不做权力、金钱、地位的奴隶。而像范进那样的读书人,他要考不上官的话,杀猪也不会,喂鸡也不会,种地也不会,什么都不会,不就是个家庭和社会的废物和包袱嘛!
但是,伟大的《儒林外史》和伟大的小说家吴敬梓,在国内却越来越少有人读,当然也越来越少有人懂,甚至少有人知了。一个没有伟大作家的民族是悲哀的,有了伟大作家却被人遗忘或不懂的民族,更可悲哀。
此外,《儒林外史》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和创新之例,这里试举其一。鲁迅先生称道《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绝响,说中国自《儒林外史》而真正有了讽刺小说。他的高超讽刺,让人笑后产生思考,而不是愤怒的谩骂。肤浅的谩骂之作很多,如《官场现行记》,如《目睹二十年之中国怪现状》,那种作品浅显易读,看的人很多,但它真正的讽刺与批判意义不深刻。而吴敬梓不直接使用批判字样,却把中国画的白描手法运用到小说中来,不动声色地细致刻画人物,而达到讽刺与批判效果,这在以往的小说里是少有的。他描写的几百个人物,一个是一个,却没一个是脸谱化的,也没一个是类型化的。此前的《三国》《水浒》,人物个性虽然非常鲜明,但张飞和李逵是一个类型的,刘备和宋江是一个类型的。而《儒林外史》里的几百个人物,你对比去,在其他文学作品里找不到可对应的类型化人物,都是独特唯一的。宋江杀了阎婆惜,武松杀了西门庆,西门庆杀了武大郎,这一听就吸引人。但《儒林外史》重视慢慢描写场景中人物的细节,这是最过硬的功夫,所以他要用一二十年才写出来。以前小说哪有白描写景刻画人,顶多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或朔风怒吼大雪飞扬而已,他笔下,远处晚霞怎样,近处河水及树上鸟儿,他都要加以描写。以前小说没有心理描写,到他这里开始有了一些。到《红楼梦》就更近了一步,但这进步有《儒林外史》铺垫的功劳,所以吴敬梓是个有思想家气质、有创新精神的划时代小说家。而伟大小说家,必定具备多方面的文学才能,所以他还是个优秀诗人。他的诗现在读来也很出色,传下来有一百好几十首,还有诗论七卷。他既是诗人又是诗评家,最后才成为伟大小说作家的。
我写《儒林怪杰——吴敬梓传》,只不过想尽自己所能,写得能吸引读者,且读后能受些感动,得点启示,留下一个能在心里活起来的传主形象。传记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政论或文论,而是文学作品,那么,办法只有按文学规律写了。文学最基本的规律是形象思维,第一要素是语言,按这规律去写,才能立体地塑造出传主形象,他的思想只有附体于他的形象之中,才能借着形象的生命力在读者心中活下来。这样,我只有扬长避短了。自己的史学水平低,就依那些史学界、文学史界已有定评的,目前还没被推翻的结论及评传为基准,加传主自己不朽的作品为依托,把苦心搜索到的材料(有的是从评传中分析出来的,有的是从史料中查找到的,有的是从传主作品中依据年谱推导出来的,有的甚至是从民间传说中借鉴来的,这都不属于虚构而来),用纯粹的文学语言,和各种文学叙述手段,将传主的成长经历、思想情感、人生境界、重要贡献及其作为,形象地描写出来。
官场和读书人认为他文章大好人大怪,其实他对底层人有情有义,一点也不怪。我在传中专门写他跟一个歌女苕苕的爱情。他为苕苕写了三十多首歌词,没有爱情是不可能的。他对一个歌女产生爱情,是他妻子死了以后的事。他不仅对正直的歌女产生爱情,对底层人,比如对奶娘、厨娘、洗衣娘,还有对他的草医岳父和布衣妻子的感情都深厚,令人肃然感动。他嗣父是个正直清廉的小官吏,岳父是乡间草医,这使他从小既有条件读许多书,又有条件培养起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有条件接触丰富的民间艺术营养。这样的成长经历,都是他能成为伟大小说家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前半部分我基本是写他的成长,挖掘他能成为伟大小说家的原因,后边写他是如何写出名著《儒林外史》的。
我因喜爱《儒林外史》而选择了写《吴敬梓传》,那么我最大愿望,当然便是,不管我写没写好 ,都盼这本不算长的传记作品,能吸引读者回头找伟大的《儒林外史》来读懂。因鲁迅先生再三呼吁过,伟大也要有人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