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2014-02-09蔡莉娜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精读示范朗读教学

蔡莉娜

摘 要:以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入手,从教师、学生和文章的文体等角度分析了高中阶段朗读教学被忽视的原因,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朗读的组织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改善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力图为新课改下的朗读教学找到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朗读;示范;精读;朗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要求非常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做到充分地读、整体感知,如何做才能真正培养语感、接受熏陶,这些问题都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人认识自然、学习知识有独特之处,主要是重感性认识,重经验的把握,重“悟”,而“悟”是一个反复咀嚼、反复经验的过程,从语言的学习上看也是如此。古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对先贤的文章反复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外在的语言层面入手,进而深入到文章的思想层、理念层。而这种认识和学习的方法,在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近些年,这种方法有被忽视或淡化的趋勢,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十分明显:一是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开口朗读,要么滥竽充数,要么声若蚊蝇;二是缺乏感情投入,朗读的过程表情木然,声音呆板;三是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将朗读作为一个过渡性、阶段性的工作敷衍过去,并不重视语文朗读,久而久之,朗读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应该承认,高中阶段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阶段,从学生的角度看:经历了小学、初中的学习,他们已对语文学习规律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对教学的过程也都十分熟悉,对朗读也确实存在认知上的疲劳感;高中阶段的课业负担相对更重,升学的压力更大,导致学生缺乏朗读的激情;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已接近成人,有相当的独立意识,也在一定程度存在叛逆心理,容易有意无意地排斥教师的课业安排,包括朗读。此外,这个阶段,学生的功利心也更重,对与高考无关的朗读缺乏热情,认为不实在,对升学没有什么用。从教师的角度看:一些教师对朗读教学方法把握不够,对学生缺乏正确和必要的指导、示范,学生朗读很多情况下处于“放鸭子”的状态;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朗读的美育功能在小学和初中就已经完成了,高中阶段,应该把重点放到理解课文含义、把握知识重点、学习语言语法上。因此,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普遍下降。除上述主观因素外,高中的课文相对小学、初中而言,文体的形态更加多样化,文章传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因此确实存在一些文章诘倨骜牙、不易于朗读的问题。

高中阶段是否真的可以放弃语文朗读教学?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语文的学习始于朗读,不论什么文体、也不论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传达的文义,这是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其次,从朗读的功能看,文章内涵的理解、语言音韵美的体会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养成,都离不开朗读。高中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需要多方面的准备,知识的储备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更不能偏废,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表达,社会生产需要有效的表达沟通来组织,所以,越是这个阶段,越要重视朗读教学。

二、如何提高课堂朗读教学成效

坚持朗读教学,让朗读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关键在教师,重点在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不揣冒昧,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精选朗读材料

必须承认,有些课文适合朗读,有些则不合适。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所选择。文学类作品,就是通常所说的美文以及古文中的经典名篇,必须要求学生朗读。只有朗读,才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造句美、气韵美,才能记住那些经典的段落,这无论是对应考还是未来的工作都是有好处的。

2.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好的示范朗读能够消除与学生的距离感,建立一个相对的朗读标准,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的范读可分为两个层次:(1)语言因素的范读,目的是使学生注意朗读材料的语言因素。这种范读,一般要采用介绍性的语气(不能角色化),重要词前要有启示性停顿。朗读的速度要稍慢一些,甚至还可以适时做些精当的评点。(2)建立在第一层次上的范读,即内容上的范读,表情性的范读。这种范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这对语文教师是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切不可不分情况地统一用录音磁带范读,虽然录音磁带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和标准性,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现场感和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互动,会降低朗读教学的效果。

3.加强对朗读过程的指导

朗读的意义不在于朗读本身,没有目的的朗读、没有方法的朗读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1)通读课文,把握风格。语言风格是一篇课文最外在的特征,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语言风格往往与文章反映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鲁迅先生的《社戏》,语言生动、自然,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轻快、活泼;《纪念刘和珍君》语言急速、峭拔,表达的是一种愤激的情感等等。所以,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文章的语言风格。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要理解文章的内涵,匆匆一读是不行的,而要像古人那样,多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考、边体味,尤其要抓住那些贯注作者情感、引领全篇的关键段落仔细地精读,体会情感、琢磨内涵,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创设情境,激发朗读。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情景,文章的理解也要一定的情境。所以,朗读需要建立一个与文章情感基调相适应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体味文章的思想情感。在戏曲、诗歌、小说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进入情境,扮演角色,这就是情境朗读的一个例子。从实际情况看,这样做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而且,更能够从情境朗读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

(4)善用领读、齐读。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已足够依靠教师就能够通读文章,因此,领读并不是必须的动作。但如果是文体相对生僻、存在较多生字,或者是较早的古文(如先秦),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通读,还是可以采取教师领读的方法。齐读的好处是能够营造一个强大的气场,带动大家一起读,这个方法对于解决有些学生不愿意读的情况还是有好处的,但不能经常用,因为齐读貌似气势宏大,不足之处是降低了学生自我体悟、自我学习的机会,不容易达到理解文章深度的效果。

只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朗读就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同,朗读的作用和价值就能够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体现和发挥。落实新课标不是目的,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定远.阅读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1983.

[2]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

[3]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07.

?誗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精读示范朗读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农村初中英语朗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国标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浅析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