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2-06汪继红郭淑贞李正光
汪继红 郭淑贞 李正光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汪继红 郭淑贞 李正光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福建电大劳动关系专业建设发端于2010年与国家劳动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鉴定工作,2012年顺利通过中央电大专家论证评审,成为首个与国家开放大学共享专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学用一致、工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职业双证教育模式、理论实践能力立意模式、成人在职学分银行模式以及多元导学自主学习模式。针对劳动关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瓶颈问题,福建电大适时采取了“四内一外”的应对策略。
劳动关系专业;培养模式;内涵;特色;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与国家开放大学共建共享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关系方向、开放教育专科)(以下简称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技术,以劳动关系协调员国家职业标准为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按照劳动关系协调员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并实施相应教学方式方法和管理评估手段,以实现“学用一致、工学联动”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建设概述
2007年11月22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召开第十批新职业信息发布会,劳动关系协调员成为我国服务业领域产生的10个新职业之一。200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增“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国家职业工种,并颁布实施“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由劳动科学研究所具体负责“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培训鉴定工作。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劳动关系专业作为管理学类工商管理类特设专业,专业代码为120211T。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公共事业大类公共管理类,专业代码为650225。2013年高职高专(目录外)专业目录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经更名为劳动关系管理专业,专业代码调整为650213。
福建电大早在2010年就开始与国家劳动科学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培训鉴定工作。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关于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通知》(闽人社文【2011】139号),确定福建电大为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试点单位,由福建电大下属新人源职业培训学校具体负责培训鉴定工作。
“新人源在线”(www.51xry.com)成为国家劳动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电大联合开发的远程网络培训平台。
加强劳动关系教育是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开设劳动关系专业是实现劳动关系规范管理的内在诉求,培养劳动关系人才是解决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匮乏的迫切需求。福建电大紧密跟踪劳动关系领域前沿,顺应劳动关系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劳动关系理论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启动与国家开放大学共建共享劳动关系专业申报工作。
福建电大组建了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建设项目开发组以及项目可行性论证小组,并邀请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名专家学者担任项目顾问。项目组分期分批多次深入有关劳动管理部门、社会团体、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对从事劳动关系协调的工作人员以及参加相关培训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充分征询行业专家、校内外学科专家以及一线劳动关系协调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实的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以及规范的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规则。
2012年4月,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顺利通过了专家论证评审,成为福建电大首个与国家开放大学共享专业,并于2012年秋季正式开始招生。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以学校“主动适应、错位发展、突出特色、质量效益”发展思路为定位导向,以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为制度依据,以原有法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专业为发展基础,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沟通衔接的课程体系框架为教学内容,以“新人源在线”劳动关系协调员(师)职业培训鉴定为对接平台,以专兼职相结合的优质师资队伍为智力保证,以齐备的教学资源设施为物质条件,构建了“学用一致、工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其特色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集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公共支持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大学。根据建设开放大学的目标与要求,多数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正处于向建设开放大学的转型过渡期。转型过渡中,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础是专业建设模式转型。[1]
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定位和解读。第一层面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即相对于素质教育模式和通才教育模式、相对于其他高校相近专业及本校其他专业而言,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属第三层次,是在专才教育模式主导下,自行探索、自行构建且具有福建电大特色及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层面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设计,即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手段与方法四个方面,实现并彰显了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学用一致、工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职业双证教育模式
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能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协调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规格: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熟悉劳动政策与法规;通晓并掌握劳动关系稳定协调与劳动争议预防、调处的机制、程序和方法;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关系协调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劳动关系共享专业服务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人事、工资(薪酬)、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管理等协调、协商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社会保险、人才服务、职业介绍、律师服务等行业中涉及劳动关系管理相关工作;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劳动关系、劳动工资、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仲裁及相关工作;地方工会、行业协会、企业工会从事集体合同、集体协商、民主管理等涉及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企业、行业、街道(乡镇)以及人民调解机构中从事劳动调解相关工作;社会上从事劳动法和劳动关系咨询等相关工作。
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必须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技能提升为落脚点,以培养劳动关系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充分体现了劳动关系专业职业一体化的鲜明特色,且这一特色在双证教育模式下得以贯通与实现。无论是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确立,还是服务面向的考量,都不仅涵盖和平衡了劳动关系专业以及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的标准与要求,而且化解、兼顾了学员劳动关系学习与工作的冲突与矛盾。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实施双证教育模式,是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视野下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匮乏、提升劳动关系管理水平的有效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是开展双证教育模式的法律法规依据,国家开放大学“以职业人教育为核心的职业导向式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在13个职业倾向性较强的开放教育专业实施双证课程,成为实施双证教育模式的运作经验。
福建电大同时具备开办劳动关系专业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的资质与能力。福建电大在教学模式、考试考核等方面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国家权威性,完全能够保证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学历证书以及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与水平。而且,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学历教育和证书教育对接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双证转换,可以通过衔接课程(桥梁课程)、学分制度和模块组合共同实现。其中,衔接课程可以互认互换,参照国家开放大学免修免考课程管理办法(试行)实行免修免考。
(二)人才培养过程——理论实践能力立意模式
国内开展劳动关系教育、培养劳动关系专业人才不过近十年时间。200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为第一家开设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高校,其后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高校也开设了劳动关系(或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由于各高校劳动关系专业所在的院系不同、学科带头人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师资队伍结构不同等原因,劳动关系专业无论是专业层次、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还是服务面向等方面都各有不同与侧重。有鉴于此,其他高校基本都是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确立自己的专业定位。
目前,开设本专业的院校中主要有这几个专业方向:劳动经济方向,劳动关系方向,劳动保护方向,社会保障方向,社会保险方向等,并形成了各个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2]但是,上述高校在劳动关系专业教育教学环节与过程方面却几乎一致,即人才培养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无论是入学教育,还是课程学习、见习实习、考试考核、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环节,都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根据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不仅要求具备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与判断推理能力、化解冲突与应急处理能力、调查研究与创新能力、终身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等一般职业能力,还要求具备从事劳动关系管理的职业道德、政策法规、专业理论、调查研究、实际技能等特殊能力。鉴于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学员身份基层化、课程设置职业化以及工学联动一体化的特点,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习的同时,突出强调了理论实践能力立意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编制学生学习手册。编制个性化的学生学习手册,是从顶层设计和源头上实施理论与实践同步化能力立意模式。学习手册包括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各学期开设的全部课程、各课程的学习要求、不同时间段内学生的学习任务、任务完成情况、过程监督与反馈等,并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学习任务督促、交流答疑渠道等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学生登陆选课系统平台,便可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手册编制。每个学生的学习手册都带有个性化特征,但学习手册中的每一相活动和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同时包含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部分及其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学习手册如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日志,只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同步化、双及格,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学业。
二是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劳动关系共享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要体现“理论适度”、“能力立意”原则,要从单一型、归纳型和以“教”为主型向多样型、演绎型和以“学”为主型教学模式发展。针对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及实际教学条件,综合选择传递冥接受式、自学冥辅导式、探究式、发现式、范例式、合作式、抛锚式等现代教学模式,要提倡和强化案例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同时,还要把理论课程教学与校内模拟实训结合起来,把理论课程教学与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践课程结合起来。按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教学计划要求,每门理论性课程都必须开设不少于总学时三分之一的实践学时,并且作为学生学习或形成性考核的组成部分。
表1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三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劳动关系共享专业构建“网络虚拟实训+校内模拟实训+校外综合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与综合实践两部分。课程实践可采取观看视频、观摩现场、模拟实训等形式。综合实践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形式。通过不同的学习阶段、实践内容、实践方式以及不同的检验形式,实现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及其评价任务(详见表1)。
(三)人才培养手段——成人在职学分银行模式
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工学结合、弹性学习;累积学分、零存整取。学分银行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提升电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各类教育沟通衔接,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目标。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手段,最适宜采取成人在职学分银行模式。
第一,鼓励日积月累在职学习。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学生主要由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社会青年构成,尤其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会工作者以及其他从事劳动人事管理或专门负责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人员。实施成人在职继续教育,不能按照普通高校通行的教育教学手段,而应该实事求是、换位思考,在严格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成人在职学员的内在诉求、自学能力、工作经验以及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拓宽学员的来源与范围,鼓励学员利用业余时间日积月累地学习,最大限度地降低学员教育机会成本,提升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成就感与职业发展能力。
第二,注重多元化管理与评价。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手段,应该制定和实施多元化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各项教育教学管理评估制度和规定,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严格各种教学检查,将开学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等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教学检查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与评价,注重平时学习的记录与考核,对学生的出勤、作业、讨论、实践等学习情况作出评价,明确平时考核占终结考核的比例并计入相应学分。同时,还要注重课程教学的多元评价,改变过去只以期末闭卷笔试为唯一评价方式的弊端,提高形成性考核比例,摸索开卷考试的多种形式,提高开卷考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考核可采用在线学习时间、网上计分作业、课程小论文、模拟操作、小组学习活动等多种形式。终结性考核可采用其他方式,譬如案例编写与分析、课程学习总结报告、课程结业答辩、课程论文等。
第三,搭建双证衔接互认平台。实施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双证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单证教育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偏差与欠缺,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时间、精力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双重负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工作、培训难以兼顾的矛盾与冲突,真正做到“学用一致、工学联动”,培养复合型劳动关系专业人才。
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同时涵盖劳动关系专业学历证书教育内容和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育内容,而且要立足劳动关系管理职业岗位需求,将单科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结业证书、学历证书等进行整体设计,使不同类型证书之间、学分之间可以相互衔接、累积交换,搭建以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具体而言,凡劳动关系专业学历教育中3门核心双证课程成绩达85分以上、2门辅助双证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一、二)达到60分的学生,就可以获得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资格证书;凡参加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劳动协调员培训的学员,若参加劳动关系专业学历教育,可以免修免考上述3门核心双证课程和2门辅助双证课程。
(四)人才培养方法——多元导学自主学习模式
劳动关系共享专业量身制定教学资源建设规划方案,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力争每门课程都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与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元导学的途径与方式。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源,录像教材、IP课件、CAI课件等为辅助性学习资源,通过网络课程加以整合。首先开发适应在开放学习环境中使用的课程资源,譬如手机、IPAD、MP3、MP4、网络等。多种媒体有机搭配、密切配合,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提供情景性、互动性以及应用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重视和发挥网上教学功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电大在线)发布课程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考核说明、教学重难点、相关学习资料、历年往届试卷等资源。注重网上教学与面授教学的结合,强调课程资源更新。充分利用课程讨论区,定期在讨论区提出讨论专题,在论坛发布相关案例。除了教学平台的网上辅导外,教师还可利用E-mail、QQ群、微博等为学员提供非实时答疑。
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倡导生活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做中学。引导学生从课本中、从工作中走出去,走向现实社会,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劳动关系管理实际,关注劳动关系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情况,收集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鲜活案例,特别是具有争议性、疑难性的典型案例,广泛阅读劳动关系管理相关资讯,密切与劳动关系管理协调机制三方主体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劳动关系管理实践活动,为寻求实习和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为提升劳动关系管理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夯实基础。
尽管电大举办远程开放教育,整体办学优势明显,如:丰富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先进的远程网上教学平台,立体交叉式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实力雄厚的教学与管理队伍等。[3]但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电大发展的瓶颈之一,劳动关系共享专业情况更为严峻。为有效实现福建电大劳动关系共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劳动关系共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福建电大将逐步采取“四外一内”的师资队伍建设举措,即:外聘社会优质资源、外派教师进修访学、外派教师挂职锻炼、外包聘任实践教师、内训现有教师队伍。先期以外聘、引进为主,后期则以整合、内训为主,通过组建劳动关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团队以及教学指导团队,充分整合、优化社会资源以及校内现有师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劳动关系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与水平。
[1]张玲.转型过渡期省级电大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2]刘玉娟.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定位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2).
[3]游璇.“海西”战略视角下的福建电大教育专业建设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4]陈万思.劳动关系专业人员的职业化发展要求[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2).
[5]王哲,等.劳动关系专业素质模型构建报告[J].现代商业,2011,(15).
[6]秦建国.普通高校劳动关系专业课程设置探析[J].市场论坛,2010,(12).
[7]邓文勇,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6).
[责任编辑:陈晓蔚]
G727
A
1008-7346(2014)05-0001-09
2014-09-30
本文系福建电大2012年校级课题《福建电大劳动关系专业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KY12077)研究成果之一。
汪继红,女,湖北咸宁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授;郭淑贞,女,福建大田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讲师;李正光,男,福建武平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