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小米们”走出去的命门
2014-02-11赵光磊
专利,“小米们”走出去的命门
这两天,小米因为专利侵权而官司缠身。先是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通过一项单方面禁令,要求小米不能在印度进口和销售其智能手机,缘由则是爱立信移动子公司状告小米专利侵权;接着巴慕达公司发布声明,小米空气净化器涉嫌侵权,其外形、内部构造以及宣传文案等都与巴慕达在今年初发布的AirEngine安之风空气净化器高度相似,此事正在进一步确认,以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的法律措施。这也是小米在扩张过程中,所遭遇第一次较为关键的专利纠纷,印度市场上的受挫,也迫使小米科技重新考虑其海外扩张的策略,尤其是不得不面对的专利成本。
小米的发展,业内有目共睹,雷军所创造的“小米模式”也实现了在各个领域的快速扩张,手机、电视、智能手环,甚至是传说中的汽车领域。最新的消息是经过四年的发展,小米的估值已经达到了500亿美元,由此可见小米的扩张速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主体市场依然在国内,海外市场虽然一直在筹谋,然而真正实现突破,也是在5个月前进入印度市场,并快速实现了市场突破。而此次面对海外市场的专利官司,无疑也给小米的扩张之路敲响了警钟:海外扩张,需要遵循国际化的游戏规则,而专利授权更是必备的一环。
实际上,专利纠纷一直都是国际化厂商市场博弈的重要手段,苹果与三星在专利上的官司就非常频繁,而国内厂商中,华为、中兴等在海外市场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厂商的专利官司,国际市场上的游戏规则要比国内市场复杂得多。中国目前对企业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相比其他国家依然略显不足,国内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专利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在进行海外扩张过程中,必然会遭到其他厂商专利上的冲击。想要在海外市场立足,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专利是必修课。
从小米的扩张模式来看,其专注于提升用户体验,互联网式的营销推广非常成功,而在产品硬件方面,小米则是全部采购市场上主流的芯片、器件等,在产品研发层面则聚焦于软件上的开发,技术积累相对薄弱。数据显示,小米在发明专利仅有19件,相比之下,华为、中兴的发明专利数量则上万件,由此可见差距之大。
长期以来,华为、中兴的海外扩张之路,采用了专利交叉授权的形式来避免专利官司,从而较快实现了海外市场的平稳扩张;而小米目前来看,技术积累上的软肋使其不得不缴纳昂贵的专利授权费用来获取海外市场的入场券。
游戏规则的转变,考验着小米模式是否能够在海外市场实现快速复制,专利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小米的盈利能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米缺少足够的专利数量,这使其在与其他厂商进行专利博弈过程中,将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能否有效应对来自爱立信以及其他海外厂商的专利侵权纠纷,现在仍是一个未知数。缺乏足够专利话语权的小米,在国际市场上的道路将异常坎坷。
近年来,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尤其是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饱和,扩大海外市场的份额成为其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诸多厂商纷纷加快海外市场的布局。然而在很多领域当中,国内企业在一些核心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产品竞争力相对薄弱,大多数厂商会选择亚非等发展中国家率先试水,欧美市场对于很多国内厂商而言,准入门槛相当高,当地的入场规则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总而言之,进入新的市场,首先要遵循当地的市场规则,在专利上的短板是无法通过营销手段加以弥补,国内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政策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国内企业在专利侵权等行为上混淆视听,然而真正进入国际市场,这些行为恐怕很难轻易蒙混过关。
赵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