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风貌的文化传承与个性化发展
——结合欧洲三个小镇的探讨
2014-02-09秦硕覃琳谢力
秦硕,覃琳,2,谢力
(1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2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5;3重庆市规划局,重庆 400020)
小城镇风貌的文化传承与个性化发展
——结合欧洲三个小镇的探讨
秦硕1,覃琳1,2,谢力3
(1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2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5;3重庆市规划局,重庆 400020)
小城镇建设中的风貌问题日益成为彰显文化和地区形象的关注重点,欧洲小城镇的风貌特色,其内在成因有根本的历史与文化差异性。该文尝试通过对欧洲几个小城镇的观察,结合城市的历史背景,公共配套设施,空间形态等因素,解析其风貌背后的发展动因与机制,以此对国内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小城镇;风貌;文化传承;古镇保护;市镇规划;城镇空间
0 引言
小城镇建设中风貌问题日益突出,其矛盾的本因,实质是“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等建设趋同现象带来的文化焦虑:均质化的当代建设中,如何彰显文化、整饬地区形象,成为规划建设的关注重点。而“重塑”则多少意味着对现有发展缺乏肯定、以及对公认“历史”的重新回顾。这一回顾,所体现的途径往往容易趋于简单的“重塑”,而非审视历史后的当代诠释。
自中世纪以来,经过漫长历史演变与发展,风格各异的欧洲小城镇因其文化积淀,往往宜居宜游。其表象传统与现代并置,文化积淀、历史脉络与宗教影响相互渗透。欧洲小城镇的建设经验,与我国当前的建设背景不一定具有可比性,且可观察对象众多,其文化风貌的呈现,也具有不同的差异性。但是,探究欧洲小城镇发展中对待历史的态度、其当下发展的现代性等方面,与我国当前的小城镇建设相比,却有其内在的相似性。文章并不选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镇,而是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原则,选取意大利的科莫、法国的艾克斯和圣马克西曼拉-桑特博默这三个小镇进行探讨。它们在城镇整体空间上具有“扁平化”的统一性,自身历史发展、地理特点等也具有共性,但在传承历史文化积淀的同时,维育了多元化、差异性的城市个性风貌。本文尝试通过对这些小城镇的分析比较,探究其风貌表象背后的动因,以期对国内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1 欧洲小城镇意象——扁平空间的统一与多元
大部分欧洲小城镇由于历史上宗教原因带来的限高制约,在城市的竖向空间分布上缺少变化。但不同小城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积淀,依然能够成就其风貌的个性特征。三个小镇虽具有如此差异性,但有其城市意向中具有明确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镇整体空间的“扁平化”
“扁平化”是欧洲城镇的共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度控制下的低层高密度特点;二是小尺度的、严整布局的街区网格。这赋予欧洲小城镇在空间结构上最基本的整体性。这些小城镇中,除了一些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大多数增建建筑物层数为3~5层,且较小的建筑尺度保证了原有的布局严整的街区感。城镇天际线的制高点往往是钟楼和教堂等历史建筑。在不同时期里发展起来的各类建筑风格各异,形式不同——哥特风格、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希腊风格、罗马风格、巴洛克风格等不同的建筑风格林林总总持续叠加在严整的街区尺度上。城镇总体风貌的统一协调,除了整体尺度的均一性,主要靠大多建筑物的屋顶颜色一致来完成。如法国的圣马克西曼拉-桑特博默小镇(图1),经历史长期演变而成的建筑物屋顶颜色大体为砖红色。城镇道路系统是根据房屋边界确定之后形成的,而不是提前规划出来的产物,像自然生长出来的城市肌理。芦原义信曾谈到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具有肌理性的城市建筑物为图形,而道路视为背景。如此图底关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说明具有清晰的城市轮廓[1]。高度的控制和发展建设的选址共同实际上成就了对天际线的保护。如科莫小镇(图2)紧邻科莫湖,背靠阿尔卑斯山麓余脉,为了不破坏整个城市的既有天际线,小镇的房屋只被允许建设在山脚地带。对于自然的谦让态度使得人文展现与景观有着良好的交织融合,正如麦克哈格所说:“自然已为这块土地做了许多,加上艺术的修饰,他将成为世界的奇迹[2]。”
图1 圣马克西曼拉-桑特博默小镇鸟瞰
图2 科莫小镇一角
1.2 城镇外部公共空间配置的个性化
城镇外部公共空间,是城镇“图底”关系中的“底”。外部公共空间的配置与形态,既是小城镇风貌表达的“骨骼”,也是市民活动内容的展演。不论从物质空间结构还是“软景”表达,外部公共空间的配置都对小城镇的个性塑造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成为小城镇个性识别的重要要素。
小城镇外部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广场与道路系统。与中心建筑区结合的广场,往往形成城镇日常生活的重要“舞台”。而城镇道路系统是一个城镇运营的动线网络。处理得当的道路系统不仅能够成为城镇重要的景观地带,也能决定城市空间的肌理划分。城市服务层级结构清晰、富有活力的广场系统、道路系统,往往是小城镇富有活力的重要表征——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小城镇,都市区中富有活力的街区,其外部公共空间也往往具有更适宜公众参与的活动基础,而这些街区也往往可能是具有历史积淀的小尺度空间的开放街区。欧洲小城镇的风貌中,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的积极引导,是其扁平结构下保持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下面分别以圣马克西曼拉-桑特博默的中心广场、艾克斯的米拉波大道、科莫的中心广场作分析例证。
图3 圣马克西曼拉-桑特博默小镇布局
圣马克西曼拉-桑特博默镇是法国蓝色海岸大区瓦尔省的一个市镇。该镇2009年时的人口为14165人。小镇中心公共空间主要由圣马克西曼拉-桑特博默主教堂(图3中A)和市政厅以及市民公共剧场(图3中B)组成,红线范围内基本为老城区,新城区在外围发展建设。在以教堂为中心的基地两侧,建筑物均依照其基地情况规则设置。教堂正对面的步行街延伸到新城区即成为新区主干道之一。教堂、钟楼与市政厅围合而成的广场以及市民公共剧场是小镇居民主要的休憩与集会场所,同时也保留着以教堂、钟楼的中心感。
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Aix-en-Provence),是普罗旺斯的前首府,1999年的统计人口约13.4万人(图4)。城区的林荫大道常以若干景观节点做分隔,同时作为视觉中心,激发对空间的认同感。如米拉波大道,1650年开始修建,长约500m,位于艾克斯城中心位置。大道以布满雕塑的大喷泉——戴高乐广场(图4中B)为中心并向东伸展,到荷内王喷泉结束 (图4中C)。中间有两个玲珑可爱的喷泉,作为重要景观节点服务于城市,增加了空间趣味。米拉波大道街宽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2,按照芦原义信外部空间的经典分析,是一个比较舒适的街道空间尺度[3]。大道沿着旧城墙修建,将城市分为两个部分,是整齐划一的南部街区与丰富复杂的北部街区之间的重要过渡。作为重要的参与性的公共外部空间,米拉波大道所代表的空间轴线,在埃克斯城的公共生活中具有空间和心理的中心识别地位,是认知埃克斯城的空间标志。
图4 艾克斯小镇街道分析
科莫(Como)是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城市,在科莫湖西南端,2004年的统计人口8.3万。其中老城区基本为科莫湖南岸的长方形地块(图5虚线范围)。科莫的老城区建筑基本以纵横方格网阵列排布,偶尔也依地形及道路的走向稍作方向调整而布局。从图5中看出,虚线以外的新城区,其建筑密度明显低于老城区。但老城区更富有层次及微空间肌理。卡沃尔(Cavour)广场(图6中B)为出行科莫湖的必经码头,也是市民集会的必要场所。从老城区的公共外部空间序列构成来看,老城中心地带依次有三个重要节点,分别为科莫大教堂(图6中A)、卡沃尔广场(图6中B)和古市政厅(图6中C)。其中科莫大教堂两边各有两条主要街道,教堂靠北方一侧与钟楼之间有骑楼相连接(图7),给行人提供遮阳、避雨、通行等功能的灰空间,同时利用建筑底层的通透性将人流以及视线引向教堂前广场(图8);顺着广场的走向,视线被导向科莫湖湖景;这一导向并引导性地最终到达卡沃尔广场和古市政厅,在终点豁然开朗。卡沃尔广场空间处理手法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的终点和重要的集结舞台,成为城市市民生活的中心节点。
图5 科莫小镇老城布局
图6 科莫小镇中心广场分析
图7 科莫教堂与钟楼间的骑楼
图8 科莫教堂前广场
在扁平化、网格化的传统小城镇发展中,对于外部公共空间的规划与维育,是使用者和旅行者在城市中识别和定位的共同记忆和重要参照。这一系列差异化的空间认同,正是城市空间个性化认同的基础。
1.3 边界多元化
城镇外部空间里,建筑与街道的边界界定,是空间可识别性的重要界面。在均质化的欧洲小镇街区网格里,边界的多元化是小镇生活气息的充分展现。这一多元化既包含了建筑立面形式构成的多元,也有建筑色彩的丰富多变,同时,作为街道家具的小品,也体现出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
建筑立面形式构成的多样化体现在建筑构件的丰富选择和灵活组合上:门窗、栏杆、雕花的形式及凹凸方式可以极尽所能(图9)。建筑物表皮颜色的随机性很强:左右相邻两栋房屋颜色不同,亦或同一栋房屋上下楼层颜色不同——总之绝少有相邻两栋房屋“撞色”的情况出现——这是另一种丰满的“协调统一”,行人走在路上观望时,总是赏心悦目步移景异。无论是城镇广场中的雕塑、喷泉、树木、花草等细部景观设计,还是公共空间中的休息区如公共座椅、临时咖啡棚(图10)、直饮水点等使用设施设计,都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便利。丰富的公共设计体现出具有地方氛围的人文关怀,成为小镇“风貌”中重要的个性化元素,也增加了使用者的认同感。
图9 门窗形式多样化
图10 广场中雕塑与临时咖啡棚给人们提供休息区
2 传承中发展的监管与引导
上述欧洲小城镇的风貌发展,与我们身边的很多中国小城镇相比,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差异性,也因此对我们而言,有着特殊的审美意境。但其自身的发展均表达了对自身文化、历史的积极传承。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持续维护、培育有文化意向的宜居城市空间。历史建筑和公共空间能够积极承载传统意向。在意法小城镇中行走,能感受到城镇建设中力求维护自然与传统形象风貌的努力。一些教堂、民宅、水井等早已失去其原有功能效用,但都保存较为完好、妥善加以利用。除了对建筑形态的良好保护之外还建立了相当完善的社区基础服务措施来保证生活环境质量。如居民的生活垃圾集中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收集和处置,城镇内部道路也已实现了沙石化,设置了路灯和交通安全标识。尽量保证生活与生产活动的适当分离,在核心居住区外设置农业,畜牧业以及工业。在保证环境整洁和舒适度的成熟管理下,老城镇多只进行室内装修、公共设施、市政服务系统的改善,历史建筑和空间格局的存续成为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
其次是规划管理层面制度化的保障。意大利的规划立法以1942年的城镇规划法为基础[4],这部立法创建了一个较为典型的自上而下体系。法国也在1943年颁布了新版的城镇规划法[5]。政府在早期便开始重视有计划的城镇建设,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也在实践中形成了自觉维护并严格执行规划条例的意识与责任。另外,良好的规划成果也建立在科学、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初步规划成果一旦形成,就需将规划方案向居民公布以征求各方意见。一般在公布的一个月之中,居民有权利以书面形式将对此方案的看法或提议向政府有关部门表达。政府部门专员将各种意见分析和优化之后,再将新的方案提交给市议会并讨论决定。而且每一轮规划的预留发展空间都必须有充分的考虑。规划一旦定稿后就必须视为法律文件执行,行政官员也不得变更。规划决策过程充分地体现了科学性,其法律效力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建立在法制观念基础上的规划原则,不会轻易产生诸如权力更替而反复不定、朝令夕改的现象。国内虽然也有类似的公布制度,但公民的参与度有显著不同。科学性和约束效力少有可比性,传承性自然不足。
第三,则是人文关怀思想主导下的多元化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城镇建设中陆续有人提出了田园城市、邻里单位、卫星城,以及近年来的旧城改造更新等诸多思想,这些思想无不是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角度来考虑发展,并衍生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自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发源起,欧洲便普遍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这种思考在城镇规划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城镇步行区的各类无障碍设计,道路与居民区之间的消音墙设置,路口的行人自控信号红绿灯设施,街区之间的花丛、草地及清澈水面,以及几乎每栋建筑物拥有的不同性格与色彩等等,除了基于政府提供的完善市政配套与环境保护措施,还跟居民自身的素养和认知有关。不管是屋里屋外一花一木,或是房前屋后一砖一瓦、亦或居民自宅的整体色调,居民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大家给予的反馈,经过实践的积累以致最终形成长久不衰的设计美感。这些都与以人为本精神的深刻影响分不开。
城镇生活空间的文化品质和环境舒适度,是小城镇 “安居”的基础。而有着浓厚生活、艺术氛围的欧洲小城镇,并不仅仅是依靠其历史遗存的物质空间。国内很多小城镇在风貌建设上过多关注建筑的表现,往往使得具有“积淀”意义的当代小城镇走向虚伪的商业化的包装,而非以人为本的量体裁衣。即或是具有历史、地域性的“量体裁衣”,也有可能过于关注传统的样式,而失去了当下生活的活力——而这正是小城镇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3 对欧洲小城镇经验的借鉴
欧洲小城镇与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在历史积淀、文化传承、管理机制、人文本经等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对欧洲小城镇风貌的观察和思考,仍然有助于对当前国内小城镇发展的借鉴。在“扁平化”空间格局和马赛克多元历史文化承续的背景下,欧洲的小城镇风貌仍然得以保持了各自鲜明的个性。这固然与其理性的建设管理有关,也与城镇发展的空间形态方式有着重要的关联:差异化的公共空间配置、多元化的边界要素都是客观对应文化传承的引导要素。城市首先是因为人的聚集而存在,人的活动需求和情感需求,才是物化的风貌形态下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呈现——而这,正是我们当前国内小城镇建设发展中需要审慎面对的重要问题。
[1][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9-10.
[2]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黄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216-217.
[3][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35-37.
[4]唐子来,胡力骏.意大利城市规划中的设计控制[J].上海:城市规划杂志社,2003,08:56-60.
[5]刘健.20世纪法国城市规划立法及其启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4,05:16-21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Cultural Heritage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of Small Towns
The problem of landscape features in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highlighting the cultural and regional image.The intrinsic causes of the landscape features of small towns in Europe have fundament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landscape development causes and mechanism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several European town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ir urban history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Itoffer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of domestic smalltowns in China.
smalltowns;landscape;cul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 ofancienttown;town planning;urban space
TU-022
:A
:1671-9107(2014)03-0017-04
基金论文:该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108474)、重庆市科委科技创新服务软科学重点项目和重庆市政协城环委《重庆市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相关问题研究》重点课题子课题资助(项目编号ctsc2012cx-rkb30001)项目论文之一。
10.3969/j.issn.1671-9107.2014.03.017
2014-01-18
秦硕(1988-),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覃琳(1971-),女,四川南充人,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地域建筑与文化研究。
谢力(1977-),女,重庆人,研究生,一级注册规划师,从事区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