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关于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价值思考
2014-02-05金春平
三章:关于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价值思考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以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素养并不局限于水平的高低或优劣,而是指在文学领域的创作、鉴赏、评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文学素养还包括通过文学阅读,增加对世界、社会、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面,构建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并融入到自身的行为方式当中,形成良好的言语举止习惯。当大多数院校将大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由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跳出,又陷入专业技能的考证竞赛或考研考公大军的角逐当中,由此导致的是,很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和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虽能胜任本职专业工作,但却在人际交往、价值坚守、道德操守等综合素质方面明显欠缺。作为人文素养当中最重要的文学素养环节,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关涉到的不仅是知识面的丰富和拓展,还涉及到了审美情操、道德情操、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素质领域的完善。
文学素养与审美情操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后现代文化思潮已经侵袭中国思想界,后现代理念颠覆传统和解构主流的同时,带来了对个人性和个体性的极力张扬,在全民臣服和浸淫于价值多元的喧嚣当中之时,价值理念和审美标准的解构也带来了另一个极端,即美学标准的混乱无序,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的传播运营之下,“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任何存在都成为常态。当代大学生身处这样的一个多元无序的美学语境当中,原来非常清晰的美学标准不复存在,颠覆的同时,也带来了无主时代的乱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当下却非常难以界定和评判,每个人都可以是评价者,甚至是创造者。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标准特别是审美标准成熟定型的最后阶段,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对大学生在审美标准方面以引导,而且大学生也在迷茫中需要对“美”与“丑”进行清晰的辨知。
文学不是万能的真理掌握者,但 “经典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经过历代读者的检验和时代的沉潜而被赋予的最高评价。在大众文艺盛行的当下,当影视剧当中将暴力、血腥、性爱作为噱头而广泛传播的同时,当诸多影视明星和网络红人依靠出卖隐私和恶意炒作而赚得眼球的同时,当大众文学不断在“后宫”和“狼群”题材当中渲染“厚黑哲学”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的同时,经典文学和优秀作品就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它们呈现的不是人性的阴暗和冷漠,而是对人性的全方位透视,他们呈现的不是社会的黑暗与逼仄,而是对社会复杂的立体化认知,他们呈现的不是对生活的绝望与游戏,而是人类生活的丰富和严肃,等等。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是为了丰富他们的人文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领略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优秀作家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美学观,让他们懂得如何欣赏、如何品鉴、如何思考,在美丑无序的年代,构建自己的美学标准,获得对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清晰认知,发现美、发扬美、创造美。因而,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并非仅仅是教育领域的责任和精神领域的必需,而是会最终体现在大学生言谈举止、事物判断、社会认知等许多领域。
文学素养与道德情操
如果全社会将成功的标准理解为财富积累,如果全民将财富仅仅理解为物质充裕,那道德问题就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生存、竞争、晋升、博弈、金钱、权力、享乐等等,就侵袭了传统道德体系。这种风气,已经渐渐侵入大学校园,某些大学由于缺乏人文氛围的营造,缺乏正确道德观的引导,让一些“90后”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道德风貌,无论是“马加爵事件”还是“药家鑫事件”等等,都让全社会对大学生这样一个曾经引以为荣的“天之骄子”群体,受到了不少负面的批评和评价。而提升文学素养的主旨,不仅在于人文知识的丰富,人文视野的开阔,还在于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当代大学生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伟大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无论是物质的诱惑,人生的困境、精神的迷茫、生活的艰辛,历代作家都在文学作品当中给予了独特的观照和注解,并演绎出诸多拯救之径。大学生通过文学阅读虽然不会直接获得道德的教诲,但却可以获得诸多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无论是励志、坚守还是拒绝,无论是对真善美的呼唤,还是对假丑恶的鞭挞,无论是对儒家文化伦理当中正面价值的发扬光大,还是对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欲望主义的遏制,无论是对人性温情的展示,还是对人性阴暗的揭露,大学生都可以通过文学的直观性阅读,获得独特的观照,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在追逐名利的当下社会,关爱之心已经丧失,仁慈之心已经消失,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始终将道德价值体系当中的正面力量作为文学演绎的主题,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在直接和间接当中,自然会将以“人”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进行传播和渗透,从而引导他们在喧嚣纷扰的道德迷失中,确立自身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伦理。
文学素养与写作能力
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信息时代家庭工作的任务是编制电脑程序、写作、远距离监测生产过程,写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为紧缺的能力。文学素养的提升,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小到写一份公文,大至写学术论文,小到竞选演讲,大到学术比赛,无论是写作还是口头表达,都需要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写作能力。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文学素养,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只有深厚广博的积淀,才能在素材积累、词汇积累、章法积累等方面游刃有余,也只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在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脱颖而出。而且,良好的文学素养,以及较高的写作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后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和智力保障,无论是各类就业考试竞争、科研项目申请,还是口头即兴演讲、管理方案制定,都需要良好的写作基础。此时的写作能力,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其中深隐着逻辑能力、情感呈现、现实观照等诸多人文素养。由于写作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它更多的依靠校园学习的语文训练和文学教育,写作能力应建立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之上,写作能力应以实践化和常态化的方式,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当中,而非“逢写犯难”。当然,从大学的课程设置来说,应该在重视专业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大文学教育和写作训练类的课程比例,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在进行文学鉴赏引导的同时,让学生适时的动手动笔去实践,并给予及时和适当的方法指导,让大学生真正从文学阅读当中,激发写作冲动,在写作快感当中,获得审美愉悦,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网络平台的搭建,为“人人都是作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人人都是作家的同时,也不乏诸多粗鄙化写作方式,甚至在许多作家笔下,汉字的美感和文学的魅力已经退化为口水写作,此时,暴露出的是这类作家文学素养的储备不足,对文学真正的美学属性的淡漠,文字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表达工具,这样的写作,不仅不会有任何的美感可言,甚至是对文字的亵渎。唯有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才会让写作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才会让写作成为一件充满美感和愉悦的事,也才会让写作成为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
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
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能力的构建。大学阶段正处于思维能力和价值体系的成熟期和转型期,这个时候的莘莘学子,往往会标榜个性,凸显自我,并以此为荣。但追求个性和标榜的同时,也会出现诸多“极端化”的个性言行与思想。文学素养的提升,就包含着希冀通过文学阅读、文学熏陶,传达给大学生在个性化的背后,警惕丧失正确的思维方式。
首先,文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的情感思维发展。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确立,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已经成为当下思想领域的主体,但理性在去除封建蒙蔽的同时,却也遏制了人的情感思维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当中,不乏缺失爱心、孝心、敬心的现象,对于“90后”一代,传统的人伦关系渐趋淡漠,以自我和个体为中心成为他们中某些人的思维范式,物质享受主义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评判标准。而在情感思维的培育方面,文学具有着先天的诸多优势,文学所展示的情的世界、情的温暖、情的感受,能够让日益冷漠的世俗之心受到触动和激发,能够让被物质化所侵袭的人伦重新焕发光彩,也能够让早已泯灭的人性本真展示出难能可贵的情感光芒。而通过文学阅读和文学积累,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本质,感受到世界的本相,感受到人性的丰富,感受到人的情感的可贵,才能真正发挥文学素养提升对情感思维发展的作用。
其次,通过文学积累和文学阅读的引导,在文学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能让大学生获得形象思维的发展。文学不同于影视等视觉艺术的重要属性在于,它是通过汉字为中介来搭载信息的传达,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形象思维,才能获得审美的感知,才能品悟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义。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读图成为时代的主导,当大家越来越习惯接受画面冲击的同时,形象思维能力也在图像时代的冲击下渐渐退化,无论是初高中还是大学,学生似乎更乐意接受图像信息,更习惯直接的具象的信息接受方式。通过文学素养的提升,能够让沉寂已久的形象思维活跃起来,让被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湮灭的形象重新展示出美感的魅力,特别是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长期以来的专业思维训练,让很多人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形象性的想象力,对于文学和语言的内蕴和美感,早已渐趋麻木,而文学素养的提升,则有利于人的全面和综合的平衡发展。
再次,文学素养的提升,还有利于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俗话说,“文无定法”,“诗无达诂”,“一万个人一万个哈姆雷特”,文学素养的提升,不是要求所有人对文学的感受趋于一致,而是趋于多元化,在多元化的审美感知当中,感受到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与文学作品内蕴的深刻关联,这种多元的感知方式,需要的就是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只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较深厚的文学积累,才能从多角度对某部文学作品做出品鉴和解读,在多元化的解读中,丰富自己原有的文学素养体系,进而才能使发散性思维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积淀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恰是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思维方式,无论是知识创新、理念创新,都是当代大学生能够引领时代浪潮和社会发展前沿的重要资本,而文学素养的提升包含着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发展的文化基因。
(本章执笔者:金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