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中国特色城市的沿革与实践
2014-02-06王涛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300074
文/王涛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074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中国特色城市的沿革与实践
文/王涛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074
现在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现在的城市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气候的巨大改变是城市环境应对方面的难题,目前,国际上以海绵城市为发展理论,探究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城市建设。基于此,中国在发展特色城市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借助海绵理论进行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论;中国特色城市;沿革与实践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是代理,建设中国特设城市首先要将城市的生态文明以及发展作为重点,借助国际上提出的海绵理论是发展我国城市自然式雨洪的有效方式,在海绵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洪水管理的措施以及生态旅社建设进行辨析。将建设海绵城市为发展目标,解析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式,根据我国现在城市的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寻找适合我国特色城市发展的有效方式,不断推进特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立海绵城市的背景
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根本原因就是大雨造成的洪水灾害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因为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精修路面,导致下雨时雨水难以渗透,在表面形成水洼、水流,加大了相关部门的排水负担。而且雨水在路面的流淌过程中可能夹杂着许多污染物,使接收的水源也存在着被污染的危险。所以我们应该打开视野,吸取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践成果建立有效的管理方案,使雨水能够自发的进行保存、渗入地下、去除污染,同时结合我国调控洪水的技术和城市风景建设规划,逐渐实行“海绵城市”理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相对于西方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海绵城市”发展的规划与实行比较晚,所以我国通过对国外的雨水导致洪水的建设方法进行了解探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实施方案,明确雨洪管理的目的,加强我国的城市管理,同时大力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雨水吸收能力。
二、建立“海绵城市”的目的
近几年,我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速度,但城市安全一直都是我国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城市建设时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由城市建设引起了市民的关心,都需要加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人工建设为主,为了防止洪水的危害,建立湿地、湖泊等,在大雨侵袭时有效的控制雨水的集中,检测雨水的大小,这也是建立“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二十一世纪初,我国首都开始建设雨水的收集项目,然而几乎没有成效。四年前夏天,北京遭遇橙色暴雨,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为每一个人敲响警钟,重视城市洪水的危害性,所以自事件发生后,北京政府提出了只要能够储蓄雨水就有奖赏的方案,提高市民对洪水灾害的重视。我国中央政府开展了暴雨防洪规划,推进江苏等地的“海绵城市”发展。但是现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城市问题的解析缺乏系统化,不能长期解决,所以城市建设想要从科学的实际的角度提高,还需要加大力度。目前我国对于城市弹性化建设还缺少具体的全方位的应对措施,大部分地区只是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进行排水,处于最初阶段,关于将污水净化、循环利用水资源这方面的措施还不到位,对于处理雨水的方法大概就是排放、收集、充分渗透等,所以我国关于“海绵城市”的作用,还没有将其与生态环境建立相关体系。中央政府已经开始将雨水净化后再循环,同时也迅速加大雨水收集的建设,但是空气质量差,全球变暖等环境任困扰着我们。
三、海绵城市理论下中国特色城市建设的有效策略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海绵体”城市
城市河道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实行“海绵城市”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完善河道管理方法和划分明确的河道岸线范围,才有了法律的保障。河道蓝线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其作用是规划预留的河道控制保护范围,为项目的申请严格把关,并且实时监控项目建设,为相关部门的指导提供依据。法律、法规是评判河道岸线是否符合规定,相关事宜是否符合要求的唯一标准。一旦违反了河道蓝线的法律规则,危急了洪水来临的救援工作、突发洪水的排水工作以及净化水资源的一切物体,不论是建筑物还是风景区都必须即刻修改,如果无法修整,那么就需要拆除,重新建造。
2.加强排水措施,提升水源利用
“海绵城市”其实说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利用湖泊、河流与水资源的生态保护相结合,下暴雨时把雨水吸收、储藏起来,干旱时再把吸收的水挤出来,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面对降雨事件,我国也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措施。首先是通过修筑堤坝使降雨过程中形成的水流速度减慢,甚至是直接就可以阻止水流,这就是所谓的截流,同时也是收集雨水的直接方法;其次就是在建造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使其对水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并且可以对水中的可溶杂质进行消除,不可溶杂质进行过滤,从而保证了水的循环利用时的安全性,就比如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这指的就是地表渗透;最后就是对雨水的储蓄能力,就是说可以通过某些地方或建筑将净化后的雨水进行存放,当遇到严重缺水的情况时就可以放出这些水,为附近的植物提供大量的水能源,比如下沉式绿地等。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背景,结合我国城市现在发展的现状,探究有效的适合我国特色城市发展的路线,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以及管理奠定理论基础,,不断加快我国特色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增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1]托尼黄,王健斌.生态型景观,水敏型城市设计和绿色基础设施[J].中国园林,2014,(04):20-24.
[2]马燕婷,杨凯.国际低影响开发实践对上海城市雨水管理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4):143-151.
[3]于冰沁.微尺度绿色基础设施设计:基于植物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的上海环境功能型绿地建设途径[C].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