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失血患者接受不同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的血液学指标变化分析
2014-02-07刘丽雅
刘丽雅
(厦门市翔安区同民医院,福建厦门361101)
·检验与临床·
急性失血患者接受不同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的血液学指标变化分析
刘丽雅
(厦门市翔安区同民医院,福建厦门361101)
目的研究急性失血病人接受不同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的血液学指标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失血病人2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A组与B组,每组各128例,A组给予2~8U红细胞悬液输注,B组则采用大于10 U的红细胞悬液输注,比较分析两组输注前后多项血液学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A组红细胞输注前后PT、APTT、Fg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B组输注前后PT、APTT、Fg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红细胞输注前后Hb、HCT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是PLT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B组红细胞输注前后Hb、PLT、HCT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红细胞输注前后血钾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是血钙、血钠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B组红细胞输注前后血钾、血钙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血钠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加强血液学指标监测,对急性失血病人输血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确保患者输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病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给予保障。
急性失血;血液学指标;红细胞悬液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4.06.035
输血是救治急性失血病人重要措施。然而,输血不及时、不安全则会延误抢救的最佳时机,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急性失血病人的生命安全[1-3]。本文以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失血病人256例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接受不同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的血液学指标变化,为有效防治出凝血功能障碍,更便捷抢救急性失血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失血病人256例,其中男152例,女104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4.6±2.8)岁,病因包括:多发性骨折、刀伤累及大血管,产后大出血、宫外孕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入选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与B组,每组各128例,A组给予2~8U红细胞悬液输注,B组则采用大于10U的红细胞悬液输注。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A、B组急性失血患者进行红细胞悬液输注的方法为:对患者采用晶体盐溶液进行扩容,迅速输注与患者配型相同的红细胞悬液与代血浆给予失血性休克防治,与此同时改善患者机体组织缺氧与酸中毒等其它症状。按照患者的实际出血情况,分析出血的原因,科学制定出患者的输血对策。输血结束后的24h以内向患者抽取适量静脉血用以血液学指标的检测[4,5]。采用XE-5000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的血常规,ACL700全自动凝血仪测定凝血功能指标,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电解质。
1.3 诊断标准与依据出凝血功能障碍采用的诊断标准[6]:经充分外科止血,血压恢复正常后无肉眼可见的小血管活动性出血患者,术中及术后伤口大渗血。观察终点与疗效评价的依据[7]:(1)临床出血停止;(2)PT延长不超过正常对照3s、APTT延长不超过正常对照10s。同时具备两项者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前后凝血功能变化A组红细胞输注前后PT、APTT、Fg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B组输注前后PT、APTT、Fg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输注后PT、APTT指标与输注前比较有所延长,而输注后Fg则与输注前比较有所减少,见表1。
2.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变化A组红细胞输注前后Hb、HCT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是PLT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B组红细胞输注前后Hb、PLT、HCT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输注后Hb、HCT指标与输注前比较有所升高,而输注后PLT则与输注前比较有所降低,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前后凝血功能变化
表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变化
2.3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电解质变化A组红细胞输注前后血钾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是血钙、血钠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B组红细胞输注前后血钾、血钙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输注后血钾、血钠、血钙指标与输注前比较均降低,但血钠变化不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电解质变化
3 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A、B组患者的红细胞输注前后凝血功能存在如下变化:A组红细胞输注前后PT、APTT、Fg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B组输注前后PT、APTT、Fg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输注后PT、APTT指标与输注前比较有所延长,而输注后Fg则与输注前比较有所减少。这可能是B组患者由于大出血使得血小板减少、机体中的凝血因子有所流失,以及扩容稀释与消耗等多种因素造成的[8,9]。红细胞悬液在临床上是急性失血患者进行抢救的成分血,然而红细胞悬液里面基本上没有血小板,同时含浆量也比较少,因此在对失血患者补充红细胞悬液时,其实并未给予补充血小板[10-12],所以急性失血患者输入红细胞悬液PLT会普遍下降。然而,我们对急性失血患者输注红细胞进行救治,先要考虑的是改善机体组织缺氧的症状[13,14]。通过表2可知,B组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后Hb与HCT指标升高。
由表3数据可知,A、B组患者输血前后的血钠是呈轻微降低的趋势,但是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钙则在B组患者输血后呈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这可能跟患者大量输注血液后,机体枸橼酸盐迅速升高,经肝脏代谢后生成碳酸氢钠,在患者体内与血钙有机结合,致使低钙血症的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B组患者输血后血钾的平均值低于输血前,特别是B组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更明显,原因有∶(1)受体对库存血的稀释作用;(2)受体体内的激素应急反应引起肝脏,骨骼肌摄钾能力增加,肾脏排钾能力加强;(3)受患者大量输注血液时也输入了大量的枸橼酸盐,经肝脏代谢后碳酸氢钠升高,pH升高而引起低血钾。此外,急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以后较少出现高血钾,一旦出现高血钾则病死率就比较高[15]。本次研究结果A、B组患者没有1例出现高血钾现象属于正常现象。为此,急性失血患者输血以后要对血钾指标给予动态监测,并要及时处理钾离子紊乱现象,从而防止高低血钾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有必要加强急性失血病人输血血液学指标监测,以确保患者输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给予保障。
[1]Pomper GJ,Rick ME,Epstein JS,et al.Management of severe VWD with cryoprecipitate collected by repeated apheresis of a single dedicated donor[J].Transfusion,2003,43(11)∶1514.
[2]Hornsey VS,Krailadsiri P,MacDonald S,et al.Coagulation factor content of cryoprecipitate prepared from 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 virus-inactivated plasma[J].Br J Haematol,2000,109(3)∶665-670.
[3]Dzik WH.Leukoreducdon of blood component[J].Curr Opin Hematol,2002,9(6)∶521.
[4]Hellstern P,Muntean W,Schramm W,et al.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plasma[J].Thromb Res,2002,107(Suppl1)∶53-57.
[5]Mathews V,Srivastava A,Nair SC,et al.Haemostasis with cryoprecipitat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forsevere von Willebrand disease[J].Natl Med J India,2000,13(4)∶188.
[6]朱国平.输血前检查结果及其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2)∶201-201,211.
[7]朱春丽.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其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0(11)∶51-52.
[8]周翠凤,莫庆莉.对输血和手术前患者进行血源性传染病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3)∶263-264.
[9]黄庆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6(3)∶87-88.
[10]李华凤,刘进.严重产后出血的输血与输液管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8)∶573-575.
[11]池春燕,林力红.外科DIC患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疗效观察[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1)∶53-53,56.
[12]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临床紧急输血预案[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8)∶673-675.
[13]邓日富.临床用血情况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88-389.
[14]胡飘萍,李松,杨丽云,等.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3)∶280-281.
[15]李丽,丁良臣.成分输血与输全血在外伤急性失血患者中应用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7)∶664-665.
R446.11+1,R457.1
A
1674-1129(2014)06-0740-03
2014-08-07;
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