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写作教学的心理策略

2014-02-06梁沛好

肇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生感官主体

梁沛好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当今,在被称之为“写作时代”的信息社会里,高校的写作教学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写作人才的重任;但刚踏入高校门槛的新生,其写作心理素质和写作能力都普遍不容乐观。据近年国内多项相关调查以及笔者所进行的高校写作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当今高校新生都有着类似的畏惧写作心理和“低效写作”“平淡写作”现象。如何在高校写作课中采取一些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迅速提升大学新生的写作心理品质和写作能力,仍是目前高校写作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传统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是一种重技法的写作教学模式,特别注重章法技巧的传授和训练。但为何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呢?归根结底是由于忽略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这一心理因素。因为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实践活动,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始终贯穿写作主体心理活动和心理体验的抒写过程。写作主体只有具备良好的写作心理品质,才能完成高品质的写作。为此,写作课是一门应特别关注教学对象心理层面的课程,为了取得良好的写作教学效果,教师应掌握一种独特的心理策略。当今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为高校写作课的教学改革带来全新的视野和崭新的思路,应用和融合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精髓及技术于当前的写作教学中,有助于提出科学高效的心理策略。

一、应用“破框”法,重塑学生的写作信念

作为大学的新生,写作主体的身份角色已发生质的变化:不再是中学生时代的为了升学的应试者,而是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这要求高校写作教学的理念应从“应试型教学”相应地转变为“应用型教学”。为此,要实现高校写作教学的目标,必须重构一套有别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利于新生快速提升写作心理品质和写作能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笔者认为,首先是重塑大学生的写作信念。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过去长期的“痛苦、畏惧、紧张、焦虑”的写作心理经历,他们往往对写作持一种负面态度,在内心形成一个带有负面写作信念的框架,这是一个束缚写作思维的“牢笼”,是写作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是写作的最大障碍。美国神经语言程序学大师迈克·何有句经典名言:“人本身没有问题,框架才是问题。”[1]他认为:这个时候要找到这个石头的框架,当你找到这个框架,搬开它,这块石头就没有了。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另一位大师李中莹解释说: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动没有效果;情绪从来都不是问题,它是教我们在事情中该有所学习;人生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不是给我们一些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找寻更好的方向。学生的这种负面情绪正启示着高校写作教学应作出改革与创新。从学生的痛苦、恐惧可看出,他们其实是想去找寻一个摆脱的方向;从其焦虑和紧张一面则又可看出:他们已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对其格外的关注并帮助他们添加资源和提高能力。

要改变学生的写作信念,可应用“破框”法,从改变他们对写作行为的认知开始。为此,向新生讲授《基础写作》的第一节课时,便应开章明义:在中小学阶段,写作被框在几种文体(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之中,是一种狭义上的写作认知;高校的写作,则应破开这个框架,打开一个更宽广的“写作”视野,使学生对“写作”有一种广义上的理解与认识:写作是一种包括各类文章、广告词、说明书、信息等各种表达在内甚至包括制作的行为。为此,写作的训练,完全可以做到灵活多样。神经语言程序学中有句经典名言:“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有选择就是有能力。”[2]所以,给新生的第一次写作训练,最好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自己喜欢的文体、自己喜欢的写作方式去完成一次习作。结果发现:笔者所执教的学生大部分喜欢用散文或日记的方式,去叙写自己自高考放榜至进入大学学习的心路历程;或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感悟;也有大胆坦露自己花季雨季的情怀和经历的。有一名学生就在他的习作中写道: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可以这样坦然地抒写,去写我内心最想表达的内容和想法;若能这样写作,我感到无比自由和快乐。在写作教学中,还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作文形式上鼓励学生也可以有自己更多的选择,比如,纯文字版、图文并茂版、DV制作(包括视频散文、视频诗歌、社会调查、故事短片等)。这样,就可以彻底改变学生原来应试式八股文写作的痛苦体验,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体会到写作不再是“痛苦、畏惧、紧张、焦虑”的内心折磨,而是一种绽放自我的心情演绎。这种开放式的写作,写作主体总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真正实现“快乐写作”,创作出最佳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心理品质和写作能力自然能得到较快的提升。

二、满足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要提升一个人的写作心理品质和能力,从写作心理机制而言,最重要的是写作动力,即写作主体的内驱力。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是由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和满足内在的需求所驱动的。”[3]他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形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超越性需要,越能满足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就越具有内驱力。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写作动机主要是为了应试,应试仅体现为写作主体的一种行为、能力而已,仅是自我实现中的一小部分,因而表现出一种较有限的动力。因此,为了快速地提升写作能力,就应转变以往单一的写作动机模式,建构多重写作动机模式,满足写作主体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为此,大学新生的写作教学,应让写作主体认识和体验到写作特别是文学创作所具有的多种价值和功能,包括写作治疗功能,自我实现和成长功能以及精神超越功能等,创造、提升写作的价值,让写作主体不仅满足应试的需要,还满足他们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样便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写作内驱力。

大学新生刚历经重重的高考洗礼,如今又面临新的环境适应问题,容易产生种种心理困扰。如,高考挫败感,恋家情结,人际交往障碍,人生迷惘感等。因而,特别需要对其进行心理的引导与心灵的关爱。为此,大学新生的写作,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坦诚地展示自已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宣泄心中的抑郁与积愤,放飞心情,张扬个性,实现一种精神分析学中的“文艺升华”,勇于打破“八股文”的模式,在这心灵的家园里,尽情地发挥个人的创作潜能,创作出富有生命色彩的文章,使写作的功利性与写作主体的心理治疗结合起来。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这样,学生不但能快速有效地改变以往的写作畏难情绪,还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而这种写作激情,则不断驱动他们进一步多写多练;使他们不但完成了作业,还积极踊跃地写稿,大胆地向校内外各种级别的报刊、杂志投稿。从发表的作品成果中,从获奖的成功喜悦中,提高了学生写作实践活动的自我效能感,获得了较大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去追寻一种写作精神,引导他们在写作中去体验人生对世俗的超越,寻找一种生命的实在和宁静,去筑造自我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笔者历来都在大一的《基础写作》课上,采取这种注重满足学生多层心理需要的教学策略,果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使他们在内心形成一股强大的写作内驱力。从他们的作业及发表的作品、获奖的成果看,其写作水平一年内已有较大的提高。

三、应用催眠术,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天才状态

早在远古的中西方,艺术家们就认识到身心的状态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老庄的“虚静论”,认为创作主体进行艺术创作时,只有进入到一种“虚静”的心境,即由外向内,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回归到澄明的生命本体状态,才能“精鹜八极,心游万仞”[4]。而在西方国家则有“狂迷说”,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便有他的“狂热论”,认为人只有陷入狂热中,忘却自我,听凭神灵的牵引,才能代神说话,才能让创作的灵感倏然而至,创造出神奇的美。这些状态被称之为“天才状态”。把它推而广之,其实,所有的写作,都只有写作主体进入到天才状态,具备一种写作的纯粹心境,让所有的专注焦点都集中在当下;这样,写作所需的所有资源便会向写作主体敞开。作为一种中国式的写作教学,笔者偏向于推崇写作的虚静状态。

但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到这种虚静的境地,建立起一种写作的天才状态呢?笔者的做法是,应用一种简单的催眠术,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身心。具体做法是运用深呼吸放松法、冥想法、潜意识沟通法等,引导写作主体摈弃日常心理聒燥的干扰,进入到一种宁静、专注的状态,调动潜意识的大智慧,进行内在的探索……此时,写作主体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包括往昔积淀的各种素材、深广的知识、丰富的情感)便被激活,被调动起来,感知与思维便会活跃起来,甚至会产生一种兴奋、畅快、沉醉的写作高峰体验,从而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行文如流水。

把这套催眠术应用在写作教学之中,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心理策略。在《基础写作》课程的讲授之初,笔者就向新生传授这一写作心理知识和技术,让学生学会写作前如何进行自我催眠,学会如何去获取这种天才的写作状态,去体验这种虚静的写作境界。在平时的课堂上做片断练习时,可设计这样的一套教学程序:先让学生观看一些与本次写作有关的视频材料,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被吸引到眼前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写作题材上来;然后,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沉静下来,通过自我的调息慢慢进入到虚静状态,然后再进行思考和写作。这样,学生便会觉得,写作其实是一件挺轻松、自如和畅快的事情。

四、优化内感官,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审阅大学新生的作文,也算文通字顺,语意连贯,语法正确;但却让人“读之无味”,没有真正突破“辞不逮意”的语言障碍,无法体现语言的丰富性、精确性和生动性,未能形成一种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未能达到一种审美上的美妙效果。那么,如何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神经语言程序学认为,人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是一脉相承的,它与每个人的内感官(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的运用模式有关。其实,那些让人爱不释手的文章总是包含了3种内感官的语言模式文字,包括有视觉型语言(如,洁白的雪莲,深红的玫瑰)、听觉型语言(如,叮咚的泉水,滔滔的大河)和感觉型语言(如,剌骨的寒风,严热的酷暑)等。由此发现,为了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在写作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内感官,让写作主体在写作中更开放更富立体感地写出可视、可听、可感的语言,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策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作文的指导及训练去优化学生的内感官,具体可通过课堂上的片断写作和户外作文指导及练习去进行。课堂上的片断写作,一般做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视频材料,指导学生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三大维度去观赏;然后,要求学生应用三种内感官的语言模式表达出来。户外作文,则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可以班或小组,甚至个人为单位到自然景点、文化村落、市井街道等地去观察、调查、采风,同样,也是要求学生从内感官的三大维度去搜集写作素材;然后,要求学生写出一篇运用3 种内感官语言模式的文章,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观察视野、耳闻所得、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在对人和事的态度及情感的把握上,突破传统的框框,从一个更正面更积极的角度去寻找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写出富有个性和独特生命力的作品。

多年来,笔者从学生一个学期的习作变化当中就能看出:他们不但对大自然的情感更浓了,对世界的体察更敏锐更深刻了,对人生的领悟也更丰富和细腻了;还能在写作中引导自我走出心理阴影,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文章的感情丰富了,主题深刻了,内容厚实了,风格也多样了;语言自然也更具文采,更富表现力了。

可见,通过优化学生的内感官,可提升他们大脑对眼、耳、口、鼻、身体五大外感官所接收信息、数据的处理及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思维能力;通过这种心理技巧的提升,能有效突破以往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从而提升了文章的语言表现力。

综上所述,写作是人们对自我内心体验的抒写,是人类一种心理意识的产物;因而,写作课有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教学,尤其需要关爱教学对象的心灵成长,在教学上需要一种特别的心理策略。开展以上的写作心理学跨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应用多种心理策略于写作教学中,能真正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快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心理品质及提升其写作能力,以实现高校写作教学的最优化,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写作人才。

[1]姚星光.大成教练:跳出人生的“漩涡”[DB/OL].中国NLP 学院,(2011-03-01)[2014-01-10].http://news.nlp.cn/2011-03-01/68514.html.

[2]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15-16.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77.

[4]韩湖初,陈良运.古代文论名篇选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08.

猜你喜欢

新生感官主体
重获新生 庇佑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感官训练纸模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感官训练纸膜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