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名大学生耳廓类型及其前外侧面下部四结构形态的调查
2014-02-06王美琪沙尔望徐骏权庞庆林王超奇陈克功
王美琪,沙尔望,徐骏权,杨 坤,张 茗,庞庆林,王超奇,陈克功
(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人类耳廓是听器中外耳之一部,附着头的两侧面,可视、触摸的结构,呈垂直方向生长,上端正好与眉梢和枕外粗隆的连线相切,耳廓的形态各不相同,分为外侧面和后内侧面,前外侧面凹凸不平,凹面前外,凸面朝后。对耳廓的研究,前辈们作了大量、细微全面的工作耳廓分为6种类型[1],其前外侧面结构在耳针的临床应用较多[2],对近年来由于美容学的发展,对耳廓的测量与美学探讨[3]的径线测量也大有记载,对耳廓形态分类方法探讨[4]等,都从不同角度进行观测。本观测是在青年的头面部上进行的,仅观测耳廓类型及其前外侧面的耳屏、对耳屏、屏间切迹和耳垂四结构的形态,为解剖学和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本校大学生400名,男女各200名,身体健康、耳无瘢痕、无畸形与耳廓未做过手术者,年龄18~21岁。
1.2 方法
被测者取解剖学姿势,端坐,两眼平视前方,测者于侧面相对而坐平视耳廓,目测之同时用索尼数码相机(DSC-W620)拍摄,以备复查时用。达到较准确地认定结构形态和区分其类型。为了增加认别能力不断温习有关达尔文结节的描述内容,采取个人学习及集体讨论的办法,达到认识一致,在记录耳廓类型时采用罗马符号,以使表格简明。
对四结构的记入,耳屏、对耳屏以三种类型;屏间切迹以四种类型;耳垂用六种类型和三种类型记录。用游标卡尺(0.02)测量耳屏、耳垂与面侧区接触的纵行长度。本观测依据人体测量手册[5]规定操作的。
1.3 统计学分析
各组数据采用方差检验。
2 结果
2.1 耳廓
按6个类型进行统计耳廓类型,其中,无有Ⅰ型(猕猴型),而Ⅴ型(耳尖微显型)为最多,见表1。
表1 耳廓类型图示比例(%)
2.2 耳屏
位于外耳孔的前方,分为单峰型、双峰型(上峰、下峰)此峰犹如英文字母“B”,上峰与下峰形态各异,由于两峰之间有凹陷处暂称之为峰间切迹。未见到上峰与下峰等大的和三峰型,见表2。
表2耳屏类型与比例(%)
性别双峰型单峰型上小下大上大下小上下相等三峰型男79.55.515.00.00.0女89.50.510.00.00.0
2.3 对耳屏
观测形状所见共分为三个类型,直角型、斜型、直角分隔型。其中各型的比例男女均以直角型最多、斜型次之,最少者为直角分隔型,仅限于男生,见表3。
表3 对耳屏类型与比例(%)
2.4 屏间切迹
为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一个凹陷、凹陷周界是明确的,本文观测的部位为耳屏与对耳屏两者相连之处。位置较低、略呈弯曲、凹缘向上,其内侧与耳甲腔相连,见表4。
表4 屏间切迹类型与比例(%)
2.5 耳垂
为无软骨部位,对其形态描述的方法分为6种类型和3种类型记法,本观测则分别用此两种类型记入之。
(1)六种类型:此型有圆形、卵圆形、方形和附连方形,以及三角形和附连三角形。见表5。
表5 6种类型与比例(%)
(2)三种类型:为通常使用的类型,分为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三种形态结果见表6。
表6 3种类型与比例(%)
2.6 耳屏与耳垂前外侧面附着处的纵向长度
耳屏与耳垂的前外侧面与面侧区测量点上端与皮肤相接壤处,有明显的垂直界限,皆属于耳根部。而两者不在一个平面上,则分测量:耳屏测量点,前界为耳屏软骨向前突出点,下界为屏间切迹的水平前端、上界为屏上切迹的水平线;下端为耳下基点,两端连线即成之其结果,见表7。
表7 耳屏、耳垂附着纵行长度
3 讨论
本课题属于活体调查,测量者和被测量者均为在校学生,使他们从不同角度体会到科研工作的步骤,给解剖学增添数据,也为耳穴定位、美容学和法医学提供参考资料,为此则分别计入男、女性的观测值。为了提高认定耳廓类型的准确性,则认真学习对耳廓类型描述与对达尔文结节记载的内容,增加认知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不确定者,则采取充分讨论,广收意见,达到认识一致后,再记入。有的材料记载耳屏上长有毛发[6]属于短毛,而本文400例中无一例长有长毛。耳垂处也未见有褶皱。记载方法上采用只计入左侧结构,耳从对称性角度考虑,右耳的形态相似于左耳,如此推断对耳廓缺损修复时仍能起到参考作用[7]。在法医人类学,对耳的位置描述中,提到外耳孔恰位于耳屏后方,耳廓下端与鼻低相平[8],本文提供的三种类型耳屏均位于外耳孔前方。另外将耳屏分为单峰、双峰,对耳的复原塑形,提供了较为细腻的形态学基础,为塑形增加光彩。又在测头冠弧形,耳屏弧形时,则根据陈氏耳屏外侧面的界限划法初探和形态分型[9]中的划法,以耳屏软骨向前凸向上端的划线。确定屏间切迹部位范围,是由耳屏后缘下端弯曲向后与对耳屏的前缘下端向前弯形,在此两点间部位的形态,该弯部凹向上。其周围有耳穴存在。李氏记载,耳甲腔向下经屏间切迹向下外开放[10]。在耳垂的形态描述采用两种类型记入。一为6种类型一为3种类型,如此分别记载,为使用时增加了参考资料。
[1]张书琴.美容整形临床应用解剖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8-159
[2]陈巩荪,许瑞征,丁育德.耳针的临床应用[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0-26
[3]范青松,艾荷秀.耳廓测量与美学探讨[J].解剖学杂志,1999,22(1):81-84
[4]韩强,张富强,焦婷.耳廓测量与美学探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4,5(1):38-41
[5]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18
[6]J.B.C 格兰特著.陆振山.王永贵.高贤化等译,解剖学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464
[7]杨海旺.江西抚卅地区耳廓的活体观察[J].解剖学杂志(增刊),1990,13:9
[8]贾静涛.法医人类学[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3,257-259
[9]陈克功,陈庆婕.耳屏外侧面的界限划法初探和形态分型[J].解剖学杂志(增刊),1990,13.9
[10]李福耀.医学美容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