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

2014-02-10王小迪

当代经济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梅 梅,王小迪

(1.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2.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长春130117)

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

梅梅1,王小迪2

(1.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2.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长春130117)

摘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吉林省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和科技支柱省份。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12年吉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落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小,资本投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研发的资源投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保障机制和中介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关键词:因子分析;指标体系;技术创新

一、引 言

随着全球化的广泛深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区域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由于全球资本流动在不同区域内有集中趋势,世界经济发展中心与技术发展中心的统一性特征也越来越显著,因此,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竞争正逐渐演化为区域间的竞争,这样的宏观背景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域技术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因此,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带来的是区域经济对于科技水平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日俱增,技术和经济不再是两个孤立发展的要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要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增长,必须促进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实力的支持,因此,对区域科技能力的评估,成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

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发展环节就是创新,技术创新是科技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创新不止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其最突出的价值体现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技术的创新、扩散,再到最终产业化、规模化的整个过程,也是经济的萌芽、起步和高速发展的过程。如今,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科学分析和评估,不仅能够为区域科技水平的发展提供建议,更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竞争能力的提升提供对策。不论是微观区域经济还是国家宏观经济,都需要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以采取最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路径整合。

定稿日期:2014-08-05

吉林省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科技和经济支柱省份。本文试图通过对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估,找到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探索这些因素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建立模型和数据分析,探索吉林省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以及吉林省技术发展现状和规律,以期能为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以制针为例阐述了企业的分工协作,在经济学中植入了分工的理念。而分工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机械设备的更新,因为它与技术创新有关。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成为技术创新理论的最早源头。1912年熊彼特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阐述了“创新”内容,他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引进一种新产品;(2)产生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获取新的供应源;(4)开辟一个新市场;(5)实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1]从熊彼特开始,技术创新的理念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随后,全世界学者对技术创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弗里曼(1982)认为,创新就是为了满足市场对更新产品或更高品质服务的追求,将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应用到产品生产或服务中去。[2]我国学者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把握市场潜在获利机会,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为目的,对现有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织,引入一种生产能力更大、生产效率更高、成本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通过推出新产品、使用新的生产工艺方法、拓展新的市场领域、获取新的原材料和中间品供给来源、以及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集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为一体的复杂过程。[3]汪应洛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进而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更高的商业利益。[4]本文采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1982)[5]的观点,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发明创造被首次应用到工商业领域,成果完全实现商业化的生产的整个行为过程。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综合考虑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性质、指标的可比性、可操作性,以及各类指标的平衡,借鉴丁美霞[6]、周立等[7]的研究方法,本文将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配置能力作为三大一级指标,并从这三个方面筛选出15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系统、量化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来综合衡量区域的创新能力,设这15个指标分别为:X1,X2,……,X15。

(1)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投入能力是该地区在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其他方面的资源投入的综合反映,这一指标的量化数值,可以用来解释某一区域对于创新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本文选择了科技活动人员(X1)、科学家工程师(X2)、R&D人员(全时当量)(X3)、科技经费支出额(X4)、R&D经费(X5)、地方财政科技拨款(X6)、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X7)、R&D经费占GDP的比重(X8)、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X9)、财政科技占地方财政拨款支出的比重(X10)等共计10个二级指标,来综合反映吉林省的创新投入能力因素,其中“R&D人员全时当量”是将人数与其工作时间相乘后再求和当做评价指标。

(2)创新产出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是该地区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成果展示,可直接体现在专利或论文的增加方面,同时间接体现在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区域的产品创新,甚至区域人均收入的提高等方面。本文选择了专利申请受理量(X11)、专利申请授权量(X12)、发明专利受理量(X13)和国内期刊论文数(X14)四个二级指标对创新产出能力指标进行综合概括,其中专利申请受理量是指专利机构受理技术发明申请专利的数量,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之和,这是专利申请受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专利授权量是指由专利机构对专利申请无异议或经审查异议不成立的,做出授予专利权决定,发给专利证书,并将有关事项予以登记和公告的专利数。

(3)创新配置能力。创新配置能力是企业、政府与研发机构及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不同创新主体或客体之间的要素交换能力,是技术成果的应用能力、转化能力和扩散能力。根据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思路和可操作性原则,本文选择了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X15)作为二级指标来体现,这相对应于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更能反映成交的质量和数量。

三、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本文以除西藏和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0个省及直辖市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前述构建的指标体系,结合筛选出的15个二级评价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这种方法相对于国内许多学者根据经验对各指标主观赋权相加的方法要更严谨和科学。

1.因子提取

对15个二级指标可求出其相关系数,通过计算可得,二级指标的相关系数平均值在0.8左右,这说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很强,且为高度正相关,即这些指标对于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的作用。因此,这些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详细数据参见表1、表2。同时,本文根据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特征值个数来确定公共因子的个数,最终提取了2个公因子。

表1 因子分析初始解

从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可以得到不同变量之间的共同程度。由表1的因子分析初始解可知,变量的共同度都在0.9左右,这说明,对原有15个变量通过特征值个数提取出的两个因子,对每一个变量的解释程度都非常高,具有很好的效果。

表2 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由表1因子的方差贡献情况可知,提取两个因子方差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94.136%,这进一步证明两个因子的代表性很高。因子旋转后,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54.596%,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39.539%,而两因子总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2.因子的旋转与命名

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原因子载荷矩阵实施了正交旋转,结果见表3。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知道:专利申请受理量、专利申请授权量、科技活动人员、研究开发人员、科学家工程师、科技经费支出额、研究开发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发明专利受理量这九个指标在第一个公共因子的载荷比较大;国内期刊论文数在两个公因子中载荷相当,也可以主要由因子1来解释;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研究开发比重、科技经费支出比重、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在第二个公因子的载荷比较大。公因子1载荷较大的,都是绝对量方面的指标,因此,公因子1可以看作是技术创新水平的规模因子;因子2载荷较大的,都是相对量方面的指标,因此,因子2可看作技术创新水平的强度因子。

3.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

由表4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结果,可以写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其中,Xi为创新能力指标,ai为其对应的因子,i=1,2,3,…,15;j=1,2。

表4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通过上面的因子得分,可以计算中国各省、直辖市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从而进行排名,得到各省在每个因子上的评价,进而获得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信息指数。

对各省和直辖市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两个因子得分的基础上再加权,得到综合得分。我们采用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从表2可知,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54.596%和39.539%为权数,因此,综合因子得分函数为:

此时,若因子得分平均水平为零,得分为正值,说明技术创新能力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得分为负值,则说明技术创新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计算结果见表5)。

从因子1(规模因子)排名的角度来看,可以知道,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省份;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海南、青海和宁夏三个省份。而吉林省排名仅为第19位,即在创新规模方面,吉林省在全国仍处在中下等水平。

从因子2(强度因子)排名的角度来看,可以知道,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地区;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内蒙古、广东和海南三个地区。而吉林省排名仅为第16位,相对于因子1来说,名次略有提前。

表5 2012年全国各省技术创新因子得分及排名

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广东和江苏;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宁夏、青海和海南。同样是东北三省的黑龙江排名为16、辽宁排名第8。而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仅为第20位,在东北地区排名最后,在全国尚处在中下等水平。

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因子1的得分为-0.50,因子2的得分为-0.26,综合得分-0.38,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吉林省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远落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而从长远来看,技术创新能力的落后,必然会直接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竞争能力的提升。

五、结论与建议

从全国范围来看,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相对落后于经济发达省市。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吉林省在2012年的全国综合实力排名中的名次也仅为第20位。GDP的排名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的接近,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与技术进步的发展缓慢是分不开的。无论是从总产出还是从人均产出角度看,吉林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仍然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劳动者素质普遍比较低,仍以简单劳动为主。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落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资本投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说明吉林省经济增长仍然呈现出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粗放”特征。为此,我们就如何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科技投入,以投入促创新。科技投入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直接动力来源。从根本上来讲,技术创新是源于科技研发,通过反复的实验最终实现技术的创新,在这一环节增加投入,为研发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设备辅助,为科技研发创造良好的环境,能够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巨大的动力。因此,增加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对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制促创新。想要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除了从根源上注重科技研发的投入与培养外,还必须在外部环境上予以创造和维护,为了给技术创新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必须注重法律体系的完善。要健全专利保护制度,尊重科技知识成果,维护知识产权,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技术创新拥有正规化、公正化的社会环境,减少在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方面的法律纠纷,以遏制不良科研风气的产生。

(3)强化激励机制,以激励促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研人才又是“第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应该注重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注重科研人员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并使其发挥好职能作用。因此,应该从各方面增加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在保证留住人才的同时,加大激励力度,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从事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为吉林省经济建设服务。

(4)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转化促创新。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是真实的科技创新,不能切实完成这种转化,创新就是一句空话。技术进步面临的普遍问题往往是技术成果不少,但是真正转化并投入生产的不多,结果就是造成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和科研资源投入的浪费,科研就会不可持续,这成为了制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应该全力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通过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创造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最终推进经济发展。为此应该做到:一方面,寻找合适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科技成果的来源,除了企业自身,还有国家专门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因此,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开展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使得科学研究有目的、有方向、有价值,能够更便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继续发展科技孵化器,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5)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以环境优化促创新。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对于促进技术进步是非常重要的,而技术创新环境包含的层面是非常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都会对技术的进步有影响。因此,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技,尊重一切科技劳动者,从而增强从事科研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人们的科研意识,扭转重视经验而忽视实验的传统观念,营造“重科技”的创新氛围,像当年“哥德巴赫猜想”所引发的全中国青年人向科技现代化进军的浪潮那样,鼓励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让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激情竞相迸发。

总之,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推动作用,注重技术研发的资源投入,鼓励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保障机制和中介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76.

[2]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925.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7.

[4]汪应洛.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5]巫宝山,陈振汉.经济思想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76.

[6]丁美霞,周民良.中国各省区创新能力的动态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8,(1).

[7]周立,吴玉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8).

责任编辑:黎贵才

作者简介:梅梅,女,吉林白城市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理论研究;王小迪(198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3YJC630171);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9]第29号)

收稿日期:2014-06-20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9-046-06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