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色·戒》中的假面、褶子和倒错诗学
2014-02-12陈剑青
陈剑青
电影《色·戒》中的假面、褶子和倒错诗学
陈剑青
李安的电影《色·戒》自2007年在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并斩获金狮奖以来,便引起广泛关注。在华语电影界,影片《色·戒》引发了张迷的追捧以及“张学研究家”们的探秘热情,也成为一桩津津乐道的“媒体事件”。而在北美地区,《色·戒》则一直是一部极富争议的作品。然而,最让影评人和观众诧异的是:为什么李安终于凭借《断背山》收获好莱坞的青睐和世界级的赞誉后,并没有如他们预期的那样继续融入好莱坞体制,而是重新拥抱华语电影。人们同样费解的是,这部取名为《色·戒》(英文译作Lust,Caution),直指色情消费,并被美国电影协会(MPAA)归入NG-17(17岁以下禁止观看)级别的作品,非但不如他们预想那般色情露骨,在对性的表现上反而谨慎得有些道貌岸然。
本文希望借助中国文化和文学,澄清西方电影界对《色·戒》的误解。通过症候群式的重新阐释,对影片《色·戒》的多层次暧昧叙事进行分层,分离出好莱坞“噱头”,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后经典好莱坞叙事,导演作者的自我表达等不同层次,分析这些层次带给不同观众有差异、多层次的观影快感。并通过张爱玲小说文本与李安电影文本的相互参照,分析李安如何借助电影语言,抚平张爱玲叙事中的“褶子”。以及如何利用“倒错诗学”,在假面(masquerade)以及皱褶的掩护下,秘密构建起新政治寓言。
色·戒:太多戒,太少色?
虽然并没有再次让李安品尝到《断背山》那样的殊荣,但是总得来说《色·戒》的票房表现仍旧不失为出色。这部耗资一千五百万左右美元的电影,总共收获六千七百万美元全球票房。北美地区的四百六十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虽然略显低迷,但考虑到电影本身对美国观众来说较为陌生的题材及素有“死亡之吻”之称的NG-17分级,其票房收益仍旧令人满意,甚至高居所有NC-17级影片票房收益前五位。而在影片的目标市场,华语地区,《色·戒》更是取得骄人的票房成绩,为世界票房总收入贡献三分之一。在中国大陆地区,虽然面临电影审查、盗版猖獗等重重困难,影片仍收获1.1亿人民币(约合一千七百万美元)成为自1994年电影市场开放以来首部票房过亿的文艺剧情片。而在播放一百五十八分钟完整版的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色·戒》更是以四千五百万港币(约合六百二十万美金)和二点五亿新台币(约合八百万美元)摘得当地年度票房桂冠。
不同于票房收入的悬殊差异,中外观众对此片的评价却惊人的相似。在大陆地区著名评论网站“豆瓣电影”上,十四万五千八百零四人参与的评价中,《色·戒》获得七点七分,其中百分之二十六点一和百分之二十五点八的观众分别给了该片五颗星和三颗星,百分之四十五点六的观众给了四颗星。而在美国同类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上,百分之七十二的观众给于积极评价。在另一综合评论收集网站Metacritic上,《色·戒》基于三十五份评论文章和九十五份专业影评人评分,获得平均分六十一分。《色·戒》还登上多为影评人的2007年度十佳电影榜单,其中《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的影评人杰克·马修斯(Jack Mathews)将其排在第五,《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杜兰(Kenneth Turan)将其排在第六。“烂番茄”将《色·戒》总体评价为“一部紧凑、性感、优美的谍战片”;《时代》杂志的影评人理查德克里斯(Richard Corliss)将《色·戒》概括为“一部优雅而香艳的电影”;《旧金山纪事报》的米克·拉萨尔同样评论《色·戒》为一场“视觉盛宴”。
稍微对北美地区的积极评论加以分析便可看出,无论是观影大众还是专业影评人,都有意无意地将焦点放在其细致考究的视觉元素与颇具挑衅的色情场景上。而两岸三地的媒体也同样以华丽的菲林和直白的床戏作为吸金买点。这两个买点,貌似和影片的标题交相呼应。在中文里,“色”不仅包括英文译名“Lust”中的“色欲”,还有“颜色”、“美色”、“情色”等诸多含义。这些都是好莱坞大片吸引大众观看的重要手段。
影片《色·戒》细致地重建了战争时期华丽倾颓的上海滩,以及摇曳其中那些摩登美丽而又世故苍凉的女子。不同于王家卫《花样年华》里如梦般飘零的旧上海剪影,好莱坞团队对置景(mise-en-scene)的精益求精将李安片中的旧上海打造成一件精致而考究的仿古工艺品。焦点影业的《〈色·戒〉制片笔记》中记述道,为了还原张爱玲笔下旧上海的风情,《色·戒》剧组斥资二千五百万元人民币(约四百万美金)精细雕琢出老上海南京路繁华街景。剧组精心考察旧上海的建筑风格,依循照片中老建筑的原貌,搭建并装饰了一百八十三间鳞次栉比的沿街店面花枝招展的橱窗,包括张爱玲小说中提到的凯司令西饼屋、印度珠宝店、西伯利亚皮货店、绿屋夫人时装店。小到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黄包车上随风转动的风车,大到易公馆古板又时髦的装潢,窘迫的棚户区里逼仄狭小的里弄,破败凌乱的石库门房子,影片置景都显示出了强烈的装饰风格(Art Deco)。影片中的女子更是精致,官太太们以金链为扣的黑大氅,麻将桌上精心保养的双手,猩红的指甲和光芒四射的钻石戒指,王佳芝(汤唯饰)娇艳的红唇,婀娜的身段,和身上那件“电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西方观众来说,精致的布景为他们搭建起了一个新奇华丽的异域世界,带给他们无数新鲜的视觉体验。而对于两岸三地的华语观众来说,神秘而绚丽的十里洋场一直都是他们历史想象的对象。那熟悉又陌生的场景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恍然间将他们带到那座华美苍凉的城,满足他们复古怀旧的情怀。
在华语电影界,《色·戒》里直白的性爱场景引得无数关注。在大陆地区,电影审查委员会勒令《色·戒》剪掉原版中十二分钟的色情暴力场景后才能公映。香港台湾的媒体更是频频围绕性爱场面发问,急得李安有口难辩,几度欲潸然泪下。然而,有趣的是,大陆审查制度却背离其初衷,反为《色·戒》增加了亮点。电影审查制度剪掉原片中“腐朽堕落”的十二分钟色情场面,剪掉了影片的特色“买点”、完整的叙事和艺术风格,却也剪出了积怨已久的观众的满腔怒火,剪出了观众饱胀的窥探欲和性想象。一些观众拒绝观看大陆删剪版,结队赴港欣赏完整版,宣告他们对审查桎梏的愤懑和对《色·戒》的敬意。另一些观众则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和共享功能,于影院归来后,或在观影之前,传看“删节”部分。如此一来,流传于网络的“十二分钟删节部分”不仅是对审查阉割残体的简单“补全”,它像是一段“预告片”,吸引着好奇的观众探索;又似一本压箱底的“春宫画册”,激荡着性想象的暗涌。审查制度对《色·戒》的阉割,不仅激发了行为艺术般的政治反抗,更产生了跨越地理空间和混合公共/私人空间的独特观影方式。
然而,不同于《色·戒》中直白的性爱场面在华语地区的轰动效应,西方学者对这些以色为名的银幕性爱并不满意。他们借《色·戒》的片名讽刺《色·戒》:“太多戒(禁),太少色(欲)。”最著名的批评非《纽约时报》首席影评人曼欧拉·达吉斯(Manohla Dargis)以及《芝加哥太阳报》的著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莫属。达吉斯和埃伯特都在评论中对王佳芝和易先生(梁朝伟饰)的沉默而激烈的性爱表示失望和不解。他们这样写道:“这些性爱场面远不像它NC-17等级暗示的那样惊骇,事实上他们一点也不像硬性色情片那样露骨挑衅,甚至就像体育运动或者几何构型那样毫无挑逗可言。”达吉斯刻薄地嘲笑影片中变化的体位和重复的冲撞“好似室内体操般索然无味”(“as unsexy as bedroom calisthenics”)。艾伯特则较为含蓄地用“神秘晦涩”(arcane)来表达他的费解与不满。他从与影片“慵懒舒缓”的节奏格格不入的狂暴虐恋入手,推测“正是这暴力狂骤的性行为在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建立起妙不可言的亲密感,促使他们之间的肉体交易关系成功转化成爱情”。他继而得出结论:“对个人幻觉和公共危机之间紧张关系的描摹正是这部电影的目的所在。”
对《色·戒》及其性爱描写的误解和贬低,其原因来自对中国情色传统的陌生,以及笛卡尔身体精神二分体系长期作用下,身体重要性的贬低
如果《色·戒》的性爱场面果真如西方影评人评定的那样毫不香艳,那么,影片要么沦为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失败品,要么陈腐地复制了比利时女导演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1976年的作品《我,你,他,她》(Je,Tu,Il,Elle)里借助去情欲化的肉搏式性爱展开的那场反抗男性凝视的女性主义身体实验。无论以上哪个结论,都是对《色·戒》及其性爱描写的误解和贬低,其原因来自对中国情色传统的陌生,以及笛卡尔身体精神二分体系长期作用下,身体重要性的贬低。
他融合了好莱坞后经典黑色电影(neonoir films)的摄影术,香港风月片的置景特色,和传统春宫的构图法
《色·戒》对性爱场面的处理并非简单的“好莱坞模式”或是“中国传统”便可一言蔽之的,他融合了好莱坞后经典黑色电影(neo-noir films)的摄影术,香港风月片的置景特色,和传统春宫的构图法。欧式风格的台灯,深罗兰色的锦衾,墨绿色的丝绸枕套,和壁纸上繁复的花纹无一不透露着中国风月传统——以华美的装饰和诗意的意境掩饰性爱场景的猥亵,营造唯美香艳氛围。于是,那些压抑着的情感,王、易两人间强烈地爱慕与吸引,就如同埃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谈论五六十年代塞克(Douglas Sirk)的情节剧(Melodrama)的著名文章《喧嚣与浮躁的传奇》(Tales of Sound and Fury)中指出的那样,从身体中四溢了出来,弥漫在布景中。然而,不同于中国电影通过高主调、柔胶、慢镜头模糊裸露的身体,将两人置于如烟似雾的幻境,墨西哥摄影师普瑞托借助黑色电影的低主调、高反差布光(Low-key Lighting)将王、易两人笼罩在阴冷肃杀的气氛中,隔绝在黑暗中。在快速剪接的蒙太奇中,特写镜头在皮肤上来回游走,如同饱含爱意的双眼,凝视着每一寸蓄势待发的肌肉,又如同爱抚与亲吻,点燃性与欲望的火苗。而被西方学者诟病的“几何化身体造型”实则复苏了春宫图图解交媾体位的传统。正如琳达·威廉姆斯在分析《感官世界》(大岛渚,1976)中的春画(春宫的日本称呼)传统时指出的,春宫“写意”(bracket)了性爱场景,唤醒了观众的回忆与想象,更进一步带给他们快感。李安借助自己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创造了属于他的独特的情色表现风格。这种风格不同于消费感官的色情片,也不同于艺术实验片,在给观众以丰富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强调了身体的重要性。
色,戒——爱情、创伤、身体
如果将注意力转向叙事,《色·戒》首先是一个典型的间谍爱情故事,讲述了一场奋不顾身的美丽爱恋。美丽的爱国大学生王佳芝,带着抗日救国的抱负和对卖国汉奸的仇恨(又或者是她那时暗恋的邝裕民的抱负和仇恨),自愿成为了一名不甚专业的色情间谍,试图色诱刺杀特务头子易先生,然而在刺杀的最后关头却骤然发现自己早已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汪伪特务头子易先生残暴、冷酷却又英俊多金,虽然能狡猾地识破众多精心策划的美人计,却命中注定般一头跌进王佳芝算不上精明的色情陷阱中,人生第一次奋不顾身地爱上了一个女人。那些熟悉张爱玲,熟悉她与胡兰成爱情的观众,在影片中寻找他们传奇爱情的痕迹的同时,不难被这个深情凄美的爱情故事打动。那些热爱好莱坞间谍片——希区柯克的《美人计》(1946),《北非谍影》(1942),或者是007系列电影——的观众同样能毫不费力地接受这个间谍爱情故事。经典而简洁的“爱情加间谍”的两重叙事法使得《色·戒》成为一个全民皆宜的经典好莱坞故事。
当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女主角王佳芝身上,《色·戒》又变成了一部以女性创伤为主题的后经典好莱坞情节剧(melodrama)。王佳芝是一个受创的女性形象:母亲早逝的她,被移民再婚的父亲残酷的抛弃,势利的姑姑霸占了她父亲留下的房产后,对她百般刁难。接下色诱易先生的重任,得到的却是同伙可憎的眼光和背后的“嗤笑”,以致总是疑心大家捧她出马是别有用心的。除了她的情色间谍身份,影片中的王佳芝也曾是学生剧社的当家花旦和电影爱好者(cinephile)。倒叙镜头交代了她在香港主演爱国话剧并大获成功,并穿插着她多次观影经历,比如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寒夜琴挑》(1939年),加里·格兰特的《秋缠断肠记》(Penny Serenade)(1941年)。在舞台上,被家人冷落的王佳芝成了瞩目的焦点,乃至“……下了台她(都)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还不肯回去,与两个女同学乘双层电车游车河……”在黑暗的影院里,压抑的王佳芝像《随心所欲》(让-吕克·戈达尔,1962年)的女主角娜娜(安娜·卡里娜饰)一般,感受着银幕上的女主角的悲伤,放肆地痛哭流涕。如同《护士贝蒂》里肥皂剧之于目睹丈夫被杀的贝蒂,电影和戏剧之于王佳芝同样有积极治疗的作用:他们为王佳芝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通道,疏导释放了她压抑着的积郁、孤独、恐惧、悲恸,淡化她心灵的伤痕。虽然创伤不能痊愈如初,但是对于无法排挤的苦闷,电影和戏剧为她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幻境,给她慰藉,帮她遗忘,教她绕行,继续生活。王佳芝热爱幻境,对她来说,扮演麦太太色诱易先生也还是“在台上卖命,不过没人知道,出不了名”。但即便这样,她也像“洗了个热水澡一样”畅快。乃至最后关头,半梦半醒间感觉这一切都即将结束时,她却心里轰的一下,感到那样怅然若失。
除了抚平创伤,电影和表演也激发了王佳芝心底最真切的情感和欲望。一方面,王佳芝的双重表演身份——爱国色情间谍和易先生的情妇麦太太——给了她双重的假面。爱国间谍的身份是她的第一层假面,保证了王佳芝扮演麦太太,接近易先生的合理合法。而情妇麦太太的身份又保证了她勾搭、引诱、魅惑,甚至成为情妇、第三者,或者易先生的“妓女”的理所应当。双重身份的假面如同一面盾牌,使王佳芝违反女性被动、矜持、忠贞的“美德”,甚至哪怕沉迷于欢爱,成了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因为“有了个目的”,免受道德非议。这双重假面也给王佳芝提供了探索自由欲望的机会。另一方面,王佳芝在电影的指引下探索、学习和实践她的欲望。借助她敏感的女性通感(women sympathy),王佳芝建立起自己和银幕上的女性们之间的联系:她能体会到她们的境遇,学习她们处理应对问题的方法,学习解放自己的欲望和展示自己的女性魅力的技巧。如王尔德所说,不是艺术模仿了生活,是生活模仿了艺术。如此一来,电影和戏剧对王佳芝来说除了治疗作用,还有教育功能。在双重扮演下,王佳芝才真正开始发现自己、认清自己、成为自己。只有藏在双重面具的背后,她才能免受干扰,放心地发展自己的欲望。这样一来,《色·戒》不仅仅是经典好莱坞模式里一个简单的浪漫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围绕女性创伤展开的后经典好莱坞情节剧,以其独特的方式阐释“欲望”。
《色·戒》不仅仅是经典好莱坞模式里一个简单的浪漫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围绕女性创伤展开的后经典好莱坞情节剧,以其独特的方式阐释“欲望”
将张爱玲的小说与李安的电影对照阅读,我们就不难进一步发现《色·戒》里的性爱场面不仅是商业片吸引大众的卖点,更对王佳芝的情感变化意义深远。张爱玲的《色·戒》以第一人称叙事,记叙故事的同时夹杂着大量的女性幽微内心世界的描写。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似乎从不甘心承认自己爱上了易先生,偶然冒出这个念头,也立马打住,自我催眠道“因为没谈过恋爱,不知道什么是爱上了”。但是她又“无法斩钉截铁地说不是”,甚至在拐了几个弯,说英文里说“权势是一种春药”,民国初年精通英文的那位学者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两句引用带着强烈的张式决绝和透彻。然而不同以往的冷眼旁观,非要把刻薄与嘲讽做足,张爱玲这次只是轻微触及,便仓惶住口,正色道“……她就不信名学者说得出那样下作的话……除非是说老了倒贴的风尘女人,或是风流寡妇……”在《色·戒》里,张爱玲一反惯常的冷酷与透彻,变得欲言又止,语焉不详起来。就像标题“色,戒”中那个迟疑的逗号,显示了作为一个女子,一个细腻敏感却又高傲自持的女子,面对“情与欲”、“色与戒”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同样身为女子的她绝不肯相信正值青春的女子会因为肌肤之亲这样简单而俗气的理由而对一个“鼠相”的汉奸意乱情迷;另一方面她的敏感细腻又让她无法忽视王、易关系里的肉体情欲:王佳芝逐渐丰满的乳房;易先生“抱着胳膊,一只肘弯正抵在她(王佳芝)乳房最肥满的南半球外缘”,“表面上端坐,暗中却在蚀骨销魂”。尽管一再撇清,一再正色,情感牵连着肉欲却如一条灵蛇钻入张爱玲的心理,让她终归不能矢口否认。无奈之下,她只能在文章中打起“皱褶”,掩藏起她那颠覆道德秩序的惊世骇俗的言论。如戴锦华在她的北大演讲时所说,张爱玲的这部作品,不能够和她的全盛期作品相比,它语焉不详又漏洞百出。然而,正是这些逻辑模糊的“褶子”承载着张爱玲关于女性情欲的探索。也正是这些在常人看来堪称叙事失败的“褶子”引起李安改编张爱玲,甚至探索身体之于情爱的兴趣。
李安不仅打破了爱情与反爱情的色情之间的二元区分,打开了张爱玲关于情与欲,色与戒的“皱褶”,更将身体从道德和真理的黑夜中拉出,重建身体的重要性
在电影《色·戒》里,李安借由三场精心设计的暴虐情爱展开了张爱玲身体感官的“褶子”。并非张爱玲提及身体情欲时带着小女儿的娇羞,寥寥几笔也总是围绕着胸部,在李安的情爱场景里,身体是赤裸坦白的,情爱是暴戾狂乱的。身体的纠葛也绝非柔软的“缠绵悱恻”,里面充斥着搏斗、暴力、甚至带有性虐(SM)的意味。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王佳芝和易先生一个受虐一个施虐,趣味相投,以至于她没有爱上她的第一个男人梁润生,却爱上了易先生。李安也不是简单的消费色情或者提倡及时行乐。或许受到福柯身体规训的影响,李安深刻地意识到狂暴的虐恋在打碎身体承载的原有秩序,重新铭刻新秩序时的重要功能。唯有通过这种暴力,主宰身体的权力才能更迭,个体才能被改造。又通过对身体姿态几何式的平面构型和对性器官的遮蔽,像德勒兹一样虚拟出无器官的身体(body without organs),重视身体的内在欲望,而非享乐主义的性器官快感。于是王佳芝和易先生在私密的性爱里,在权力的近身搏斗中,相互较量,相互屈服,相互接纳。如此一来,李安不仅打破了爱情与反爱情的色情之间的二元区分,打开了张爱玲关于情与欲,色与戒的“皱褶”,更将身体从道德和真理的黑夜中拉出,重建身体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色·戒》更是一部极具哲学启蒙意义的女性主义影片。
色·戒:“留心的话,没有什么事情是小事……”
不少西方影评人对《色·戒》里充斥着的那些“累赘多余”、“漫无目的”的“细枝末节”深表不解。在他们看来,正是这些多余的“细节”让《色·戒》沾染上了慵懒陈腐的气息。太太们麻将桌上东拉西扯的闲聊打趣,张秘书频繁的公务安排提醒,王佳芝和阿妈以及郭司机间冗长的寒暄……这些琐碎的细节零星随意地散落在叙事里,忽略不得却又无法解释,不仅让西方影评人不知何去何从,更让那些粗心性急的观众焦躁难安。于是,不耐烦的观众索性略去这些琐碎,以便集中注意理顺所谓的主要情节;于是,狂妄的西方评论家索性判定这些“神秘的细节”为叙事上的失控。但是,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使得《色·戒》从一般的浪漫爱情间谍片越变成了偏执狂的阴谋类电影(conspiracy film)。
影片《色·戒》中充斥着大量的监控场景:初次幽会的洋房里,易先生突然倒影在镜子中的脸;森严戒备的易公馆门口外放哨的士兵,手持望远镜侦查的守卫,街道上逡巡的便衣警察,警惕凶恶的德国巡犬;汽车里的司机和房门外的用人姆妈居心叵测的偷窥,珠宝店外,特工们的伪装、隐藏、严阵以待。在王佳芝带易先生进入珠宝店的场景里,她悄悄地四处观察,确认同伴各就各位,做收网前的准备。一系列快速的正反打镜头和特写镜头交代了王佳芝和同伴秘密的目光交流。这一系列快速蒙太奇成功营造出了肃杀的阴谋气息,给戏里戏外的人们带来强烈的焦灼与恐惧,如同《阅后即焚》(科恩兄弟,2008)中的偏执狂哈瑞·菲尔(乔治·克鲁尼饰)在与女伴琳达(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公园约会时突然陷入被监控的晕眩。但是,在极赋黑色幽默的科恩兄弟那里,无处不在的监控只是菲尔一厢情愿的偏执。随着最后真相浮出水面,阴谋变成了一个玩笑,被监控的焦虑也随之烟消云散。然而,在李安的《色·戒》里,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阴谋和监视感从未解释,也从未消失。相反,它们不断叠加增强,营造出间谍片特有的气氛,同时也暗示了一场隐藏在背后更大的秘密阴谋。
狂妄的西方评论家索性判定这些“神秘的细节”为叙事上的失控
在这些显示阴谋的快速神秘目光交流中,有一些目光的深意可以通过表情、姿态、对话辅以文化知识解密。例如,麻将台上太太间的瞬息万变的眼色——眨眼、偷眼、瞥眼、白眼、媚眼——以及其透露的错综复杂的情绪和关系。影片的开场就是打麻将的戏。镜头追随着精致瓷碗里的鸡汤馄饨,爬上二楼,穿过黑暗的走廊,循着欢声笑语,进入到明亮豪华的房间里。随着点心被逐一分给太太们,镜头终于转向了围坐在麻将桌旁的太太的脸庞上。镜头捕捉了她们一边熟练的洗牌,摸牌,堆牌,打牌,碰牌,一边闲聊打趣,互递眼色。在影片中扮演易太太的演员陈冲形容麻将桌为太太们的战场,她们之间的眼神互动暗藏着“刀光剑影”。那些细微多变的眼神粉碎了和谐的假象,使得太太们调笑打趣不再甜蜜轻松,显露出恭维、虚伪、嘲弄、挑衅、狂妄、回避的真面目。这些眼神透露的“真相”暗示着这个“和睦的”妇女小团体的真实关系——是盟友抑或敌人,是谄媚的讨好还是刻薄的讽刺。太太们的眼神交流在易先生加入谈话后变得越发活跃。马太太偷偷地对易先生暗送秋波,暗示了她与易先生的不正当关系。她对王佳芝偷偷地打量,也透露出她可能猜到了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私情。易先生对王佳芝偷偷使眼色,暗示了他们接下来的秘密约会,易太太对易先生与女人们的眉来眼去视若无睹,甚至故意躲闪,透露出她对他们关系可能了如指掌却无能为力。麻将桌上女人和女人,女人和男人之间的眼神频繁交汇,不再是劳拉·穆尔维所说的“男性凝视,女性被凝视”那样简单,他们被凝视,也同样凝视他人,被观察也同样暗中观察他人,被监控也同样监控他人,你来我往斗智斗勇。也正是通过麻将桌上夫人们的东拉西扯眉来眼去,观众们获得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信息,感受到了波涛暗涌的权利争斗,体会到了剑拔弩张的阴谋气氛。
这些故意折起的“褶子”意味深长,他们是艾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的“倒错诗学”(Poetics of Parapraxis)的一种形式
除此之外,影片《色·戒》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深奥的”目光,这些目光来自一些看似无关的配角,如张秘书、郭司机、佣人姆妈,反复出现,却晦涩难懂。比如在送王佳芝去咖啡店的路上,郭司机与坐在后座的王佳芝有一搭没一搭地寒暄着,并不时透过车内后视镜鬼祟地偷窥她。比如在门外偷窥,或者突然出现在王佳芝背后的佣人姆妈。再比如,在一次张秘书向易先生汇报工作安排的片段中,镜头从正面特写易先生冷峻的面容,而他身后一直在喋喋不休的张秘书则隐藏在阴影中,看不清表情。然而,当易先生转身离开时,摄影机并没有追随易先生而去,反而对准了张秘书,再次靠近,捕捉到了他意味深长的凝视。这些无处不在的窥探与监视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所有人关进了隐形的福柯式的全景监狱里。而这些弥散在黑暗的背景下闪着精光的鬼祟目光,也暗示着表面的阴谋下,隐藏的更大阴谋。
如此一来,阴谋论并不简单的是“一种病态的偏执”。在断裂、暧昧的叙事方式取代连贯、清晰的经典叙事的后经典时期,阴谋论作为一种积极的生产性病态(productive pathology)缔造出了一种“多疑的解释学”(hermeneutic of suspicion),挖掘怀疑的潜力,并转化成可能的解释。那些对支离破碎的故事感到不满的观众,以多疑的直觉感受到阴谋的气息后,捕捉细节,收集证据,弥合叙事的断裂,建立“相关”联系,阐释因果关系,赋予暧昧多义的故事合理性、清楚性。或者,如他们自己所说,他们通过细小的线索,挖掘出了潜藏的“真相”。
当然,在他们寻找真相的旅途中,他们很有可能半途而废。因为,如同迪恩(Jodi Dean)在她的《论阴谋理论》中所说:“最好的阴谋是没人能够识破的阴谋。”为了制造这“最好的阴谋”,导演故意制造出了一批语焉不详,支离破碎的阴谋证据,并将这些证据与可以考据的阴谋混合杂糅在一起,让观众无法辨认。在《色·戒》里,前者如同张秘书、郭司机意味深长的凝视与偷窥,后者如同麻将片段里太太间的勾心斗角。一方面,观众从可以识破的阴谋中获得“识破”、“分析”、“猜对”的智力快感。这里快感能促使观众反复观看影片,延长影片的后期效益。不少影迷为此呕心沥血撰文分析影片中的潜藏线索,并引发热烈的讨论。例如最初连载于天涯论坛,一时间风靡网络的六万字奇文《张秘书、郭司机、阿妈和书房——开启〈色·戒〉悬疑迷案的钥匙》。作者通过多出台词、任务、背景、道具、细致入微的侦探式分析,兴致勃勃地解开《色·戒》的重重悬疑。另一方面,那些无法破解的悬疑也保留了电影本身的暧昧多疑和导演本身的表达。在《色·戒》中,李安即通过电影对小说的改变,打开张爱玲原小说的“褶子”,也通过后经典时期断裂复杂的电影风格,重新折出了他的“褶子”。这些阴谋的“褶子”不是西方影评人一样理解的叙事的失控,也不是阴谋论学者(例如迪恩)阐释的集权统治留给当代人的心灵创伤。因为无论以上哪种解释,都将无从解释的“褶子”矫正成了无能为力的失败或无意识的错误。相反,这些故意折起的“褶子”意味深长,他们是艾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的“倒错诗学”(Poetics of Parapraxis)的一种形式,也正是通过他们,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安内心最真挚的表达冲动。
在《好莱坞与历史:〈阿甘正传〉里的倒错诗学》一文中,艾尔塞瑟通过重新解读《阿甘正传》中长期以来被研究学者诟病的种种愚蠢、反常、荒唐提出了一种新的阐释学——“倒错诗学”。他的“倒错诗学”打破电影批评的二分式的评判标准,将“扭曲”、“荒唐”、“反常”、“断裂”等叙事缺陷视作一种“诗意的倒错”,重新审视他们的修辞力量。他进一步论证“倒错诗学”如何在重塑历史回忆上发挥反作用力,如何全面影响持有截然不同历史观点、不同政治主张的观众的。在艾尔塞瑟看来,“倒错诗学”是“意识形态不同,政治观点各异甚至剑拔弩张的群体间(例如美国社会)进行和平对话”的有效方式。
虽然《色·戒》的故事并不发生在美国,虽然《色·戒》也没有《阿甘正传》里的种种愚蠢和反常行为,然而《色·戒》里那些貌似偏移主体的重重迷雾和层层悬疑却可能视作另一种“倒错诗学”,为两岸三地不同政治立场和历史观念的华语观众提供一个“和而不同”的历史想象。那些悬疑和阴谋的“褶子”为掩藏在精心粉饰的“正史”面具下萦绕不去却含糊不清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空白的想象场域”,引导着现代观众重构历史。在李安看来,重重假面的遮蔽和层层隆起的褶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抢救历史、重构历史想象的环境。有可能像很多评论质疑的那样,《色·戒》试图“美化”汉奸,影射丁默村,为汪伪政府正名;也有可能像有的文章猜测的那样,易先生其实是国民党,甚至是共产党的人。那么《色·戒》抢救的就成了国民党或共产党的历史。虽然这都是个人的猜测,无法在影片中找到最终的答案,但是那些皱起的“褶子”却像一层过滤网,筛去大多数草率鲁莽,不感兴趣的观众,同时向那些看破个中奥秘的观众敞开。一方面这是“商业的”好莱坞和“温情的”李安面对全球化下人口流动加剧和两岸三地政治历史的现实问题所制定的最为稳妥和气的方案。另一方面,这也给兴致勃勃的观众提供了更多观看影片的灵活性和探索发现的自由。也正如阴谋理论所指出的,重新架构的政治寓言和历史想象,对那些主动的观众来说,也因为个人的参与变得更加可信。华语版的《色·戒》标题采用从右到左的书写方式,将“戒”置于“色”之间并用一条竖杠分隔,这似乎是导演在提醒我们他关于“戒”的深意。
那些悬疑和阴谋的“褶子”为掩藏在精心粉饰的“正史”面具下萦绕不去却含糊不清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空白的想象场域”
《色·戒》里的“倒错诗学”和《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红楼梦》的开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里,曹雪芹写到“……因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也是在这一回,曹雪芹写道“……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全书唯一一首曹雪芹以作者身份写的诗歌,除了表明作者的苦闷心情,更暗示了隐藏在浮华奢侈、儿女情长以及宫闱秘事之下的家族兴衰、权力斗争和朝代更迭,那些语焉不详、支离破碎的描述里隐含着的想说而不能说的重大秘密。
张爱玲酷爱《红楼梦》,历经十年时间考证《红楼梦》,撰写《红楼梦魇》。而《色·戒》这部张爱玲的心血之作,除了像《红楼梦》一样三十年间“数易其稿”,更是因种种原因“学”足了《红楼梦》的欲语还休。而李安也曾表示,《色·戒》在他脑海里酝酿良久,甚至包裹着自己的某种情愫。虽然李安翻拍张爱玲,但是并不是李安“改编”或者“阐释”张爱玲那么简单。李安的《色·戒》归根结底和张爱玲的《色,戒》是不一样的。借助红楼梦式的“倒错诗学”,他抚顺了张爱玲在情爱问题上的皱褶,又隆皱了无法明说的政治隐喻的皱褶,并把这些皱褶隐藏在层层假面下。这样一来,《色·戒》建立起独特的暧昧多疑性:这既是部华语电影,也是部外语片;既保留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又具有后经典好莱坞叙事特点;既是部元素齐全的商业大片,又是部表达电影作者自己思想的独立电影。也正是这种暧昧多义性,在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的同时,挑选出能对话和分享的那群观众。
❶“Lust,Caution—Box Office”,Box Office Mojo。以下票房数据均来自Box Office Mojo。
❷参见“豆瓣电影”《色·戒》页面,http://movie. douban.com/subject/1828115/
❸“Lust,Caution”
,Rotten Tomatoes.❹“Lust,Caution”
,Metacritic.❺“Production Notes-Lust,Caution”
,Focus Feature,Sept.282007,Retreieved in Jun 152013.❻Dargis,Manohla,“Lust,Caution:A Cad and A Female Fetale Simmer”,Movies.nytimes.com,Sept.282007,Retrieved in Jun 152013.
❼Ebert,Roger,“Lust,Caution”,www.rogerebert.com,Oct 42007,Retrieved in Jun 15,2013.
❽Ebert,Roger,“Lust,Caution”,www.rogerebert.com,Oct 42007,Retrieved in Jun 15,2013.
❾Tan,See Kam,“Memorialization,Melancholia and Melancholizing in Shaw Brothers'Fengyue(erotic)Films”,Scre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54:1(2013).
⑩Elsaesser,Thomas“Tales of Sound and Fury:Observation on the Family Melodrama”,Monogram 3(1972):2-15.
编辑/张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