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目录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
2014-02-07祝丽玲张鹏霞周宪君王嘉淇张淑兰田国忠
祝丽玲,张鹏霞,周宪君,王嘉淇,张淑兰,田国忠*
(1.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佳木斯大学教务处,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已于2012年9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新目录的颁布实施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专业目录是本科专业建设的一本实用工具书,主要包含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等内容,是设置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一、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必要性
我校自2008年开始招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执行自编预防医学专业(2008版)培养方案,2013年第一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经过一轮教学实践环节,及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认真审视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其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现行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滞后。现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疾病控制、职业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等基本理论知识和防治措施。新目录中人才培养目标除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四大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疾病控制的基本理论和防治措施外,还应具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实施卫生监督、改进环境卫生、开展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能力。现行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新时期卫生方针和预防医学工作重点的巨大的转变、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要求极不相称,这种学与用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
2.核心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行培养方案包括7门核心课程:即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基础、儿童少年卫生学,现行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的设置仍以卫生类课程为主。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性病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的社区卫生服务在促进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因此,新目录中的核心课程在保留现行7门卫生类课程的基础上,将健康教育学、卫生事业管理、妇女保健学也同列为核心课程。
*通讯作者
3.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专业技能脱节。现行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临床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部分,与新目录要求的形式上相一致。但现行培养方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上,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脱节,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实践教学环节仍大多局限于实验室,重复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所做实验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广大用人单位呼吁高校应探索一套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学生所开设课程应基本涵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际工作的主要内容,能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并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的资源,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实施卫生监督、开展卫生保健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基于新目录背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势在必行。
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可行性
大学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内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由分管教学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学院管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顺了教学管理关系。预防医学专业2012年被确定校级重点扶持专业,学院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预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并具体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定稿前,专业负责人通过答辩的形式向各位专家汇报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并就专家所提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确保新的培养方案更科学、实效和可行。
三、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体思路和特点
我校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与新目录相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卫生政策方针相对接、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以三对接造就适应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模式转型,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和工作重点的转移,以及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新医改方案,极大地拓宽公共卫生事业服务和研究领域,为预防医学专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社会及学科发展的需求,教学模式应由注重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向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转变,由注重自然科学知识向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相结合转变。在原有卫生类课程的基础上,围绕卫生行政执法、行政监督、医学伦理,增设了相关的人文、社会类选修课,如卫生法、卫生监督、医学史、公共卫生文书写作、全科医学概论等选修课程,使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并驾齐驱、比翼双飞。
2.增设夏季学期,加强科研创新实践和专业技能实训。我校2013年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结构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将原春、秋两学期调整为春、夏、秋三学期,夏季学期为1个月的短学期。夏季学期的设置不仅是一种结构上的变化,而是思维意识的转变。夏季学期主要为学生安排科研创新实践和专业技能实训,缩减基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扩大科研型实验的比例;同时注重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保证学生早期接触公共卫生相关领域,并通过在教学实践基地参与开展慢性病筛检、健康教育和社区医疗等工作,让学生早期接触公共卫生实践,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3.完善、调整及优化核心课程。新目录中预防医学专业列出10门核心课程,现行培养方案开设9门课程,其中7门被列为核心课程,而卫生事业管理和健康教育学被列为选修课程,妇女保健学未开设。新方案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对其学时、理论及实习比例做了相应的调整[2](见附表)。
附表 预防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比较
新修订的培养方案自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仅仅是课程的修改和学时的增减,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有益尝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修订的培养方案有待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1-302.
[2]佳木斯大学教务处.佳木斯大学培养方案[M].佳木斯大学内部出版,2008.51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