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
2014-02-05张茜
张茜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探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
张茜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自出版以来就成为读者竞相评论的名作。对于小说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不同的读者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而对于其人生悲歌的成因,历来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即针对王琦瑶的悲剧命运展开进一步分析。王琦瑶不切实际的虚荣心与其悲剧结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上世纪四十年代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洪流对于其生命的悲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上海这座城市根深蒂固的城市文化——市民气,也对其一生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上海女性 市民气 小人物
《长恨歌》描写了王琦瑶一生中的感情纠葛,她穷其一生追寻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最终却以悲剧收场。王琦瑶被命运左右着,一生坎坎坷坷地度过,最后落得一个死于非命的下场。在命运面前,王琦瑶显得渺小而苍白,一切似乎都不遂她愿,她所梦想和追求的,在带给她短暂的快乐后,往往也使她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是,王琦瑶的悲剧不能完全归咎于命运的不公。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个人来讲,对于自己人生的规划,出现了接二连三的错误,这些错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
而王琦瑶之所以走上人生的岔路,是与她个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从她的少女时代开始,到晚年生命的终结,她总是在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如繁华浮夸的物质享受和遥不可及的感情生活。对于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继续,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然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日益形成如此虚荣的性格和心理?她的人生悲歌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所处城市的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冲撞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上海的弄堂、留言、闺阁、鸽子等意象,看似多余,却深深地蕴含了作者本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独到见解。这些琐碎的生活材料,恰如其分的体现出作者对上海底蕴的感悟和对生活材料的大量积累,同时也点明了王琦瑶的出身。她来自于上海的弄堂,出身于小市民家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孩子。对于王琦瑶的日常生活,作者也通过一段细节描写作出了相应的点缀:“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留声机哼唱《四季歌》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每间偏厢房或者亭子间里,几乎都坐着一个王琦瑶。”可见,王琦瑶的日常生活是非常大众化的。
平凡的出身造就了王琦瑶摆脱清贫的决心,但她的人生选择同时也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有关。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在经历了战争的巨大影响后,生活状况与社会形态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穷人依旧清苦,而富人则更加奢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达官贵人包养交际花已成一种趋势,而自恃小有资本的女孩子们也都跃跃欲试。如果单就这一方面来讲,王琦瑶无疑是幸运且聪明的。命运为王琦瑶带来了一次次的机遇,而王琦瑶也适时地抓住了这些机遇。因此,她凭借自己的美丽和聪慧顺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再宏大的历史也终将会成为过去,强悍的历史人物和惊人的历史事件总会被新生事物所取代。历史不断地发展演变,辉煌的地位和显赫的身份都必然会经受历史的冲刷,清洗过后依旧屹立不倒的,才是真正值得人尊重的。
四十年的繁华沧桑,四十年的光影流年,四十年的罗曼蒂克,四十年的如锦如绣,四十年的潮起潮落。从少女时代出阁开始,王琦瑶四十年的人生悲歌跨越了二十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洪流,期间上海经历了战乱,经历了文革,又经历了改革开放。而在作者的笔下,王安忆将这四十年的风雨流变细化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生活形式本身的演变将作者的历史观沉浸于主人公的命运沉浮中,使人物身上的历史烙印更加明显。将王琦瑶人生的命运放到历史时代的背景中,她的人物形象更为结实和丰满,就像我们不仅看到一朵花的盛开和枯萎,更看到了培育花的土壤,甚至土壤中水分与养料的变化和流失。
二、小人物大作用
小说中一连串的小人物的出现,也为王琦瑶人生悲歌的谱写增添了不少曲目。《长恨歌》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贯穿始终的即是王琦瑶坎坷的一生,看似在为王琦瑶一个人立传,但是细读下来便会发现,《长恨歌》同时也是一部小人物的传记。整部小说中刻画了诸多小人物,着墨不多却个性鲜明。这些小人物出现于王琦瑶生命中的不同阶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在每个不同的时代影响着主人公人生的发展。
首先,第一个对王琦瑶产生影响的是程先生。程先生是典型的痴情型男性形象,小说中描写程先生的爱含蓄温柔而又无怨无悔。四十年代的他独具慧眼的发现了王琦瑶的美,从此开始了其贯穿一生的爱恋。对王琦瑶,程先生可谓一往情深、执着追求,为了心中的情结他终生未娶。当他最终明白王琦瑶对他并非真爱时,他的心也随之死了,他用一辈子去等待王琦瑶的真爱,最终却等来了一场空。这样看来,程先生的死,似乎也变得合情合理。因为,当一个人穷其一生的梦想最终化为烟云时,生活也随即失去了价值。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如果没有程先生当初的一组照片,王琦瑶可能根本无法为人们所熟知,更加无法走出生活已久的弄堂。程先生的发掘,让王琦瑶顿时有了飞黄腾达的机遇,而程先生一生的爱恋,也给予了王琦瑶接下来的生活无限的帮助。
其次,胆小懦弱的男性小人物,这类形象以康明逊和萨沙为代表。康明逊是一个散发着浓重酸腐气息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家庭是他的经济来源,这也决定了他的软弱胆小、不能独立自主。在爱情上他同样是一副窝囊相,迫于家庭压力,他根本承担不起这份爱的责任。当得知王琦瑶怀孕时,康明逊逃了,他心中的恐惧变得更加强大。他无法与家庭对抗,更加无法勇敢地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而萨沙同样是胆小懦弱的,并且,萨沙的胆小似乎更加异于常人,他惧怕真正的男人的世界。他虽然有着国际共产主义后代的招牌,却没有共产主义者的勇气和刚毅,他还是惧怕男人的世界,对男人有着不可克服的紧张。重返上海后的王琦瑶愿意倾其所有寻找真正的爱情,但是命运的捉弄却让她遇见两个现实生活中的懦夫。
再次,怀旧型男性小人物——老克腊。进入八十年代,王琦瑶结识了怀旧型新人老克腊,他对旧上海的憧憬近乎疯狂,尽管这种憧憬非常盲目。然而这种怀旧情结遇上了王琦瑶,却找到了难得的知音。老克腊对于旧上海生活的痴迷,无疑给王琦瑶打了一针兴奋剂,让其原本已如死灰的精神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这两个人物,一个是回忆,一个是憧憬,对于彼此的精神世界都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这段跨越三十年的忘年之恋终于有了其存在的合适理由。王琦瑶身上的旧上海风情和魅力正是怀旧已经着了魔的老克腊一直要寻找的,他们都在寻找,起点不同的两段追寻轨迹最终相合在了一起。
纵观这众多的小人物,作者绝非着笔赘述,而是通过这些小人物来烘托王琦瑶的精神风貌,进而反映出上海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精神世界。在作者眼中,王琦瑶只是一种象征,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象征。她代表着上海曾经的繁华,现在的奢靡,以及在繁华和虚无背后的黑暗角落。上海以它色彩斑斓,应接不暇的物质诱惑人,并且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任何身处其中的人都被无可奈何地卷入其中,而王琦瑶的人生悲剧正是这繁华都市埋下的最初根源。王琦瑶是被上海这座城市造就出来的,她独一无二。而这些男性小人物们在作者的笔下不过都是王琦瑶的陪衬,他们都为王琦瑶的美艳所倾倒,有了他们,王琦瑶的美才显得更加“令人目眩”。
三、根深蒂固的城市文化——市民气
王琦瑶虽然竭尽全力使自己栖身上流社会,但却永远摆脱不了平凡的出身——上海弄堂。弄堂是上海普通民众的生活区,这里平庸简陋甚至低俗。但是拥挤的弄堂中却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根深蒂固的文化——市民气。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也是每一个从弄堂中走出的上海人甩不掉的生活习气。王琦瑶也不例外,她一心想走出弄堂,但进入上层社会的她,性格中的市民气却始终无法摆脱。尤其是重回上海后,自力更生的王琦瑶更加表现出生活中的精打细算,市民气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由于出身上海的弄堂,王琦瑶身上带有上海人固有的市民气。从主人公的生活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存在于其性格中的这一特质。这种市民气是长期以来文化的积淀,存在于每一个上海市民的心中。王安忆在一次访谈中也曾提到关于市民气的描写 “我觉得上海最主要的居民就是小市民,上海是非常市民气的。”虽然王安忆对这种市民气并没有持批判的态度,但就是这样一种市民气,反衬出主人公出身的平凡。出身于上海的弄堂是再市民不过的了,上海人的市民气也点点滴滴地存在于王琦瑶的心中。在同一篇访谈中,作者还提到“市民气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爱好,对日常生活的爱好,对非常细微的日常生活的爱好。真正的上海市民对到酒吧里坐坐能有多大兴趣。”在作者看来,王琦瑶是非常美的,而这种美只有通过生活形式本身才能表现出来。王琦瑶身上也有这种市民气,它体现在王琦瑶日常生活中的精打细算,以及在一些生活细节中所体现出的情调。在平安里弄的护士生活中,她总是算计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握着生活中的诸多细节。
作者塑造王琦瑶这一形象的目的不单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要通过她来影射出上海的一部分女性,甚至是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王琦瑶并不是个别现象,她代表了一个群体。作者并非单纯的为了创造而创造,而是为了突出上海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特质。尤其是那些出身平凡的女性,王琦瑶早已成为了她们的代表,平凡的出身,清贫的家境,让她们每个人都在心中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梦想。从王琦瑶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对浮华世界的专注,对奢华生活的向往,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批上海女性的人生价值观。整部小说中,那些带着名贵珠宝穿着光鲜的交际花们不断地刺激着王琦瑶的大脑,想必这也是存在于一部分上海女性心中的桎梏。
王琦瑶的悲剧不仅由于其自身对于浮华的盲目追求,也源于其生存环境对其思想的巨大影响。毕竟,人人都有一颗追求梦想的心,尤其是出身平凡的王琦瑶,弄堂的现状更加坚定了其栖身上流社会的决心。而身处历史迅速演变的上世纪,梦想的实现对于王琦瑶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接二连三的社会变迁,接踵而至的社会风潮,以及在她生命中起到不同作用的男性小人物们,最终导致了王琦瑶生命悲歌的形成。
王琦瑶坎坷的一生,是天意弄人的悲惨,也是人生选择的恶果。小说的结尾,王琦瑶像四十年前在片场见到的那个女演员般孤独地死去,她经历的一次次感情生活,也都随即烟消云散。纵观王琦瑶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是她自己选择的道路与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共同影响所造成的,不能说单纯的某个因素。事物发展过程存在着偶然性和必然性,在王琦瑶的生命中有大量的偶然性因素存在,然而,她一生渴望而始终得不到的爱情,互相揣度有心思的友情,毫无温情甚至冷漠的亲情,以及处于一个流光溢彩、光怪陆离的以男权为中心的大都市里,当一切繁华落尽,王琦瑶也始终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1]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夏辰.“讲坛上的作家”系列访谈之一——王安忆说[N].南方周末,2001-7-12(18).
[3]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4]王安忆.漂泊的语言·王安忆自选集(散文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5]程光炜.王安忆与文学史[J].当代作家评论,2007(3).
[6]王羽.生命的体验与沉思[D].长春:吉林大学,2006.
[7]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J].文学评论,2007(4).
[9]魏丽梅.论王安忆都市小说[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10]高英.精神世界的营造与迷失[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1]王永岭.穿越虚无的孤独之旅[D].南昌:南昌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