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文化与文人之缘

2014-02-11肖广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人雅士制壶茶壶

肖广明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文化与文人之缘

肖广明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陶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一把小小的茶壶包容了诗、书、画、印等文化艺术,也就无怪乎文人雅士对它宠爱有加。

紫砂壶、文人缘、文化

紫砂壶的妙处不仅在于它能够使茶保持香酽清醇,还因为它具有天然的泥土味道,隽永的书香气,无论是观赏把玩,还是啜吸品茗,质感都特别好。一把小小的茶壶包容了诗、书、画、印等文化艺术,也就无怪乎文人雅士对它宠爱有加,并赞它“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了。

紫砂茶器从产生、发展到登上实用工艺美术的殿堂,是跟当时文人的影响分不开的。在明代,饮茶早已是文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明代的饮茶方式已经发展为沸水冲泡散茶,这就需要茶壶,这期间制作的紫砂茶器原料是含铁、硅量较高的陶土,因此,其比一般陶器的密度大,因它的外表不上釉,又比瓷器的透气性好,很适合于泡茶,所以受到好饮茶文人阶层的赏识。

所谓“文人三雅”,即紫砂壶、奇石和兰花。紫砂壶以其“不排外”的特性,在展现本身质地之美的同时,又可作为载体,呈现书法、绘画之精妙。竹子自古因高风亮节、坚韧刚毅为文人所喜爱,这里摆放的四十件紫砂壶均以“竹”为主题。其大小各异,造型囊括中西,传统与新派兼备。无论是壶身直挺、竹刻细致的“高风亮节”壶,或是直接用竹子形状做成提柄的“早春二月”壶,竹子的形象和精神在一个个紫砂壶上都表现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而从“竹溪六逸”中李白的一身傲骨、坚贞不屈,到“竹林七贤”中嵇康的蔑视权贵、从容无畏,我们也能感受到“蕴君子之风范,集大化之灵妙”。难怪文人墨客独爱用紫砂壶沏茶,沏出的不仅是清香,更是浓浓的文化韵味。

明万历年间的制壶艺人时大彬因结识了许多文人,并根据文人品茶的理论和对茶具大小深浅的要求,开始改制小壶,其制作的紫砂壶,不仅大小适应品茶的需要,而且造型亦很质朴,迎合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文人们对大彬壶倍加赞誉,于是有“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的佳句。

一把小小的茶壶包容了诗、书、画、印等文化艺术,历代文人对紫砂壶的吟咏从未停歇。大学士苏东坡的老师欧阳修的诗里面就很明确地写到:喜供紫瓯饮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苏东坡自己更是“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管到哪里,都带着砖炉、石铫,兴致来了,随时架火烧茶。湖北襄樊的米公祠里面有一幅很大的对联是米芾的真迹,上联是:阳羡春茶瑶摇草碧,下联是:兰陵美酒郁金香。明代着名书画家、诗人徐渭在《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中写道: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却从梅月横三弄,细搅松风灺一灯。合向吴侬彤管说,好将书上玉壶冰。又如文徵明的《是夜酌泉试宜兴大本所寄茶》这样写道: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砂瓶夜自煎。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地罐残雪贫陶谷,破屋清风病玉川。莫道年来尘满腹,小窗寒梦已醒然。文人把茶与紫砂作为生活中最美妙的东西,他们的生活因为拥有这些东西而更有品位。

明朝万历以后,紫砂工艺进入了一个繁荣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紫砂的发展中来,制壶名手和文人雅士的交往日趋密切,如时大彬与娄东(今江苏太仓一带)诸名士,徐友泉与宜兴吴氏等。而陈鸣远游历所至,均受到各地文人名士的好礼相待。当时众多的书画大家也对紫砂爱不释手,纷纷到宜兴定制紫砂文玩茶具,如项元汴、赵焕光、董其昌、蒋之翘等。

到清中期,当时的溧阳县令,着名的书画家、金石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亲自设计茗壶款式,交由制壶名家制作,然后又每个式样自撰题铭,并亲自执刀或由门下幕友镌刻在壶身上,这就是着名的“曼生十八式”壶,首开了文人直接参与砂壶设计创作的先河。陈曼生承前启后,继古开今,对当时及后世的紫砂发展起了极大地影响作用,是推动和促进紫砂造型设计创新、丰富书画装饰内涵的一代大家。

[1]《中国名壶》 台湾钟文出版社

[2]《名壶集锦》 台湾钟文出版社

[3]《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 江苏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人雅士制壶茶壶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歲朝图 文人雅士篇
古代文人雅士的合称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溥仪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