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条件下校对员“隐性差错”的识别及对策
2014-02-11吴家骏刘镜清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广东广州50070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机务工程部航材供应中心广东广州50470
吴家骏刘镜清(、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广东广州 50070;、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机务工程部航材供应中心,广东广州 50470)
网络化条件下校对员“隐性差错”的识别及对策
吴家骏1刘镜清2(1、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070;2、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机务工程部航材供应中心,广东广州 510470)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更多地转为网络阅读,而数字化出版也成为出版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校对的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校对的工作过程中,校对员应注意可能出现的“隐性差错”,而为了适应网络化的发展,校对员更加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养。
隐性差错;素养;网络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稿件编排方式的电脑化及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兴起,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工作逐渐转移给作者和编辑人员;同时,由于中文校对软件的运用,单纯的人工校对模式转变为融人工校对与计算机校对为一体的校对模式,传统校对工作环节“三校—整理—核红”的一些任务也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校对工作会减少或终结,相反,出版网络化、数字化以后,校对工作的难度更大,质量要求更高。本文拟就网络化条件下的校对工作做一探讨。
一、校对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隐性差错”
在以往的校对工作中,校对员要以尊重原稿为前提,主要是“校差错”;但随着电子文稿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原稿中的“隐性差错”越来越多,校对从以前“校差错”变成了“校是非”。什么是“隐性差错”?笔者的理解就是文字正确,但文意错了;乍一看对了,但再推敲就错了。如何发现和纠正“隐性差错”呢?笔者认为重点在于“识别”。如何识别,则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多疑,多查,多思”。
(一)“多疑”。如果在工作中能善于把所需校对的文稿始终处在自己的“质疑”之中,在思想意识中时刻保持警惕性,就为识别“隐性差错”提供了可能;把“多查”贯穿在校对活动全过程,不以“疑”小而不为,坚持不懈,就为识别“隐性差错”提供了必要条件;把“善于运用思维”即多思融入于意识之中,激活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就为识别“隐性差错”提供了重要保证。在校对工作中,如果缺乏质疑的意识,不善于运用思维进行“是非判断”,那么,这些“隐性差错”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多查”。勤于检查,是校对员在校对活动中对文稿及校样进行的检查。要想准确地识别存在原稿中的“隐性差错”,不出现错校、漏校现象,就要养成勤查这一良好习惯,它是保证校对质量的基础。勤查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是在校对过程中对原稿的一些实质性内容产生质疑时,借用有关工具书或其他能够证实其对错的书刊及材料等进行核查。二是校对员在完成校对后对校样进行检。校对员具备了“多查”这一工作习惯,为识别“隐性差错”提供必要条件。
(三)“多思”。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新的社会现象、语言词汇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校对员要加强学习,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积累自己的学识储备。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中,不能有“差不多”、“原稿就这样”等思想,而要把“多思”根植于思维意识之中,贯穿于整个校对活动的全过程。现在的网络语言非常流行,作者有时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文章中,对于这种现象,校对员一定要分门牌清楚哪网络语言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二是在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上,校对员以自己的感悟能力针对不同的文稿类型,选用较为合适的校对方法或校对技巧,对文稿仔细分析,逐句推敲。校对员具备了“多思”这一工作习惯,善于运用思维,提高自己的分析、辨别能力,就为识别“隐性差错”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提高校对员自身应对“隐性差错”的素养
网络化条件下,校对员工作的难度更大,对校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校对员除必备的基本功外,还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一)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编辑属性的增强,要求校对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把关意识,杜绝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相符或不准确的提法和观点。网络化校对在图书出版流程中基本上是最后一关,因而必须具有敏感的政治头脑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细腻的语感和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避免各类差错,保证图书质量。
(二)做一名杂家。一名优秀的校对员应该是一个杂家。因为稿件涉及古今中外,国际国内,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体育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校对员一定要知识面广,专业知识过硬。
(三)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校对员既要对文字负责,也要对版面是否规范负责,要在校对文章内容的同时注意校对每一级层标是否正确,字体、字号是否统一。因此,校对需要不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以及时发现和堵住稿件中的各种错漏。
(四)加强计算机学习。校对员要努力学习与校对工作密切相关的电脑网络知识和技能,否则很难胜任高科技条件下的校对工作。要通过学习了解网络校对的特点,改变传统校对中不适应网络校对的方式和习惯,掌握新的校对技能和校对软件。
责任编辑:周权雄
G232.2
A
1003—8744(2014)06—0115—02
2014—9—21
吴家骏(1977—),男,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二级校对,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学;刘镜清(1977—),男,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机务工程部航材供应中心中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