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仲勋的办报观 等3则

2014-02-11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4年21期
关键词:徐特立办报习仲勋

习仲勋的办报观

■孟 红

1951年3月,时任中共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在西北区报纸工作会议上指出:“报纸工作和新闻工作,目前存在的共同缺点,主要是群众性不够,所以,完全有必要增强报纸的群众性。”

习仲勋指出,为干部办报还是为群众办报,这个认识问题在理论上早已解决了。报纸名曰《人民日报》《群众日报》,没有一个叫“干部日报”的。习仲勋认为,要实现报纸的群众化,首先必须使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群众化,他提出“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新闻工作者就是群众工作者”的科学论断。具体而言,就是编辑人员要轮流到群众中去,记者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在某些农村、工厂、学校中多联系,多了解,多熟悉;到处都要交几个知心朋友,特别是要同工人、农民多交朋友。只有这样,记者和编辑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报道和评论,报纸才能办好。

此外,他还认为,读者来信和通信网是报纸联系群众的基本方式,所以要大力开展读者来信和通信网工作,以求稿件来源的面广量多,进而全面深刻地反映群众运动。还要学会运用群众的、通俗的语言文字,必须学习群众中那些富有智慧的生动语言。

徐特立长征中的

“发明”

■刘明钢

长征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开始长征时,徐特立已经57岁。他虽已年近花甲,但处处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出现,年纪大不畏苦,职位高不自矜。

每天,他背包里背上8斤炒麦子干粮,拿着一根自己做的竹杖,和大家一同行军。到了宿营地,主动打水、做饭,衣服破了自己补,草鞋坏了自己编,没有地方歇宿,就同战士们一道在野外露营。

看见因病掉队的人,他一定会停住脚步用湖南口音说:“同志!努力跟上呀!快到宿营地了。”战士们听到老人家慈祥的声音,莫不振奋起来。

徐特立还经常利用休息或宿营时间给战士们讲故事,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战士们。

徐特立有一匹马,但他总是让给伤病员骑,自己天天跟着走。据统计,长征两万余里,徐特立骑马顶多不过2000里。所以,战士们就编出这样两句顺口溜:“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

然而,毕竟年纪不饶人。

老山界是长征途中遇到的第一座陡峭的山峰。在翻山的过程中,徐特立真正感到了力不从心。在一个陡坡前,他实在走不动了。怎么办?他突然想到,能否揪住马尾巴,借助马的力量?但又想,马会不会尥蹶子呢?

筋疲力尽的徐特立顾不了这么多,伸出手緊紧抓住了马尾巴。马通人性,并没有乱踢,而是更使劲地拉,很快就把徐特立拽了上来。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诞生了!拉着马尾巴行军,既可以省点力气,又可以减轻马的负担,一匹马还能多驮两个人的物品。于是,年老体弱者或女战士纷纷效仿,在过雪山草地的时候,拉着马尾巴行军竟蔚然成风。

徐特立的这项“发明”救了多少人,没人统计过,但靠这项“发明”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坚持走到陕北的红军战士肯定不少。

“走后门”的典故

■浮 石

“走后门”的典故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

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当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悄悄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

酒徒的《家园》也有描述:大隋朝承袭汉制,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职位高到可携带家眷上任,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门后宅。平素公务往来,客人走的全是前门,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辈才走后门入内。几百年后,贪佞之风大行,“走后门”一词也由此而来。

这两个典故很有说头。其一,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只要有权威,加以巧立名目,不能干的事情也能干;其二,只要有所隐蔽,先让职位高者或其家眷高兴,不能干的事情一样也能干。

猜你喜欢

徐特立办报习仲勋
梁启超办报研究刍议
丹麦:“办报”帮流浪汉生存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徐特立长征中发明“拉着马尾巴行军”
做最好的自己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两碗鸡蛋面
浅析张东荪的文化观
七十老将水中舞
习仲勋:铮铮铁骨亦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