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常规参数的影响

2014-02-07贾方增陈统献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精神科血常规休克

贾方增,陈统献

(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台州 317200)

电休克治疗是精神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适应证之一是精神分裂症。国外有研究发现电休克治疗后2小时内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先升高后恢复、中性粒细胞比例先升下降后升高,但其研究对象诊断并不一致[1]。我们对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电休克治疗前和治疗第7次后的血常规参数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住我院治疗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符合电休克治疗的适应证。基础血常规检测无异常。

共入组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34.1±12.2)岁。16例患者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2.方法。

两次血标本分布于首次电休克治疗前1小时及第7次电休克治疗后0.5-1小时内采集。进行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仪器为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ABBOTT CD17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稀释液、清洁液、溶血素、校准品、质控品均为ABBOTT公司生产的原装配套产品。

同时在电休克治疗前和治疗7次后由经过一致性培训的精神科主治医师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

比较治疗前后PANSS分值、血常规参数的变化,并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1.5,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对连续变量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对非连续变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二、结 果

1.血细胞变化。

电休克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治疗前后红细胞数、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数相似。见表1。

表1 精神分裂症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后血常规参数变化

2.疗效。

电休克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及一般病理分下降,而阴性症状分无明显变化。见表2。

表2 精神分裂症患者电休克治疗前后PANSS变化

3.相关因素。

进一步将前后2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差值作为应变量,患者的年龄、性别、PANSS分值(总分、阳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r值均小于0.3,提示血常规参数变化与上述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三、讨 论

电休克治疗是精神科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疗效肯定。电休克治疗后认知[2]及血常规参数[1]等会发生变化。Lafferty等[3]认为电休克治疗后白细胞短暂增多可能与电休克作为一种应激源有关。应激状态下血管先收缩后扩张,体液再分布,从血管内渗到血管外,导致血细胞计数变化。另一方面,与应激状态下白细胞动员活性增加。

Chaturvedi等[1]对31例精神科患者进行研究,比较电休克治疗前,治疗后即刻、1小时、2小时的血常规参数变化。其结果是,白细胞数在治疗后即刻上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小时、2小时有所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比例治疗后即刻下降,治疗后1小时恢复并上升,高于治疗前。Chaturvedi也认为应激确实可以解释其大部分的结果。本研究发现第7次电休克治疗后0.5-1小时内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较首次治疗前上升,与Chaturvedi等的结果相似。

[1]Chaturvedi S,Chadda RK,Rusia U,et al.Effect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on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J].Psychiat Res,2001,104(3):265-268.

[2]Gardner BK,O’Connor DW.A review of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older adults[J].J ECT,2008,24(1):68-80.

[3]Lafferty JE,North CS,Spitznagel E.Laboratory screening prior to ECT[J].J ECT,2001,17(3):158-165.

猜你喜欢

精神科血常规休克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