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基石学科建设方剂学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加强对策※
2014-02-06龙旭阳程传浩张延武
龙旭阳 程传浩 曹 珊 张延武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方剂学科,郑州 450008)
为了加强中医基石学科建设,我校进行了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大讨论,方剂学科教师进行了多次集体探讨,认识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进行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迫切愿望,并在教学活动中作了探索性的实验。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制约性因素,现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对策,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1 影响方剂学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
1.1 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动机决定了学习的目的和学习行为的持续程度。方剂学的学习和中医学的学习一样,有其内在的动机因素。方剂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大部分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治病救人的专业使命感,即专业责任感;一个是对中医药学理念、方法、内容的推崇,即兴趣动机。由于经历了高考的紧张,部分学生存在进入大学后放松、懈怠的情况,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将中医作为职业尚无充分的考虑和准备;也有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 “学好学坏一个样”、毕业后一样难以找工作的心态,导致学习上的散漫;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思维方式和观念方面的原因,对中医学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学习的动力。
1.2 考核方式的影响 外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完成学业、获得奖学金、顺利毕业等因素。因此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等外在管理约束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在内在动机无法干预的情况下,考风考纪则成为学习效果的最后的保障。如果考风考纪的不够严肃,考核、考试就失去了外在束缚能力,也就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目前我院进行的形成性成绩的考核方式,是对以卷面成绩为标准的有益补充,真正落实相应考核方式,对完善考核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3 大班授课的影响 我院医学类专业多为大班授课,班级人数从70到120人不等,有的班级甚至超过130人。教师教学一学期,大部分同学的名字都叫不出来,表明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人数多,无法具体了解和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学生认真细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有的学生敷衍了事;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有的则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消化。因此,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无法全面了解,不能及时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或者意识到此问题而“众口难调”,无法兼顾所有学生。在分组学习和讨论中,因分组过多,教师无法掌控所有小组,也无法对其进度和方向进行调整。故而PBL教学法在大班的操作有一定的困难,只能在常规授课中穿插部分PBL教学法。在此情况下,以掌握知识点、考点,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
1.4 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充足 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的教学理念转变大讨论座谈会中,部分学生反映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少,大一到大三的课程表往往是满的,周一到周五,甚至周六,全天均有课程,晚上也有选修课(任选课)。若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并撰写报告。若所有课程都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更难有时间和精力完成。同时大学期间,学生的社交活动、集体活动、情感问题均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时间,使得学生课外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少。
1.5 中医基石学科课程建设萎缩 学生往往反映,教科书内容比较直白,浅显易懂,完全可以自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扩展新的知识和理念,加深对方剂的理解,增强分析病情、正确诊断和配伍处方的讲解。学生对此具有强烈的愿望和兴趣,有较强自主学习的动力。但是中医基石类课程的设置却常常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中医基石类课程的萎缩已经引起我校和基础医学院的高度重视。基石类课程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对培养学生的中医理念、中医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中医学教育的灵魂。然而中医基石类课程却面临着课程分化滞后和课时数量减少的问题。与之相反,西医课程不断分化增强,如解剖学分化并开设了 《系统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并要求开设 《局部解剖学》。再以方剂学为例,自民国时期有 《方剂学》课程以来,经过近百年建设仍然只有 《方剂学》一门课程,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无明显的课程分化,仅仅有 “主干”而无 “枝叶”。从2013年 “基础医学院教师名单表”可以看到,目前基础医学院西医教研室和学科已经有12个共82人;中医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不但没有分化,反而萎缩为5个学科56人。西医学科因课时量大而不断要求进人,而中医类学科却因课时不足无法强化基础教育。因此,基石类课程的分化,并将分化后的课程真正作为一门课程建设,是中医基石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对策与实践
2.1 建立学生信息薄 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 建立班级学生信息薄。信息薄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照片、为什么学习中医、学习中的困惑、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等几个方面。信息薄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单独指导。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崔姗姗教授首先在我院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崔姗姗教授被学生亲切地称为 “中基妈妈”。建议将此经验全面推广,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
2.2 利用网络技术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 通过网络,建立交流群、论坛,在课余对教师的授课问题和困惑进行反馈,教师也可以在交流群、论坛上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可具体针对某个学生而进行指导。对学生的登录次数、发言次数、活跃程度制定量化标准,作为形成性成绩考核的依据。
2.3 修订教学大纲 注重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目前的考试主要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作为考核内容,而自主学习和PBL教学法以培养学习思维和方法为主。考试得得高分的学生未必真正能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方式。因此应重新审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理念部分、方法部分、知识点、提高部分等。教材上已经有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学生可以自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讲授方法、训练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和课后复习,掌握相应基本知识点。
2.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早期接触临床,将书本知识、理念、方法运用于临床,方能体会到中医并非玄学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用临床案例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举办方剂方歌比赛,活跃气氛,丰富考核手段,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如结合季节流行病、学生自身疾病、家人疾病,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掌握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辩证施治,并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临床实践。这些都能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2.5 强化教师临床实践 推进中医基石课程的分化 中医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临床实践,讲授基础理论须用丰富的临床案例来诠释。目前中医基石类课程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因无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无法在课堂中生动讲解、充分发挥,学生因教师照本宣科而无学习兴趣。中医基石类课程因脱离临床而无继续分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理论、文献也缺乏深入研究的动力。因此强化教师临床实践、丰富教学素材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中医类基石课程可以分化为基础课和提高课。基础课以基础知识为主,提高课以中医临床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为主。以方剂学为例,基础课程以讲解常用经典方剂为主,学生以理解配伍原理和背诵方歌为主;提高课程,应当包括经典方论学、病案方剂学、治法方剂学、方剂配伍学、中成药学、实验方剂学等课程。其中有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或研究生课程,有些课程应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本科教学中推广使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加强基石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6 制定制度和评价体系 目前我院处于蓬勃发展期,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广大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普通教师要面对撰写论文、论著、科研项目申请、科研实施、结题、报奖,参加培训交流,参加校院的各种会议和讲座,填写各种检查表格,占据教师大量时间精力。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必然要耗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创意、备课、跟踪、反馈、评价、总结。因此启动教学改革,应在凝聚共识的前提下,由学院相关部门 “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