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乞丐也能有理想

2014-02-11刘继兴

百家讲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举人乞丐

刘继兴

光绪年间的一天,一个衣不遮体的乞丐在山东堂邑县沿街乞讨。他口中念念有词,连说带唱,时而装扮成猪狗模样,时而又学驴叫,惟妙惟肖的表演与好玩的唱段引得围观者一阵阵哄笑,只因他的唱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这个乞丐就是武训。

武训七岁时死了父亲,随着母亲乞讨为生。每次路过学堂,他都驻足良久。有一天,他鼓足勇气闯进学堂,请求先生准许他免费念书,却被先生骂了一顿,赶了出来。

14岁时,武训到李举人家当长工。一天姐姐托人捎来一封信,附了几吊钱,李举人欺负武训不识字,把信给他,钱私吞了。武训质问,李举人不但矢口否认,还把他痛骂了一顿。一年除夕,武训因为不识字,把春联贴倒了,被李举人拳打脚踢,并在风雪严寒中罚站了一晚。武训在李举人家做长工三年,一次母亲病了,他开口讨要工钱。没想到李举人拿出一个假账本,硬说早把工钱付清了,还说他有意讹诈,将他痛打一顿,扫地出门。

这次的遭遇对武训打击很大,受伤的他在一个小庙里昏睡了三天。醒来后,他萌发了兴办义学的念头。

20岁时,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他一边行乞,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歌词似诗非诗,内容全与兴办义学有关。

谁知,一年后,他辛苦积存的钱被姐夫骗了去。武训气得水米不进,几天后,他缓过气来,潇洒地唱道:只见好人盖高楼,没有恶霸行到头。

武训一天到晚乐此不疲地干着别人不肯干、不屑干的累活,如推磨、碾米、替人割麦子等。此外,他还替人家打扫茅房,出粪晒干后做肥料,有时也帮人挑水浇园、挑粮食、挑笨重东西等,按照路程远近和重量计算报酬,收入还算可观。

为了赚钱办义学,他有时还像杂耍艺人一样到各处的庙会集市上耍把戏,表演全身倒立“扛大鼎”,以手代脚做“蝎子爬”,翻身跳“打车轮”,趴在地上给孩子当马骑,还有锥刺身、刀破头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頭瓦砾等。他还将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他还当邮差,收破烂,轧棉花,纺线等。就这样到处流浪,工作,要饭,漂泊。晚上就睡在人家的磨坊,灶屋,或者破庙里。每天深夜他还在如豆的灯光下搓捻线绳,绩麻缠线。

30岁时,他在馆陶、堂邑、临清三县置地三百余亩,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决定创建义学。后来两名开明地主仰慕武训的为人,联合捐出土地供武训办义学之用。武训到各地购买砖瓦木料,并亲自押运。开工后,他每天早起晚睡,在工地上搬砖打水,和工人们一起劳动。光绪十四年,武训创建的第一所义学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落成,取名“崇贤义塾”。

义塾成立后,武训实现了心愿,但依旧以乞讨为生。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武训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世,终年59岁。发丧之日,沿路60里民众自发设奠路祭,观者如山,师生们哭声震天,老百姓也潸然泪下。

猜你喜欢

举人乞丐
论唐代举人对岳神和地方神的信仰
没钱
明代柳城隐士——储玉
现代乞丐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乞丐
清末科举:实践背离严密制度的困局
分公司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
高级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