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中的功能置换
——以成都宽窄巷子的商业开发为例
2014-02-09刘静姝
刘静姝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中的功能置换
——以成都宽窄巷子的商业开发为例
刘静姝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该文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的原则为背景,阐述了功能置换的意义和可以取得的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功能置换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认为街区原有的生活方式是功能置换中需要保护和延续的原真性之一,并结合实例探讨实践功能置换主要方式之一的商业开发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功能置换;保护和利用;商业开发;原真性
0 引言
近年来,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建筑功能的变更和置换常常为街区改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最常用的商业开发模式就在各地的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中屡见不鲜。他们有的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有的却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丢失了历史文化街区最初的原真性。除了商业开发模式,其他还有很多类似的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中建筑功能的改变,这些改变引发的显著成效和不良后果,以及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1 背景
要正确并客观地看待街区更新中的建筑功能置换问题,我们就应当追根溯源,从历史街区的价值和保护原则等谈起。
1.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英国学者费尔顿在其《历史建筑的保护》一书中,把文物建筑的价值归纳为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和使用价值三点。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国内的学者们重在关注其社会、文化和环境三个方面,另外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也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作了相关要求①,并将之作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必要条件之一;国外的研究较国内全面,有学者将其归纳为美学、建筑、环境、功能、资源、商业和连续性七大方面的价值[1]。
经过分类研究和归纳总结,笔者把历史文化街区中需要考虑的主要价值归纳为四大方面:
(1)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人类历史的物质载体,街区记录了城市发展历程中的方方面面。
(2)科学与艺术价值:历史街区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很多方面都值得后人学习研究。
(3)经济与使用价值:有的街区具有不断更新发展的前景,值得利用并将之发扬光大。
(4)情感价值:街区生活是人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值得保存和怀念。
此外,在我国正是有这些价值的存在,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是城市生活的历史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荟萃之处,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武断地“除旧迎新”,而应当选择性地保护和利用。
1.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方法和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除了要解决建筑、空间的问题,还有更多的是涉及社会、交通、环境质量、经济发展等非物质空间形态的问题。如何在适应发展的同时很好地保留城市记忆,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基本顺应“有机更新”的动态保护理论,并不一味采取“守旧如旧”的办法,普遍涵盖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2]:街区建筑的保护(包括立面保存、结构保存、局部保存);街道格局的保护;建筑高度与尺度控制;基础设施的改造;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应当遵循保护历史原真性的原则、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以及合理和永续利用的原则。
可以看到,历史街区功能的调整只是街区保护众多内容中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保持并强化街区原有功能和调整与转换街区功能,它的实施必须遵守上面提到的三个原则。
2 功能置换的意义与效益
考虑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上述角色,功能置换往往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收益,既合理地保护了街区的历史风貌,又能够起到改善老街区社会构架、吸引外来资金的作用,使之在新的城市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经过综合的分析和总结 ,其效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经济效益:老街区发展的停滞很大程度上是经济上的不景气造成的,但是大多数历史街区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它们往往处在或者靠近城市发展的中心区,这也就为功能置换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能够更好地激发街区活力,带来经济效益。
(2)文化效益:“每个人都与自己生活的城市存在某一方面的密切联系,对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在记忆中,意味深长”。[3]功能置换一方面可以保证文化留存的物质载体,同时可以激活街区,带来人气,为文化的传扬提供途径。
(3)历史效益:正如顾晓伟先生所说:“保护历史传统不仅仅要保护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还应该保护原有的社会网络结构等所谓的历史文脉。”功能置换的保护方式允许在改变和更新街区社会功能的同时选择性地保护一部分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是目前适用于我国大多数街区改造的方法之一。
3 功能置换应当考虑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多方位的尝试、探索。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在街区保护中的建筑功能问题,是简单的延续其原有功能,还是武断地植入新功能,使之融入城市更新发展的洪流中?
有观点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重在物质层面,即只要能原汁原味地保留好历史建筑以及街区的原貌,只要能增加地区活力,就可以任意的置换原有的街区功能,于是出现了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旧瓶装新酒”泛滥、原有的街区味道不复存在的现象。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在于,首先,认识到了历史街区并非城市发展的累赘,而是增添其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看到了物质层面保护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重要性,离开了物质载体,任何精神上的记忆都将无所依附,所以才有相关规定要求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最后,意识到通过对历史建筑的“利用”来实现“保护”,可以使之焕发新的活力,并得到积极的看护和修缮,重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除了看到物质保护的必要性和适当利用的可行性,我们还应当考虑更多的内容,以避免改造中出现为达到再利用和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忽视历史街区的文化效益和历史效益的现象。
3.1 尽可能地保持并强化街区原有功能
首先,历史建筑原本多为居住建筑,其中承载了当地居民衣、食、住、行的全部内容,这些居民无疑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只要街区中还存在“真实的生活”,我们就没有理由将之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完全去除,这种做法从街区本身的发展上讲是与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相悖的:虽然在原真性原则中,重点提到的是物质环境,但是如果这种物质环境承载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都已不复存在,那么后人对于物质环境意义的理解也将变得困难和生涩。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极不合理: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设施和居住环境,而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居住条件就地得到改善,保留他们记忆中真实的家园,这一点可以在下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中得到证实。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历史文化街区本身是记录城市发展历程的博物馆,在这样的博物馆里,我们希望看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相偎相依的真实并存,在长久的将来,回过头来看到的是可以引发我们怀念和思考的过去,而不是一个披着传统的外衣跳着劲歌热舞的怪物。所以,人为地完全移除历史街区中的原有功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我们应该在尽可能不改变的基础上,优化和修复基础设施来提高原住居民的生活质量。
至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中原真性的涵义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它包括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三个层面的内容[4]。其中的生活真实性是指当地原有的居民生活内容的延续,可以用原有居民的保有率和原有生活方式的保存度两个指标来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衡量。
3.2 考虑与原街区的连续性和关联性
在很多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实践中,我们往往不能完全在原有物质条件上修复、完善进而留住所有的居民,通常这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什么样的功能变更比例才是恰当的呢?上文中提到的体现生活真实性的原住民保有率和原有生活方式保存度两个指标就是可以用来判断的依据。通过对大量已实施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指标及其相应的结果进行对比,就能得到一些参考数据,比如有相关研究成果就证明了原住居民保有率一般达到60%,历史街区的生活原真性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延续[4]。
对历史文化街区功能置换和变更时,只考虑控制变更比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当考虑新植入的功能与原有居住功能之间的协调程度。因为即便是很小数量的新功能,不恰当的加入到历史文化街区中,也有可能对其历史氛围和传统风貌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新的街区功能应当与原有居民的生活在性质、节奏、氛围上都有一定的关联,起到活跃街区、并促进其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作用。而不是像当下很多历史街区改造中借着保护的名义,突兀的在街区中加入一些高端消费的商务场所,现代的生活气息与街区本身的居住氛围格格不入。最好的功能变更,甚至是可以在原有的街区生活中找到原型的,可以是原有的街区生活在时间维度上的递进,而不是完全的天外来客。
就拿目前最常见的功能变更模式——商业开发来讲,相比其他的改造方式,它最能够有效并且快速的提升保护区人气、解决街区保护资金问题,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文化街区都适合作商业开发,商业开发中对业态等不谨慎的考虑往往还会对历史街区的风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下面,笔者结合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进行分析说明。
4 案例分析
4.1 项目简介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成都西部原老皇城片区内,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3条平行的街道和周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的最后遗存,其规划控制区面积为32hm2,核心保护区7.2hm2(见图1)。这里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该项目对街区的功能置换。
4.2 对街区本身的居住功能尊重不够
据统计,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内部新旧建筑混杂,约有20%的老建筑得以保留,40%进行更新,其余40%均为新建[5];原来居住在街区中的居民几乎全部搬走了。也就是说,街区中文化习俗的载体没有了,失去了人的灵性,城市个性也必然无从体现。
“今年下半年,我们的贷款利率没有继续上升。”某纺织企业总经理何文说,银行贷款手续费高的现象最近也发生了转变,“我找华夏银行贷款,以前抵押物评估费用、银行人员差旅费用都要由我们企业来承担,现在全部由银行自己承担,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虽然全部搬迁原住居民的例子在其他一些成功的案例中也曾出现,但一定是有原因可循的,比如街区已经不适合居住、无法留住居民等。但是成都本来就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宽窄巷子也一直就是老成都居民生活展示的一个样板;另外有相关调查数据反映,居民们对老街环境的依恋远高于对现代化生活条件的期盼,强烈的归属感和融洽的邻里关系使他们不愿迁出。对原有居住环境的保护本来就是老街区改造的重中之重,我们的宗旨应该是尽可能地保住原住居民、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情怀的片区住得更加舒适、愉快。同时他们的生活连同这里的明清建筑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古街区氛围。建筑虽然与周边城市的不断发展有明显的时代差异,生活却是从古延伸至今,从此延伸至整个城市,这样的片区,才是真正的老成都名片。
4.3 商业开发过程中新功能的植入欠考虑
上文提到,商业功能的植入最好能够充分考虑原来的街区生活,并在现代化的商业开发中予以体现。宽窄巷子的保护利用,是有很好的条件从原来的环境中找到商业开发依据的。据笔者了解,在实施改造前,街区内就已经出现了许多居民自家经营的小店铺。杂货店、茶馆、青年旅社、饭馆等自然业态使得街区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呈现出了魅力四射的多样性生活,可以看到,街区并没有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呈现衰败之势,而是顺应时代作着自然的有机更新。
新的规划应该以此为契机,从基础设施出发,帮助发展这样的市井生活,商业开发也应当以此为根据,加入一些简单生活需要的业态,例如理发店、补鞋店、干洗店,或者贴近市民消费水平的餐厅、茶馆、娱乐场所等。而不是像改造后的这样,生生的加入了许多高档消费场所、豪华酒店、甚至在附近开发了联排豪宅,这些开发利用吸引的人群带来的价值跟原来的历史文化街区氛围极为不符(图2)。
这种武断而生硬的商业开发,不能算是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只能叫做对传统历史风貌的截肢。它截断了传统街区由内而外、自下而上跟随时代更新发展的途径,把城市商业发展的成果直接搬用,不但没能事半功倍,反而弄巧成拙,原本集居住、文化、商贸及旅游为一体的古成都历史街区丧失了其原真性,逐渐变成了商贸旅游区。
5 功能置换策略和方法
通过上文的分析,总的来说,在对历史文化街区采取功能置换的方式进行更新时,我们除了考虑宏观的整体保护还应当考虑微观基础设施的改善;除了考虑纵向的文化传承,还应当考虑横向的城市脉络,具体下来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和方法。
前面提到,居民生活方式的保留直接关系到保护中的原真性问题,但以此为借口而对街区中一些非重点地段的居民生活条件不管不顾是不可行的。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考虑,更能够帮助提高原住居民的保有率,在整体层面上提高历史原真度。
5.2 保留物质载体
功能置换的更新方法体现了对文化传承中物质载体的重视,所以在保护利用中首先应当充分挖掘原有街区从整体到细节的各种利于文化传承的功能载体。它们有的反映了过去特殊的生活方式,有的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态,将之完整保留,不仅具有文物保护的意义,更能使抽象的文化传承有所依附,在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洗礼后仍焕发熠熠光辉。
5.3 控制更新比例
由于现在功能置换最主要的方式是商业开发,因此在大多数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对置换比例的控制主要指的是比例不宜过高,否则将会陷入上文提到的“旧瓶装新酒”的窘境。当然,在其他原有功能已经整体变更的街区(如工业遗址),比例问题不再是主要问题,就更应当注意其他几点策略的应用。
5.4 甄选功能类型
功能类型的仔细选择是出于对纵向文化传承和横向城市脉络的维系而提出的一项保护策略。在保护更新中,新植入的功能并非随意选择,而是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和审核,以判断其是否能够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联系中很好地起作用。这包括它对物质设施的要求、它的空间使用方式、整体的使用氛围、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情况等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必定离不开街区功能的调整和置换,它能够体现历史街区多方面的价值,让人们在新的街区生活中看到过去的点点滴滴。 在对传统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严肃、谨慎地对待街区功能置换问题,在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历史效益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在充分尊重原有街区功能和城市环境的大前提下,作适量的商业开发或者其他形式的功能更新。
注释:
①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国务院令第524号)》第七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第二十七条:“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1]Tim Heath.Steven Tiesdell,Taner Oc.Revitalizing Historic urban quarters [M].England:Butterworth-heinemann Press,1996.
[2]陈刚.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思考[J].建筑创作,2003(3-4):146-148.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25-32.
[5]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05):107-113.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Function Replacementin the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and Cultural Blocks
Based on the value,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rinciple of the historicaland culturalblocks,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meaning of function replacementand the profitthatcan be obtained,and specific issues worth consideration on function replacement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It is proposed thatthe old life style should be protected and,combined with practicalcases,business developmentmode is discussed as one ofthe main ways to practice function replacementand some appropriat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re presented.
historicaland culturalblocks;function replacement;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commercialdevelopment;authenticity
TU-022
:A
:1671-9107(2014)03-0010-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4.03.010
2013-12-15
刘静姝(1988-),女,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