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消食法治疗心衰伴食欲不振30例
2014-02-07邓子卡李丽平
邓子卡 李丽平
(1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内三科,萍乡337000;2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药剂科,萍乡337000)
健脾消食法治疗心衰伴食欲不振30例
邓子卡1李丽平2
(1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内三科,萍乡337000;2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药剂科,萍乡337000)
目的探讨中医健脾消食法在临床治疗伴见食欲不振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中药安慰剂,试验组加用健脾消食方,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疗效判定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判定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健脾消食法能明显改善伴见食欲不振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
心力衰竭;食欲不振;健脾消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是人类的重要死因,病死率达60%[1]。虽然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预后效果较好的是心脏移植[2],但捐赠的器官数量较少,绝大多数患者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中医中药也是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灵活多变的辨证思维及组方配伍不断拓宽着中药治疗心衰的方法,针对伴见食欲不振的心衰患者,笔者不局限于从心论治,应用健脾消食法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l2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6O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5.0)岁;其中冠心病21例,肺心病4例,心肌病5例;心功能Ⅱ级19例,Ⅲ级11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57±3.2)岁;其中冠心病22例,肺心病3例,心肌病5例;心功能Ⅱ级20例,Ⅲ级10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心衰诊断标准采用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采用美国NYHA分级法。中医诊断标准:心衰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确定的《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达到Ⅱ~Ⅲ级的患者;患者同意参加本次实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能够按医嘱按时服用药物。排除标准:不符合心衰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为Ⅰ级、Ⅳ级,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80岁,患者有心绞痛症状,严重心律失常,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哺乳期或妊娠妇女,其他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
1.4 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包括口服呋塞米20~40mg,1~2次/d,(或)螺内酯20~40mg,2次/d;地高辛0.125~0.25mg,1次/d;依那普利5~10mg,1次/d;倍他乐克6.25~50mg,2~3次/d等,合并基础疾病的进行常规的针对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中医治疗,方剂如下: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30g,扁豆12g,淮山药15g,莱菔子15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鸡内金10g,石菖蒲10g,薏苡仁15g,甘草3g。1剂/d,水煎取汁于早晚餐前口服,疗程为14天。
1.5 疗效评价标准①心功能疗效判定:按心功能级数进行评定。显效:心功能分级提高≥2级,或心功能分级达到Ⅰ级,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有效: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分级提高不足1级,或加重,或死亡。②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指数进行判定,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显效:n≥70%,临床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有效:n≥30%,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n<30%,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心功能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93.3%,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0.0%,2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心衰是指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全身血液循环减少和静脉瘀血,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悸等为主。中医学则认为五脏为一个有机整体,该病虽然病位在心,但因五脏乘侮、子母及病等均可引起心衰,如《名医杂著·医论》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则是强调肝、心二脏的关系,有医家故此提出“心病治肝”[3]。慢性心衰患者不一定表现为明显的肝淤血或胃肠道淤血,但这一部分患者往往也会合并食欲不振。因心、脾为母子之脏,子病及母或母病及子使二者在病因病机上互为因果,又脾胃为后天之本,为生血之源,后天失养,则精血不足、正气虚衰,故此本弱而致病,在心衰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脾胃与心关系最为密切[4]。
健脾消食法,其组方脱胎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方中太子参补气健脾,茯苓、扁豆、薏苡仁具有甘淡渗湿的效果,可以除湿利小便,白术、莱菔子健脾祛痰,石菖蒲开窍醒脾,淮山药、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运脾消食,善消各种食积。纵观全方,具有从脾治心、心脾两治、培土正本、泄水清源的特点。
本研究在心功能分级疗效判定上,试验组与对照组达到同等疗效,说明加用健脾消食法不会对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疗效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心功能分级疗效判定比较单一、笼统,不能具体、直观地反映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在症状改善方面,健脾消食法疗效显著。中医强调整体,强调辨证论治,健脾消食法是众多中医治法之一,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多途性,是同病异治思想的体现。通过以上研究及分析,健脾消食法尤适用于伴有食欲不振的心衰患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Sucharov CC,Mariner P,Long C,et a1.Yin Yang 1 is increased in human heart tailure and represses the activity of the human alpha-myosin heavy chain promoter[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3,278(33):3l233-31239.
[2]刘冰,张书永,冯鹏坤,等.慢性心力竭衰的中医分型与血清尿酸的相关性[J].陕西中医,2010,31(6):1967.
[3]李思宁,叶志中.陈镜合教授心病治肝理论及应用[J].中医药学刊,2006,24 (10);1800-1801.
[4]梅天强,谢江华.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3):18.
10.3969/j.issn.1672-2779.2014.24.023
1672-2779(2014)-24-0045-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李红
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