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运用的冷思考
2014-02-06徐国庆
□徐国庆
职业教育总是新概念层出不穷。它不仅自己会创造许多新概念,对其它领域的新概念也是吸纳能力极强,比如慕课、微课等等。 这些概念刚一出现,当其它教育还在认真审视这些概念的实际价值时,职业教育早已毫不犹豫地把它囊括了进来,并迅速地进行了传播和运用。职业教育真是一种创新性极强的教育,这种创新,很大程度上是被信息技术所控制的创新。信息技术本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过度运用信息技术,甚至把整个教育的发展都置于信息技术的控制之中,那么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慕课无论在技术上如何有所改进,本质上它也只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这种手段在大学课程建设中的确有独特优势,比如把国际著名学者的授课放到网络平台中,可以使更多人群能够远距离学习到优质课程。但这种手段可能也就只有在大学课程建设中才具有独特优势:(1)大学课程的许多知识本身就主要是以语言形式传播的,如著作、讲座等。以语言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知识容易在网络中取得相等效果;(2)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比较强,慕课可以大大丰富其自主学习的资源;(3)慕课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而开放性本身就是大学教育要遵循的基本规律。 对职业教育而言,慕课的效果就不会那么好了。 职业教育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其大量教育活动要以实践形式来完成,网络授课是无法代替这种教育活动的。 当然,有些职业学校受办学条件制约,许多实践教学可能无法开展。 然而越是在这种教育情境中, 越需要由教师直接进行授课,而绝不能用网络课程进行代替。 没有扎实的面对面授课为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慕课真有那么神奇,那么岂不是留学教育都要消失了?
微课更是令人费解的一个概念。 好端端一堂课, 为什么非要在中间插入一段所谓的微课才好?这到底是教学改革,是教学方法的进步,还是该做出其它什么评价?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微课的价值。 针对特定内容拍摄一些短小的视频,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微课并非课,只是一种微视频,它只能是对基础教学的补充。 我们绝不能为了微课而微课。 采用微课进行教学也绝不是值得加分的一种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使用,而是在用微课片段代替自己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那么这种教学反而是要减分的。
除此以外,职业教育教学中还有许多过度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在各种稍具规模的教学比赛中,如果没有制作得达到专业水准的课件, 如动画、PPT 等,几乎是不可能获得大奖的。 我们彻彻底底地被信息技术绑架了, 甚至到了动弹不得的地步。教研活动本应是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活动, 现在完完全全成了研究如何制作课件,如何刻意地引入一些新概念的活动。许多看似精彩的教学,教师却连教学目标也撰写不清,甚至基本的教学思路也没有,这样的课怎么能是好的课? 我在美国考察职业教育时,几乎没有看到老师如此大量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他们把信息技术主要用在对学校的管理, 尤其是对学生的管理。比如每个学生入学后就会有一个生涯系统,这个系统会跟随他一生,随着学习的进步,系统信息也在不断更新。这个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不用不断地填表。这种真正应该使用信息技术的地方我们却没有使用,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正在舍本逐末?
这样一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因和外因。
首先是内因。 没有内因,外因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因而关键还是内因。推动这种情况产生的内因,不客气地说,我认为是对教学质量的漠视。 和其它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教师为何会如此热衷于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为何创新意识这么强? 不能不说这里面有漠视教学质量的原因。 当一位教师漠视教学质量时,他是敢于尝试一切新方法的。 教学需要改革,但教学改革必须以对新方法的充分论证、冷静思考为基础,并且只有在经过严格试验取得成功后的教学方法才能全面推广。目前的情况显然完全不是这样。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通过教学方法的新颖而受到关注,全然忽视了对实际教学效果的深入分析。
其次是外因。 这里的外因,应该就是各种名目繁多的教学比赛中的评价导向。信息技术由于容易使人产生一些直观的感觉效果,因而往往是信息技术运用得多的教学在比赛中更占优势。有些教学比赛则直接把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甚至现在还有专门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教学比赛。 在这样一种导向中,如何会不出现以上所描述的信息技术过度运用现象?
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在于合理地设计教学比赛的评价标准,并在教师中倡导务实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