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的重构
2014-02-06曹景川
曹景川,武 旭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新形势下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的重构
曹景川,武 旭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从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内涵与特点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现状,对新形势下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进行了重构,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专业设置按需复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分段复合、教学实践梯次复合的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
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重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体育专业硕士的数量也大幅增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转变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提高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是体育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理念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体育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间的不断渗透、移植,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我国现有的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体育专门人才,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1]。如何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Google等途径检索有关人才培养理念方面的书籍及期刊,进行整理分析与阅读,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调查问卷法 抽取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及西部地区20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导师、体育专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导师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问卷率100%。发放研究生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回收有效问卷率95%。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回收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人才培养理念在高等学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念”是一个外来的哲学概念,柏拉图最早使用这一概念,他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和个别事物之外的实体的“理念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实在的和最真实的世界。基于柏拉图对理念的规定,剥离其唯心主义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这一概念。第一个层面上理念被认为是一种观念,它是一种具体的理想追求、行为准则,如原则、目的、追求等。又是一种抽象内容,如人的意识、价值、观念、理想等;在另外一个层面上,理念被认为是一种反映事物发展本质特征和规律的概念,是个体对事物的系统的理念和清晰的认识。我们认为,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反映了个体对某种特性事物或现象的理想追求、理性认识等。就高等学校而言,“理念”在其人才培养要素中所处的位置大致可如图1所示:
图1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要素示意图
人才培养理念是在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高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具有稳定性、系统性、前瞻性、持续性的理性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指导、制约和规范等作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形成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是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社会特定阶段对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同时受人才培养理念的制约和影响,具有受社会需求、行政教育双重约束及与时俱进等特点。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主观范畴,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相对的阶段性和可调整性,人才培养理念则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直接影响到体育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的人是否能够符合社会需求等诸多重大问题,必须认清社会形势的新发展,依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及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培养理念的迫切要求,及时转变思想,在重新认识人才培养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关系的前提下(图1),本文尝试重构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并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进行优化设计,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使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切实提高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2.2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内涵与特点
2.2.1 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内涵
所谓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是指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根据“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理念[2],按照学科体系设置主辅专业,在体育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体育相关方面或内容的培养,将体育专业硕士培养成以体为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层次体育全能人才。
所谓一专,就是在自己的学科方向上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准,而多能则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等。此外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还应当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单项组织工作的能力。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人才可以是体育和理工复合的体育理工复合型人才,可以是体育与外语复合的体育外语复合型人才,可以是体育和法律复合的体育法律复合型人才,也可以是体育和管理复合的体育管理复合人才等等。当然也可以是多种学科复合,多种能力复合和思维复合的体育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2.2 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特点
一是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扎实。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是在体育学基础之上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复合。体育学科基础是关键,必须有扎实过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才能为其它学科的复合和融会贯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
二是与体育相关学科或非体育专业交融性强。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所具备的多学科知识之间必须是互相联系、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并能适应当前体育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不仅掌握这些专业知识,而且能熟练将它们进行整合与交融并以此来促进体育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是在传统体育人才培养领域基础上的创新和进步。
三是多种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体育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
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修养,阅读与表达交际能力,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能力。同时,体育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服务奥运战略、服务群众体育、提升大众健康水平等是体育人的使命所然、职责所在。因此,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除了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应具备完善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应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2.3我国体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理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人才培养理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的导向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而形成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3],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
2.3.1 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及社会需求目标两方面,我们从导师、学生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体育专业硕士导师、学生对个人发展目标的评价(%)
在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个人发展目标方面,导师与学生的期望有共同之处但也一定差距,他们都认可硕士阶段学习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导师认为应注重对体育专业硕士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体育专业硕士更加注重实际的效果,两者的差距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念造成的(见表2)。
表2 体育专业硕士导师、学生对社会需求目标的评价(%)
受本科阶段教学思想的影响,体育专业硕士仍未将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学习区分开,将教学能力放在首位,不注重创新与科研能力的发展。
2.3.2 培养方式
表3 当前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培养方式的基本情况一览
当前,我国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已形成了政府培养、自费培养为主,联合培养和委托培养为辅的人才培养方式(见表3)。
压疮(pressure ulcer)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不良,持续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局部软组织发生溃烂,甚至坏死。压疮常易发生在一些骨质突出的部位。有研究指出,受神经支配的皮肤在69.75 mmHg压力下,持续受压2 h以上就能产生不可逆损害[1]。手术中难免压疮的发生率在3%~5%;71%的压疮发生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2-3]。压疮一旦发生,不但给
2.3.3 培养年限
表4 当前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年限的期望情况一览(%)
当前,国外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年限多为1-2年,而我国绝大多数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规定的学习年限为3年,只有少数培养单位的学习年限具有可调整性,如上海体育学院规定体育专业硕士的学习年限在2-3年。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年限,接近三分之一的体育专业硕士希望能够适当缩短学习的时间。当前,在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3年时间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用于撰写论文,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见表4)。
2.3.4 专业结构
表5 当前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专业结构情况一览
当前,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只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与社会指导四个专业,并且大多数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并不都涵盖上述四个专业,缺少专业的现象在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中非常普遍,说明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优化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大部分高校都不具备完善的综合能力,学科资源的配置情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见表5)。
2.3.5 课程结构
根据我国《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要求,我国体育专业硕士的课程结构整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课程设置普遍采用学分制,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所修的总学分不低于36分。从对部分体育专业硕士单位课程设置情况的比较看,当前大部分培养单位的必修课都包括了计算机、英语及政治等应用型课程,基本上能够满足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体育专业硕士应具备的德育和相应学习能力的要求。从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等模块的课程设置看,大部分培养单位都高度重视体育理论内容的教学,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且比较丰富,但内容深度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并且课程设置中对学生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手段、方法也普遍缺乏,更多的是对学术性硕士培养模式的一种移植。甚至在部分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开办的体育教学专业中,对体育教学这样最基本的课程内容也没有设置,显然这与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虽然大部分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都提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现实中实践课仍以理论学习为主,部分单位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仍旧保留了运动技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无法体现体育专业硕士教育阶段的特点。
2.4我国体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理念的特点
一是体育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仍有较大差距,主干专业所培养的体育硕士专项运动技能虽有提出,教学能力也较强,但创新与科研能力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
二是随着社会对体育专业硕士需求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体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专业要求也应当进行相应调整,但我国体育专业硕士专业设置较为局限,不能体现新形势下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宽口径”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还没有体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三是从课程比例看,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比较强,特别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上并没有固定的比例,大多数培养单位都是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确定培养方面并开设课程,导致不同高校培养的体育专业硕士知识结构差距较大,甚至存在知识的片面性问题。
2.5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的构建
当前,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结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找到一条适合国内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改革和发展的道路,无疑将对未来体育事业的变革产生重要的影响。
2.5.1 革新培养目标,丰富生源层次
应根据体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从德、智、体等方面细化体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以体现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高层次性、复合型、专业性强等特点,要注意所培养的体育专业硕士的社会适应性及对国家体育视野发展的较大适应性。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体育专业硕士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向全面化、复合型的方向发展。
各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应当以“职业导向的专业性”为目标,依据师资及教学条件、办学特色及发展定位等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和制度,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对象今后的职业导向专业性的要求,从生源上确保其培养质量。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在体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经验,在规范招生程序及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运动经历与职业背景进行考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注重考生在学士学位教育中已储备的知识与研究生教育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衔接,以体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职业发展”的特性。要实施政策倾斜和引导,采取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运动员等优秀体育工作者报考。
2.5.2 调整专业设置,健全学科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体育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举措就是优化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以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按需复合,健全学科体系[4]。
一是指从专业设置的构架上按需复合。培养单位应当根据社会对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准确把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性,在现有体育专业硕士培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拓展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领域,合理定位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指不同专业在复合时应有不同的含量。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要坚持起点要高、方向要新的原则,在不同专业复合时应有不同的含量,以培养“高层次”和“应用型”规格的人才为目标。以社会体育指导方向的体育专业硕士为例,为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应在课程设置上实现社会体育及管理、健身理论与运动处方、体育指导职业实践等核心课程与体育设施设备标准、运动伤病防治、大众体育管理等选修课程,以及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人体解剖学及人体生理学等辅修课程的复合。
2.5.3 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
应以职业发展为取向、以体育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应用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现代化、实用化、综合化、多元化[5]。
可采取模块化设计的思路,将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为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职业发展)三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增设国际性课程、职业发展性课程及跨学科课程等进行联合教学,使人才培养既能凸显专业领域的特色和社会需求的现状,又能够有效化解因学科间壁垒造成的专业知识零碎的弊端,强调体育学科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联系与融合,将体育专业硕士教育的中心由体育学科的学习提升至综合性知识的学习[6]。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应以解决体育实践现实问题所需的理论、方法为主,通过系统化、连续性的学习,帮助体育专业硕士建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平台;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增设与体育学科紧密相关的最新动态、交叉学科等;在专业实践模块中,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化特征为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形式提升职业素养与技能。
2.5.4 以实践为导向,推动教学实践梯次复合
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体育专门人才,应注重在实践中复合。根据理论教学的轨迹,循序渐进,梯次“复合”。以体育教育方向为例,要引导学生从日常课堂教学中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理论、课堂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入手,掌握体育学科课堂教学的相关技能;再到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授掌握教育心理学、学校体育项目运动技术、课堂教学技术等专门技术,初步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进而通过鼓励学生到俱乐部或中小学实习、代课等形式,掌握相关的教学操作技能;最后进行毕业课题设计时,敢于把科研课题中的部分或大部分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体育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术,相对独立地完成某项科研任务。这个“复合”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即完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到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从而引起质的飞跃,使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3 结论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发展了根本性变化,使得传统的“专才”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要求,只有“通科实用型”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才是真正顺应未来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和目标。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理念,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理念,需要我们对整个传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行由上至下,由内而外的调整和变革,最终目的是以学科为基础、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为准绳,构建一种“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体育专业硕士从单一型到应用型、复合型转变。
[1]李国栋.关于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1):103-105.
[2]谢宇文.社会体育指导方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走向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李杰凯等.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重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1-5.
[4]李鸿江等.中、美、日、英、俄、德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体制与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3 (5):69-72.
[5]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37-38.
[6]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2-48.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Concep t of Com pound and H igh-Level Sports Master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AO Jing-Chuan,WU Xu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041004)
The paper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training situation of China's sports masters,the purpose ofwhich is to reconstruct the training conceptof compound and high-levelsportsmasters.The corresponding new concept is thereby generated which includes the aspects of the solid foundation and wide caliber,the recombination ofmajor setup according to demand,the segregated re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echeloned recombin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compound and high-level;sportsmasters;trainingmodel;structure
G807.4
:A
:1001-9154(2014)05-0085-05
G807.4
:A
:1001-9154(2014)05-0085-05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20132034)
曹景川(1978-),男,山西稷山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体育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