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小学生经典诵读》解读
2014-02-06唐玉兰
唐玉兰
步入四年级的孩子在对人对事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有了想发表独到见解的欲望。所以在三年级的诵读歇后语、对联,谚语、《增广贤文》的基础上,四年级《小学生经典诵读》读本编排了适合四年级小朋友诵读、积累和阅读的经典与名著。
一、每日一诵读
四年级“每日一诵读”安排的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四本经典著作:《论语》、《道德经》、《大学》和《中庸》。其中《论语》编排了十六周,《道德经》十周,《大学》三周,《中庸》三周。
我们建议使用方法是每日一句,一周四句,周五巩固复习。一学期下来就是64句,一学年就能积累128句。单从背诵来说,孩子们觉得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交给学生诵读和理解的方法。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我们主要是让孩子会读,甚至熟烂于心。所以我们一般会在早上用十分钟读,课前用五分钟读,放学排队时整理队伍时背,甚至还可安排周一国旗下诵读。
(二)适当了解,旁征博引
我们希望在使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简单理解句子的意思。教材上的“译文”和“简注”可以辅助老师们教学,其作用是在阅读这些经典,让孩子对人、对事的看法更加深刻。
我们可以以此书23页《论语》第七周来举例。深入学习句子: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1.这句话中说到了一个人——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平时你做什么事,长辈们也是这样教导你的,要三思而后行?
2.孔子却怎么说的?“再”什么意思?(两次。)举“再”在生活运用的例子。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惑?
3.补充介绍季文子资料。孔子曾说:“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谈谈你的理解。
4.深思熟虑——做一件事情,咱们要仔细思考,可以将事情分为正反两面。“思定而后行”,反之就是光想不练,如果机会来了你反反复复考虑的话,犹豫不决,可能机会就白白溜走了,你再也不会去做了。
5.谈谈自己“三思而后行”的故事。
6.小结。补充类似名言: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多思无益,再思即可。
7.再读本句。
(以上环节摘自本校老师在“国学大讲堂”上为四年级孩子上的“小学生经典诵读课”。)
(三)周五分享,活动穿插
本版块设计有趣,内容广泛,重在学与致用。主要有:把内容背给老师听或家长听、我会运用、小故事等,主要体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家校共读达成孩子们最后的知行合一,通过一个孩子,辐射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提升整个民族的素养。“我会运用”和“小故事”版块也是有着精心设计意图的。与本周内容紧密相连,并且突出学与致用的活性特色。如:38页的我知道“岁寒三友”指的是( )( )( )。还有设计自我认识的:69页的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这句话,知道了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的人往往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现在也有一种说法: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你能不能结合身边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最有意思的是“我会运用”环节,此外还会补充一些跟本周内容贴合的小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平时,我们还可以开展班级诵读接龙活动。这个活动孩子们既要熟记诵读内容,同时训练了倾听能力和合作意识。我们还可以开展一期一次的国学周活动,让孩子们自主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中的句子。
经过长期的诵读活动的开展,《论语》等经典的句子在孩子的课堂上能灵活运用,活动中能响彻耳旁,习作中能常流于笔尖。
二、每周一大家
我们每周安排了一位名家的介绍,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排列,从东晋一直到民国。四年级上期先介绍顾恺之、吴道子等4位书画家,再到汤显祖等16位大家;下期从冯梦龙到梁启超也是16位大家。其中明朝和清朝的较多,折射出朝代的兴衰。涉及小说家、画家、戏曲家、诗人、剧作家等,都是简单介绍了名、字、号、代表作或风格。有时会附上代表作品,如有兴趣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对名家的进行深入了解。我们还可以利用读书活动开展讲名家故事、背名家代表作品等活动。
三、每月一名著
本册内容主要有五大经典版块:作者简介、作品简介、阅读指导、阅读分享、推荐阅读。突出特色:1.符合年段,注重兴趣。主要选自四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书籍推荐,并注重人文与科学书籍的结合。2.方法指引,阅读有法。每一本名著都有“阅读指导”,提炼出名著凸显出的主题,提醒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关注的方面。如:57页《绿山墙的安妮》一书,提醒孩子们关注两点:一是浓厚的异域风情,二是丰富的人物形象。3.阅读分享,形式多样。如:画一画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图、改编故事、积累成语、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测试达人等活动,还可以利用读书会举行剧本表演等。4.推荐阅读,拓展延伸。由一本书发散为读类似的群书,有了前面的阅读方法,更加阅读更轻松。同时还可开展整本书阅读或群文阅读,多开展读书交流会,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