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孕育在春茶里
2014-02-08郑瑶瑶
本刊记者 郑瑶瑶
希望,孕育在春茶里
本刊记者 郑瑶瑶
清晨5点,当整座城市还熟睡在和风细雨滋润过的春夜里,南高峰南麓的茶山,率先开启了一天的明媚春光。依山而植的茶树,沿台阶蜿蜒而上,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冒出了嫩绿的新芽,仿佛一个新生儿,给整座茶山添上了春天的朝气。持续下了一周阵雨,春花烂漫、游人如织的杭城仍然笼罩在冬日未歇的寒气之中。这种寒气在清晨的茶山愈加明显。满觉陇村的茶园里,朱大姐头戴编织草帽,穿梭于茶树丛中,将长度长到1.8-2.5cm的新芽娴熟捻下,丢入腰间的茶篮里。“这天真是冷死了!”朱大姐不时和茶园里一同采茶的姐妹唠唠嗑,同时拢拢套在身上的中等厚度的外套,来抵御这茶园里的寒气。
在希望的茶园里
“上午采的茶叶多不多啊?”上午10点多,我们沿着蜿蜒的小道,随小胡来到了他家的茶园。
满觉陇村茶园是杭州市划定的西湖龙井一级产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茶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龙井群体种的资源比较丰富。马儿山片茶园则是该村龙井群体种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群体种保护面积近300亩。和村里多数人家一样,小胡家在这马儿山上有着自己的茶园。虽然面积只有一亩左右,但分散在3个地方,群体种和龙井43兼有种植,悉心打理起来,并不省力。三四月份正是茶园最忙碌最热闹的时候,对村里人来说,这是一年之中的头等大事。小胡也不例外,一到茶园,还未来得及向我们介绍茶园的情况,就先认真地查看起上午采的茶青。
“阿姨啊,这些芽采的时候大小和长度要基本差不多,不然炒出来的茶差别很大的!”小胡抓起一把竹篓里的嫩芽,对为他采茶的朱大姐说,“我们采茶的时候还是要细致一点。”
休闲生活 摄/阮晓
“现在我们村里人一般很少自己采茶了,都是雇采茶工采的。”小胡指着山上三五成群的采茶工跟我们说。每年这个时候,小胡家都要从外地请来采茶工,赶在这个茶叶的最佳采摘期,将这些春天的希望及时采下。今年,小胡从衢州雇来了3名采茶工,2名专门负责采茶,另外一名兼顾做饭,并在忙时将饭菜送上山。今年的采摘从3月19日开始,4月15日左右结束。除了每天的工资,小胡还要给她们提供这一个月的食宿以及来回车费。
采茶虽然主要是这一个月的事,但要长出一片香气清幽、味甘鲜醇的龙井茶叶,所需的时间远不止此。满觉陇村只做春茶,而春天之外的其他时间里,他们则要悉心照料好茶园,以期来年春天长出最优质的西湖龙井茶。
去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旱让南方大地上的茶园损失惨重。小胡同父亲买来铁丝和黑色的纱网,搬上山,为茶树搭起了“避暑山庄”,以降低高温对茶树的伤害。而年初,在我们过着最“温暖”的春节的时候,小胡却每隔3、5天就从八卦田的家里赶来茶园,将因高气温长出来的茶花一一摘去,以确保春天的茶叶能获得足够的营养……
春茶,给满觉陇村带来的是新一年的希望,而这新希望背后,是茶农们一整年辛勤耕耘的汗水。放眼望去,马儿山上间或还竖立着根根水泥柱,那是去年大旱时,和着茶农的汗水搬上来的,给茶树避暑用的“顶梁柱”。
茶村 茶人 茶情
穿过一路上高大的枫香和水杉,沿着盘山公路而上,小胡带着我们来到了村子里。这个隐于闹市的宁静小村庄,此时正被浓郁清新的茶香萦绕着。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大厅中,不是摊晾着刚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青,就是放置着正在隆隆运作的炒茶机。仿佛此刻飘落在村子里的细雨都自带一缕茗香。
绕过5、6家茶茗飘香的农家,我们来到了小胡的三伯家。此时的胡三伯正端坐在炒茶锅前,长满茧的双手在锅内不停翻炒着,手势时重时轻,掌心时而按压时而旋转。“这叫辉锅,辉锅后再经过一道收辉工序,西湖龙井茶就完成了。”胡三伯从17岁开始炒茶,如今已经60多岁了。抓、抖、搭、搨、捺、推、扣、甩、磨、压,西湖龙井茶炒制的各种手法早已如火纯青。
“辉锅看起来可能只是简单的手势,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这每一下按压旋转,就是把炒好的茶叶往外推,再把外面的茶叶收进来炒,以使茶叶受热均匀。辉锅的作用是使茶叶内的水分保留6%—7%,同时还能提香。”小胡一边把刚从山上带下来的茶青一把把均匀地洒在竹筛上,一边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解着西湖龙井茶炒制的基本工序——摊青、青锅、回潮、辉锅、收辉。“其中辉锅是最考验技艺的。”刚开始学习西湖龙井炒制的小胡已经炒了半个多月的青锅了。“炒制西湖龙井有‘三年青锅五年辉锅’一说,也就是说至少要练个三五年才能去炒辉锅。我现在还只能炒炒青锅,辉锅都要找我师傅去做的。”说话间,胡三伯已炒好一锅辉锅,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一轮辉锅。与此同时,旁边的炒茶机正好一轮杀青完毕,滴上几滴茶油后,机器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杀青。
我们都知道手工炒制的西湖龙井比机器炒的更香、口感更醇厚、回甘更甜。作为家庭式作坊,为什么不采用全手工呢?小胡跟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若全手工炒制,像我三伯这样一整天不离开炒锅,一天顶多只能炒制2斤西湖龙井;若采用机炒,一天便可做出15-20斤茶。”现在正值春茶采摘季,每天采摘下来的青叶量不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炒制好,全靠手工是不现实的。“我们这的人一般都用机器杀青。但为了保留西湖龙井优质的口感,最重要的辉锅工序我们还是手工炒的。”
胡三伯告诉我们,晚上的时候,他身边都挤满了来买茶的人,手上刚炒好的茶多数情况马上就被顾客抢了去,“我们自己都很难喝到当天炒的茶”。
一片茶叶里的梦
“让你们尝尝最新鲜最正宗的西湖龙井茶。”小胡抓起一把“新鲜出炉”的龙井,放入透明玻璃杯内,缓缓注入热水。干瘪的西湖龙井,得到甘霖的滋养,慢慢地舒展开扁平的躯体,直至长成少女般亭亭玉立。禁不住这翠绿的诱惑,端起杯子,靠近鼻尖,香馥如兰,这杯新茶直接经由鼻腔绿到了心肺里去。轻轻抿一口,滋味甘甜鲜爽,令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好喝吧!今年炒好第一锅茶,我就迫不及待泡了一杯来喝,那味道终生难忘。”回忆起与今年第一杯西湖龙井的亲密接触,小胡不禁又沉醉在那幽香怡人、味甘醇和的龙井茶里头去了。
2014年第一锅茶 摄/李萍
小胡家从爷爷那辈开始就已经在做茶了,父亲和叔伯也都“子承父业”,以茶为生。到小胡这一辈,这份祖业有了断层,除了小胡,其他兄弟姐妹已经走出这个茶村,不再以茶谋生。即使是小胡,真正开始做茶,也是从去年开始,之前不过是给父亲打打下手而已。除了亲自照料茶园、卖茶,小胡还拜了炒茶名师唐小军为师,跟他学习炒茶技艺。
对于如何经营好自家的这一亩茶园,小胡也在不断摸索。要让自己的茶叶脱颖而出,留住客户,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而小胡的梦想就是针对高端市场,做纯手工的西湖龙井茶。“我并没有伟大到说要继承传统技艺什么的,只是之前喝了一杯唐师傅纯手工炒制的西湖龙井,花果香萦绕齿间久久不散,才真正体味到手工茶和机制茶在口感上的差别有多大。”西湖龙井茶不仅仅是一片茶叶,也是一项珍贵的技艺。“纯手工的西湖龙井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市场的。而且我家茶园面积小,走纯手工高端路线才是最好的定位。”
为了做好这份祖业,小胡跑去参加浙江大学的评茶员培训班,积极参与各类茶事活动,时刻与茶友交流学习心得……小胡接下来的计划是寻找合适的高品质茶园,承包下来以扩张自己的茶园实力,为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小胡来说,春天里的这一抹翠绿不仅仅是杯中的一片茶叶这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机,一种希望。
但如何在茶叶产业化的大背景下经营好这家庭式的小作坊,如何以微薄的实力跟上茶叶快节奏的发展步伐等等都是摆在小胡面前的难题。
我们不知道家庭小作坊最后会如何与现代化的茶产业进行融合,但我们知道,要做好“茶”这件既传统又时尚的事,更多像小胡这样的年轻人的耕耘和付出才是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