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发展:何以从成熟到卓越

2014-02-06刘英琦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3期
关键词:卓越名师职业

刘英琦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10)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大批卓越教师来承担和引领。然而,当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达到一定的教学成熟水平,就容易产生职业懈怠、停滞不前,这是长期来十分普遍的现象。破解这一难题,从成熟教师发展为卓越教师,除了社会环境和教育系统的作用外,还需要教师自己澄清职业价值,明晰发展内容,找到有效途径。

一、澄清职业价值

美国著名生涯专家舒伯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当教师所处的生涯发展阶段、社会环境不同时,个人需求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价值观变化。一般说来,成熟教师可从下列两个方面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一是反思总结自己的职业经历和成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项,超越一时一校一地的局限,客观评价自己专业发展的水平,把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倾听自己的职业需求和发展心声。

二是超越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的工具主义,反思自身生命的意义,探索职业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融合,谋求整体的发展。

在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时,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一项工作能完全满足人的所有的价值需求,人们总是要不断地做出妥协、调整和放弃;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在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中,由低级到高级,马斯洛分别提出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我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

前四个层次是缺失性需要,由环境或他人来满足。一般而言,缺失性需要满足以后容易失去其进一步的动机和激励作用,它对应的是暂时性、外驱性的教师发展水平。第五层次需要“自我实现”,是指人都有发挥潜力、表现才能、发展个性的需要,只有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自我实现是一种成长性需要,它的满足会进一步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和取得成果的信心,对应的是持久的、内驱性的教师发展水平。真正的名师,都有“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有“心无旁骛,潜心学术”的职业操守和个性特质。一个教师,经过多年的奋斗、发展和成熟,有了一定的成就和地位,其内心的需求主要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成熟教师能及时审视,客观分析,认真规划,点燃激情,乘胜出击,不要半途而废,就能更大地发展自己,让职业成就生命价值,不断达到职业和事业的统一,进入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

二、明晰发展内容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不断深入的、长期的过程。今天,一方面广大教师自身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另一方面我国教师职称评聘、名师评选、教师评价和任用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深的传统观念影响,“高徒出名师”现象也还很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绝大多数教师知能结构都存在偏颇,有的甚至有很大的偏颇。面向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要成为卓越教师,必须明晰发展内容,夯实基础,优化自己的知能结构。

1.知识结构

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提出教师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如下七个类别:(1)教材内容知识,包括具体的概念、规则、原理及其之间的联系;既包括“是什么”的知识,也包括“为什么是这样”的知识;(2)一般教学法知识,特指不依赖于特定学科内容的课堂管理与组织的一般性原则和策略;(3)课程知识,指对教学媒体与教学计划的熟练掌握;(4)教学法—内容知识,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法的结合,教学领域内的专门知识,也是教师这一职业中特有的知识形式;(5)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包括个体发展与个体差异方面的知识;(6)教育情境的知识,包括小组或班级的活动状况,学区管理与资助情况,社区与地域文化的特点等知识;(7)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和它们的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其中教学法—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也叫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关于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的知识,具体表现为教师知道使用怎样的演示、举例、类比等来呈现学科内容,知道学生的理解难点。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区分教师与学科专家的一种知识体系,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与不可替代性。

参照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结构,根据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成为卓越教师,必须要超越应试教育的局限,加强学科教学知识(PCK)、课程与教学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知识,提高课程的重构和创新能力——课程价值的开拓与导引能力、课程资源的选编与创新能力、教学进程的演绎与生成能力、课程绩效的评价与控制能力,使自己能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把学科知识有效地、创造性地“转化”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恰当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任务艺术地、高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的获得,达到在恰当的时间用最好的方式教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深入促进学生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2.科研能力

中小学教育科研普遍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学、科研“两张皮”,教学研究不能贴近教师和教学内需,一定程度上成为“空中作业”“学术包装”;二是课题研究重开头,轻过程,匆结尾;三是研究层次低,缺乏理性升华和创新。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科研意识、科研精神薄弱,没有掌握系统、有效的科研方法,教育理论水平偏低,概而言之,科研能力较低。

有效的教学不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而应充满探索和激情。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强调做研究型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成为卓越教师,必须要能超越传统的、一般的教学图景,通过教育研究,学习新理论,把握新动向,开发新内容,寻找新方法,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发展新知识,创造新生活;通过教育研究,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达到精湛的研究水平,打造优质教育特色和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

3.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从本质上说,教育教学活动是思想的载体与呈现。一个人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其逻辑起点是其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在内容上具体表现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主体观、教育过程观以及教育质量观。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良好的基本功,更离不开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价值追求和深层理解。有了这种价值追求和理解,教师才可能形成一套个人信念,才能判断在教育领域内什么是好的、正确的和值得做的。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教育思想陈旧,在应试教育尺度下,不少成熟教师虽然工作很有成效,但实施过程中很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比如题海战术、“灌输式”教学;比如忽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生命价值,片面注重知识的应试作用……)。正是如此,教师本人也丧失了应有的激情和发展内驱力。要成为卓越教师,必须全面剖析自己,分析教学实践的行为与效益,追问潜在的教育思想,同时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和教学境界,在“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概括和提炼出自己鲜活的、卓越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雕塑家罗丹说“有风格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同样,有风格的教学才真正能达到审美境界。“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荣誉、真正的桂冠”(法国文学家雨果语)。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长期不断的追求与探索而形成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尺,是教学艺术成熟的表现。成熟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性格习惯,运用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完善自身的教师人格。

4.文化功底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名师的基质有四条:即对职业价值的执著追求是名师成长的原动力;安静与不安分是名师成长的心理特征;文化底蕴与才情是名师成长的能量与优势;敏锐、灵感与独特的见解是名师的思维特质。成熟教师不能局限于自身的学科教学,要跳出学科范围和学术研究,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思考,修炼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

三、找到有效途径

1.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阶段,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学研究要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既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同时又要突破单纯“为教学而研究”的局限,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师生生命意义的挖掘和整合。教学研究的功利性——对教学的矫正和促进,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价值,此外,还要关注教师的自我感悟、自我研究与反思。这既是教师劳动特点决定的,也与教师的成长特点、成长因素有关。教师劳动不同于其他劳动的一个特质,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工具的统一性,即教师本人既是劳动者又是劳动工具,正所谓“言传身教”“以德育德”。当教师把研究的目光不仅投向教学而且反观自身之时,就使得研究不仅具有解决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工具性价值,而且也在探索职业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融合,使研究同时具有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与人生境界的目的性价值,这是一种超越。从事这种教学研究,扎根日常教学活动,既能对教学生活“拨冗”“沉淀”和“冶炼”,提炼职业的生命价值,又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取得教学成果,使自己的教学逐渐趋向、达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不断增进成就感与幸福感。比如,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时,不仅要自觉应用“化学三重表征”等前沿理论,脚踏实地,面向未来,关注学生,注重实效,勤于反思,加强合作,积极争取专家引领,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教学特色、发展内需和生活感受,在研究中切实关注自我,充实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自己,形成风格。

2.多元阅读

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教学的底气是什么?它绝不是自认为胜任教学工作的“匠气”,不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霸气”,更不是“无知者无畏”的“胆气”,而是通过广博的阅读积淀而成的“文化气”。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结构由50%的本体性知识(学科)、30%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职业知识和20%的人文及科学背景知识构成,因此教师的阅读应该体现多元化、专业性、持续性。例如化学教师不仅要读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教学参考书,还要读教育技术、学习科学、科学哲学、教育哲学、人文及科学背景文著等;既要读国内的又要读国外的,不仅要读大师经典,还要读化学名师著作,不仅要读名家专著,还要读名刊名报,不仅要进行知性阅读,还要有咀嚼式阅读,不仅要读书,还要读人……要站在时代前列、名师名人的肩膀,把握时代脉搏,追寻名师成长足迹,分享智慧,启迪思想,追求卓越。

3.学习交流

成熟教师尤其要参加三种形式的学习交流。

第一,名师工作室和有关的教师教育基地。名师工作室和教师教育基地集名师、导师、专家、骨干教师于一体,注重教育研究、实践、培训相结合,活动主题性、针对性、学术性强。

第二,跨学科、跨地域学习交流,“走出去、请进来”。这种学习交流能为成熟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比较、更多的教学典范,有利于克服学术上或学科上的“近亲繁殖”、“近性繁殖”,从而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创新。

第三,学术交流会和高峰论坛会。这类活动能提供理论前沿、教育发展最新动态,能分享到精彩的观点,是思想的盛宴、智慧的殿堂,教师从中可以获得很大的发展张力。

此外,成熟教师还应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参加各类学历进修和教师继续教育。

4.专业写作

不少成熟教师会说、能做但不善写。经常性的专业写作,能够帮助我们及时整理教育生活碎片,梳理思想,提高认识,积淀成果,能够使缄默性个人实践知识显性化,能增强自身教育的感受力、洞察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和表达力……要成为卓越教师,不仅必须要习惯于专业写作,还要能通过专业写作,促进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和成果提炼,提高教育成果的科学性、理论性、学术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不断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进行学术交流,扩大影响,引领自己不断走向卓越。

从成熟教师到卓越教师,不是一个线性的、必然的过程,而是多种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有机融合的结果,例如潜能发现、个性发展、价值自洽、人生机缘、社会环境、个人努力等;教师的成长自觉、不懈努力无疑是一些十分重要的内部因素。▲

[1]刘英琦.做研究型教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2,7-10.

[2]胡谊.专家教师的教学专长的知识观、技能观与成长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6):58-59.

[3]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4):41-44.

[4]相佃国.不断寻找发展的新起点[J].化学教学,2011(10):19-20.

猜你喜欢

卓越名师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职业写作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