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就业心理研究综述
2014-02-06杨黎曼
◆杨黎曼
中职生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学校(中专、职高、技校)的学生。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普遍实行2+1培养模式,即3年的学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校学习两年;第二阶段则是到企事业单位就业顶岗实习。学生第三年的就业顶岗实习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就业前的预备阶段,这期间反映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对学生未来的职业人生规划就业状况有很大影响。
我国劳动和就业保障部门2003年对“就业”进行了界定:只要是劳动者从事一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或劳动收入就是就业。而就业心理是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大致可归纳为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态、就业心理素质三个方面。
1 就业心理的相关理论研究
西方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不少就业心理学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职业锚理论、人格—职业匹配理论等。
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将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幻想期,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第二阶段:尝试期,11~17岁,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第三阶段: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年龄段。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揭示了初次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发展变化过程。
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理论产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专门研究小组,所谓职业锚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
职业兴趣理论(或人格—职业匹配理论)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2 国内关于就业心理的研究现状
1992年,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1999年,我国大专院校开始扩大招生。在国企改制及教育部扩大大专院校招生的两大背景下,大专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以大专院校学生为对象的就业心理研究因此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我国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整个社会对就业心理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大学生,而对处于相对劣势(文化程度低、心理不成熟、年龄低)的中职生的就业心理关注度不够。与大学生相比,中职生就业时正处于16~18岁的青年初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涉世不深,缺少生活经验,对社会认识不足,看待问题比较感性,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另外,中职生在就业时还会面临就业层次低,晋升前景不乐观等问题的困扰。因此,中职生就业心理与大学生就业心理一定存在本质的区别。
研究工具述要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使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调查,只有一位研究者使用了自编的就业心理量表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测量。
1)自制问卷。孟祥俊[1]从职业动机,职业理想,择业标准,影响择业重要人物,对社会职业的了解程度,择业环境的考虑,获取工作信息的渠道,对择业政策、法规的了解,对学校择业指导的关心程度,对自我认知情况等十一个维度对沈阳市区中职生完成了择业心理调查。曾恒[2]从自我认知、对社会与就业相关事物的认知、自主择业意识、择业价值标准等十个方面对西部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姚贤[3]从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就业政策、就业意向、就业策略、就业培训等五大方面问题进行某中职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慕祎[4]从择业价值观、就业意识、就业心理准备、就业自我认知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2)自制量表。刘春雷[5]通过问卷、访谈获得大学生就业心理量表,该量表分为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认知、就业压力五个维度。
研究方法述要 通过对就业心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不同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侧重,有的倾向于采用定性研究,分析事物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有的倾向定量研究,配合问卷调查及客观数据,为论文提供具体、详尽的数据支持。有的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人或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弄清问题特点及问题的形成过程。有的采用经验总结法,对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何星林[6]采用案例分析法,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深入了解实习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为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姚贤[3]采用定量研究方式,对天津市一轻校2006级300人进行了本专业就业前景、就业政策、就业意向、就业策略及就业培训等五大方面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转变中职生择业心理的对策。
研究视角述要 目前,关于就业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分析或实证的角度出发,研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各种心理,并对某些不合理的就业心理提出调适的策略。
李亚芹和凌云[7]对湖南省10所中职学校的482名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形势认识、专业认识、职业能力和素质认识、对学校的满意度五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针对当前中职生就业心态的时代特征和年龄特征,提出一系列加强职业指导的看法和建议。江春梅[8]剖析了影响就业观念七个方面原因,有社会背景、社会制度和就业政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播、人格与兴趣等,并提出了加强当代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蒙振兴[9]通过到企业走访调查,概括分析出中职生在实习过程中不适应企业要求的根源是实习目的不明确,人生职业理想模糊,个人综合素质欠缺,适应企业能力较差,个人心理素质低下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提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学校应加强对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策。贾月花[10]分析了当前职校生就业的五种心理:自卑心理、过于自信、依赖心理、盲从心理和执拗心理,并提出应对之策。王荣珍[11]将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归纳为以下主要三种:悲观失望型、消极依赖型和悲观进取型,并提出要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结论述要
1)就业稳定率低。目前中职生就业返回率达15%左右。一般来说,中职生的平均就业推荐次数为三次,多者高达十余次,而由于企业经营等原因被返回的学生仅占4%[12]。只有30%的学生第一次就业能稳定在1~2年,20%的学生第一次就业后1~3个月内就开始跳槽,40%的学生第一次就业后一年内开始跳槽[13]。
2)职业适应性差。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都能满足行业的需要,而学生的纪律、忠诚、敬业、服从、主动、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则不能适应其需求[14]。据统计,职业意识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违反劳动纪律等是学生被返回的主要原因[12]。
3)职业选择有偏向。一味追求专业对口;不顾客观环境,在择业过程上过分强调个人选择,希望找到工作轻松,效益较好,有较大发展前途的单位[3]。
4)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层次不能正确认识,只把眼睛盯在工作环境舒适、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甚至要求刚上班就做管理岗位[15]。调查还发现,在“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中,48%的人认为是“经济收入”,20%的人认为是 “发挥特长”,19%的人认为是 “单位发展”,9%的人认为是“地位高低”。反映了中职生更希望到条件好、效益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就业,表明他们的就业期望过高[16]。
5)对自我及就业形势认知不足。面对各种思潮的困扰及人生的多重选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不适,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脚踏实地精神,存在焦虑、攀比心理及对家人的不满情绪[17]。
6)就业依赖性强。在就业上不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推销,而是消极等待,缺少竞争的勇气[3]。
3 结论
纵观国内研究者对中职生就业心理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大多数研究,只是站在经验总结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分析,缺乏深入、严格的量化研究。
2)对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因而所提出的就业心理指导的措施也只是一般性表述,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研究方向偏重于解决中职生的就业问题,而缺乏从心理学角度去对中职生的就业心理指导进行研究。
4)对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的分析,较多的是从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制度因素、学校、中职生自身几个层面或某一个层面来探讨,较少谈到用人单位、家庭等对中职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系统性不够。
5)已有研究多偏向于中职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而从心理学角度去解决中职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缺乏。
[1]孟祥俊.沈阳市区职业学校择业心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
[2]曾恒.当前西部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优化途径探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2008.
[3]姚贤.中职生择业心理及其解决对策[J].招生与就业指导,2007(6):116-117.
[4]慕祎.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
[5]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6]何星林.对中职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0(27):68.
[7]李亚芹;凌云在.对中职生就业心态的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05(6):59-61.
[8]江春梅.当代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5.
[9]蒙振兴.工学模式下中职生就业心理因素及对策[J].魅力中国,2009(10):93-94.
[10]贾月花.关注中职生就业心理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J].甘肃教育,2010(4):20-21.
[11]王荣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职业,2007(5):54-55.
[12]汪志颖.中职生的就业误区[J].成才与就业,2007(22):30.
[13]李家蔚.中职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7(6):8-9.
[14]任晓峰,毛开春.“中职生就业态度培养”初探[C]//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山东课题组研究成果.2005:228-233.
[15]黄一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模式下第三年顶岗实习情况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02):47.
[16]刘卫平,连社君.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与调适[J].卫生职业教育,2007(07):49-51.
[17]林敏.中专毕业生就业心理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0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