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瞻对》

2014-02-12阿来

鸭绿江 2014年12期
关键词:康巴阿来文体

新书

《瞻对》

本栏目主持 晓 威

编者按: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著名作家阿来十几次深入藏地,翻阅数百万字史料而最新出版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出版后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阿来以瞻对二百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完全站在民族情感之外,以文化和文明的视角,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其高屋建瓴与运筹帷幄,在这部巨著中如骨架般凸显,同时,在语言笔法及细节描摹上,又不失婉转细腻,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形容好的作品,既“墙宇重竣,吐纳自深”,又“金相玉式,艳溢辎毫”。

另外,《瞻对》不仅与以往阿来的叙述风格不同,也与当下漫长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风格不同,《瞻对》贯穿全篇,作者视角无处不在,议论贯彻始终。这种作家介入视角、议事论人的风格,我们只是在文学史上的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作品里初识,今天终于得到了重温。内容决定形式,作家之所以采取这一文体,不是出于技巧,而是作家以科学的历史、理性的精神对国家、对民族的未来性的烛照与思辨,从而使《瞻对》拥有了思想的深邃与活力,文体的丰瞻与自由。

关于这本书,阿来说自己最初进入文学就是想写小说,但文学却把他带入到了现实世界当中。今天的中国有很多成绩,也有很多问题,“我们有一个很天真的想法,就是只要这个国家发展,所有的社会问题就会在发展过程中烟消雪化,迎刃而解,但其实并没有这样,反而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民族主义的高涨。”阿来觉得自己也在遭遇这些问题,于是他带着问题一再追问,像一个学者一样走入田野,去观察这些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又何以会发生。“于是我写了《瞻对》。”

作为著名小说家,阿来曾写出《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那样惊世骇俗的鸿篇巨制,而在新著《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中,阿来仍旧独木成林,为读者贡献了如此优秀的作品。因此,我们郑重向读者推荐该部作品。

猜你喜欢

康巴阿来文体
康巴学人
——林俊华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为了传承的纪念——阿来谈周克芹
攀爬在生与死之间——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康巴雄鹰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