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五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4-02-08邓晓娥
邓晓娥
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MLL)又称为乳腺黏液囊肿样肿瘤(MLT),为一种良性乳腺瘤样病变,由Rosen于1986年首次发现[1]。随着对MLL例数报道的增加,很多学者认为其为一组由良性到恶性发展的连续性病变,包括:良性MLL、伴导管内癌MLL、伴不典型增生或乳腺黏液腺癌MLL[2]。近年来国内仅鲁云鹤等[3]发现了1例MLL患者。目前,关于MLL为一种独立乳腺疾病,亦或是病变过程的一个阶段仍存在争议[3]。本研究对5例ML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报道,并对其在临床上的诊断特征进行了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复习长兴县人民医院病理科1997年1月—2008年2月乳腺外检切片,其中被诊断为MLL的有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编号为1、2、3、4、5。
1.2 研究方法 5例切片均采用HE染色法、阿利新兰-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法、SP法观察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选用抗体有细胞角蛋白AE1/AE3、c-erbB-2和p63。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肿物部位、体征、肿块大小、腋下淋巴结转移、切除术式,随访时间;观察切片镜下病理学特征。
表1 5例MLL患者临床资料
图1 大小不等的充满黏液的囊肿(HE 染色,×40)
Figure5 Floating in the mucus in double layer structure of epithelial tissue
图6 黏液囊肿腔内有明显的泥沙粒样钙化,囊肿周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HE染色,×40)
Figure6 Liquid cyst cavity with obvious calcified sediment grain samples,cyst with chronic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round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并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5例MLL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47岁,平均36.6岁;随访10~109个月,无复发(见表1)。
2.2 病理检查 (1)大体方面:病变界限大多不明显,具有清晰界限者占少数,切面均呈多囊性黏稠胶胨样。(2)镜检方面:大小不等、扩张的多囊性改变均可在5例MLL的病变区观察到,囊腔内被淡蓝色、淡粉色黏液性分泌物充满,间质内有无内衬上皮的黏液湖(见图1)。囊肿内衬有扁平、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形态均较温和,分化较好,细胞质内无黏液,核仁不明显(见图2)。上皮可见乳头状增生3例(见图3),不典型增生1例(见图4)。在黏液中漂浮有呈双层上皮结构组织片块,腺管周围有间质组织(见图5),3例可在囊肿内或间质黏液湖见到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钙化物,并在囊肿周围有程度不等的慢性炎细胞浸润(见图6)。囊肿周围伴有良性上皮性病变4例,包括囊肿、导管上皮化生、导管上皮增生和腺病。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间质和内囊内的黏液湖经AB-PAS染色均呈阳性;囊肿上皮细胞和其黏液湖内的腺管上皮细胞AE1/AE3和肌上皮细胞p63经SP染色均呈阳性,而c-erbB-2经SP染色呈阴性。
3 讨论
MLL在形态学上类似于乳腺黏液腺癌病变,但无恶性表现,治疗后效果良好,所以Rosen认为其是一种独立的良性病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伴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浸润性癌及导管内癌的乳腺MLL被发现。目前,学者们在对MLL是一种独立的乳腺疾病,还是病变过程的一个阶段的认识上存在不同看法[4]。近年来国内学者通过对MLL研究后指出,假如MLL与癌并存,可将其诊断为MLL伴有导管内癌、MLL伴有浸润癌或者导管内癌伴MLL、浸润癌伴MLL,而不是诊断为恶性MLL[5-6]。
鉴别MLL与乳腺黏液腺癌比较困难,既往MLL病例较少,对MLL的认识也不够,常将MLL误诊成乳腺黏液腺癌[7]。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MLL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但是在诊断时,由于MLL与乳腺黏液腺癌在大体及组织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囊内及间质的黏液AB-PAS染色均呈阳性,对于MLL的诊断需相当谨慎[8-9]。患者出现MLL的病变特征时,无论冷冻切片还是石蜡诊断中,首先需彻底检查标本,多取材多切片,必要时应全部取材,并仔细观察镜下表现。组织学上,MLL与黏液癌的鉴别要点:黏液癌组织学上不形成黏液性囊肿,间质的黏液湖中有较多的肿瘤细胞,且肿瘤细胞呈轻至中度的多形性[10]。有研究报道,当患者发生MLL样改变时应先考虑为乳腺黏液腺癌,再通过寻找排除乳腺黏液腺癌相关证据,才能考虑诊断为MLL[11]。实验室检查对于诊断MLL有一定帮助[12-13]。何惠华等[14]对乳腺黏液性病变的针吸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乳腺MLL在针吸细胞学上难于诊断,黏液腺癌的细胞学诊断要注意轻度异型的游离肿瘤细胞,并结合临床病史、乳腺触诊、超声检查、钼靶摄影等多方面资料,提高对乳腺黏液性病变的诊断率。
本研究中,笔者对MLL的病理切片进行大体观察,发现肿物切面的界限大多不够清晰,且呈多囊胶胨样,此特点容易与乳腺黏液腺癌混淆。组织学上观察囊肿内充满黏液,且囊肿内衬扁平、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间质可见黏液湖,上皮可发生增生、乳头状增生或者不典型增生,肿物具有程度不等的钙化,经X线检查可发现微钙化灶。可根据以下特点区分MLL和乳腺黏液腺癌:(1)乳腺黏液腺癌的黏液囊肿没有肌上皮细胞,有异型的癌细胞团漂浮在黏液中;(2)乳腺黏液腺癌伴有其他浸润性癌或原位癌成分;(3)MLL囊肿有肌上皮细胞,小数细胞漂浮在黏液湖内,偶尔有条索状细胞团,肌上皮细胞也存在黏液湖内,相邻MLL黏液间质中有程度不等扩张的导管,这是区别MLL与黏液癌的特点;(4)免疫组化标记乳腺黏液腺癌细胞c-erbB-2呈阳性,而MLL呈阴性。Tanaka等[8]发现鉴别乳腺MLL与黏液癌可采用免疫组化MUC6染色,并且效果较好。诊断MLL时需慎重,通过多取材、多切片以及仔细观察来排除其他病变干扰后才能诊断为MLL;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将良性MLL误诊为乳腺黏液腺癌,对冷冻切片诊断时要尤其注意。笔者认为,MLL可能发展成乳腺黏液腺癌,所以术后应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随访观察。目前,我国有关MLL的随访报道结果均较好,无复发。
总之,MLL为一种独立的良性瘤样病变,今后还需对该病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MLL的诊断需要特别慎重,因其常与导管内癌、浸润性癌共存或常伴有导管上皮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因此在诊断时应与之区别,对术后患者的随访工作也要特别重视。
1 包芸,王虹,李琼.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的组织病理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37(3):315-318.
2 Carkaci S,Lane DL,Gilcrease MZ,et al.Do all mucocele-like lesions of the breast require surgery?[J].Clinical Imaging,2011,35(2):94-101.
3 鲁云鹤,朴东明.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1例报告[J].吉林医学,2009,30(17):2027.
4 Jaffer S,Bleiweiss IJ,Nagi CS.Benign mucocele-like lesions of the breast: revisited [J].Modern Pathology,2011,24(5):683-687.
5 郜红艺,张江宇,张佳立,等.乳腺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9,3(2):147-153.
6 刘淑霞,赵红丽,刘伟,等.弹性超声、常规超声及其联合应用诊断乳腺肿瘤性质的试验性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1846.
7 李洁冰,程文,张艳华,等.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7(3):258-260.
8 Tanaka K,Komoike Y,Egawa C,et al.Indeterminate calcification and clustered cystic lesions are strongly predicative of the presence o f mucocele-like tumor of the breast: a report of six cases[J].Breast Cancer,2009,16(1):77-82.
9 王薇,郑春梅,李丹,等.乳腺良恶性肿瘤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的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963.
10 张晋夏.乳腺黏液性病变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3):257-260.
11 Ding HY,Yang GZ.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mucocele-like lesions in the breast[J].Zhonghua Bing Li Xue Za Zhi,2008,37(1):31-34.
12 Rakha EA,Shaaban AM,Haider SA,et al.Outcome of pure mucocele-like lesions diagnosed on breast core biopsy[J].Histopathology,2013,62(6):894-898.
13 陈翠京,张彦,史秀云,等.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与多普勒超声成像联合应用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J].临床荟萃,2012,27(2):106-107,113,185.
14 何惠华,肖兰,杨继洲,等.乳腺黏液性病变的针吸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对比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1,38(3):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