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背景下高中历史优化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2014-02-09蔡向平
蔡向平
摘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有关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问题探究教学,无疑是新课程背景下,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优化问题设计,促进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探究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从新教材高中历史探究教学的实践出发,指出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开放性和新颖性;同时,设计问题时也要立足现实,注重拓展延伸,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挖掘其创新的潜能。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问题设计;高效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同时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传统的通史教学模式,采用新的专题式教学,这种纵向的教材体系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深的理論性。因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有关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问题探究教学,无疑是新课程背景下,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探究式教学早已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效果。
二、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形成了“质疑—思疑—解疑”的操作程序。其中,“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科学的助产士。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高中生的认知和质疑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下面笔者结合新教材高中历史探究教学的实践,就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
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自主性
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促成这一过程的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计是否把学生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催化剂,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如展示材料、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还要贴近学生,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选修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一课时,通过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位老人是谁?他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和“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的?这样使学生快速进入特定的角色,以促进其思考问题和合作探究。如,在学习《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课时,通过展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美国重量级政治家基辛格、拳王泰森以及著名拳手经纪人唐·金等人图片及其对毛泽东的崇高评价,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问:为什么毛泽东在国内外拥有如此多的“铁杆粉丝”?由此导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为巩固知识,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了几十年前中国的烽火大地,你是一名勇敢的战地记者,你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1931年你到了东北,1936年你到了西安,1937年底来到南京,1938年你去了台儿庄,1945年你到了延安……你怀着一颗爱国的心,用你的笔和中国人民共呼吸,共抗争。请回答:(1)在以上五个时间段中,你分别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2)请任选其中的一个事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一篇时事报道。(要求:语言顺畅,叙事清楚,史实准确。字数40左右。)这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他们愿意去思考、去合作探究,从而培养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创设新的问题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教师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发现并提出问题,体验到质疑探究的乐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探究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理念,围绕某一历史主题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在学习必修一《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探究一]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态度如何?[探究二]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广大爱国官兵是怎样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探究三]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人民大众又是怎样挺身而出、积极抵抗的?[探究四]针对爱国官兵和人民大众的反侵略斗争,清政府的态度如何?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四个探究问题建构起整堂课的知识体系,然后通过展示材料或播放视频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真正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在学习《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探究性问题:[探究一]二战后在两极格局下,新兴力量的崛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探究二]二战后新兴力量之所以能在两极格局中崛起,其原因有哪些?[探究三]在两极格局下崛起的各种新兴力量,又对当时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探究性问题,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四股新兴力量崛起的概况、原因及影响,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整体意识。
又如,在学习选修四《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课时,由于内容较多,为了解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主要革命活动,我设计了如下三个环环相扣的探究性问题:[探究一]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民主革命,曾出现过哪几次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探究二]在这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又是怎样挽救党、挽救中国革命的?[探究三]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担当起“挽救党、挽救中国革命”的重任?通过引导学生对三个问题的合作探究,既能使学生整体把握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深刻理解其在建立新中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又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假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假设是在对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及知識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思维方法。在探究教学中,通过设计假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启发学生改组、迁移和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时,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精神掌握后提出历史假设:倘若天借时日,让孙中山先生能够再多活十几二十年,那中国又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又会是何种命运呢?又如在学习《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课时,最后可设问: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国的历史又将会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发挥想象力,进行合理的假设。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学习掌握已形成共识的学科知识和现成结论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突破各方面都已习惯了的,只能探寻唯一的正确结论的认知模式,让学生了解历史事物是复杂的。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多向求解等开放型的问题,注重问题的新颖性,这样就可以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兴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在学习选修四《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时,围绕着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有多种设问,如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你认为呢?或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然后设问:该不该杀秦王?也可以通过历史上名人的评论或诗词,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
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因此,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与中心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理解。
4.注重问题的延伸拓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设计问题时也要让思维有延伸的空间。通过问题,让学生把思维延续到课堂外,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质疑和练习,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在自我探究中质疑、感悟,形成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而问题的延伸要力求与现实的结合,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时代气息,突出“应用性、实践型”,使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提高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学完《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节内容后,展示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究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抗拒的潮流,假如你是中国领导人,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的潮流?又如,在学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后,布置课后探究性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并联系现实谈一谈,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些问题的提出,能促使学生课后进一步回顾所学知识、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将思考的问题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挖掘创新的潜能。
总之,在历史探究教学中,科学地设计问题,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带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思考的激情,加强其思维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打造高效活力课堂。同时,在优化问题设计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如何把时事热点和问题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具有自主探究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如何使课堂“收”“放”自如?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武升.教学艺术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04.
[4]丁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姚焕成.问题探讨:思维的永恒动力.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05).
[6]聂幼犁.中学历史教育论.学林出版社,1990-10.
[7]郭景扬.历史教育心理研究.杭大出版社,1991.
[8]金相成.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9]柳斌,苏寿桐.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誗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