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4-02-05于洗河杨保华
于洗河,李 娟,杨保华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简称MPH)专业学位教育2002开始在我国实施,是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新型学位类型[1]。培养方式为在职非全日制学习,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进校不离岗”,是一种非学历教育。我校作为首批试点院校之一,通过十余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深刻体会到,MPH教育能否满足于社会需求并且被社会所认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社会需求是发展的源动力。2010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MPH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转型时期对在职的非全日制MPH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1.明确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在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时突出三个原则:坚持与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原则;坚持学用一致原则;坚持与社会对人才要求相适应的原则。
2.突出模块教学。现代公共卫生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2]。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着重考虑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在形式上将MPH课程设置划分成四个教学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教学模块、专业必修教学模块、专业限选教学模块和专业任选教学模块。将每个教学模块规定应修学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模块教学,毕业学分验收时以教学模块为单位进行考核。特别是在专业限选教学模块和专业任选教学模块中,突出专业方向的特点,使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既相对完整又相对灵活。
3.加强实践环节。MPH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实践环节是关键。十一年招收的860名学生专业背景显示: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只占20%,而各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占50%以上,这不仅在学位课教学上提高教学难度,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也提高了难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将实践环节以学分的形式列入其中,名称定为“社会实践”,设定为5学分,并进行程序化的考核,采用单项淘汰法,只要社会实践不合格就不能参加论文答辩申请。
4.实施教学计划。(1)教学模式。MPH学位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对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和培养过程中,采取以公共卫生实践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增加案例教学,在实例教学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理论学习采取双休日集中授课的方式和定期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方法上则采取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以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管理。在校园网公共卫生主页上开设了MPH教学和管理专栏,学校有关MPH培养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均可在网上查到和下载,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
5.质量控制。(1)建立“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①成立MPH教学督导组,实行教学督导制,督导组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和老教授组成,负责MPH理论教学环节的督教、督学和督管,与任课教师各抓共管。②管理人员跟踪抓,每堂课管理人员都亲临课堂。③建立MPH学生信息员系统,实行教师—学生双向课堂教学反馈。④发挥院学位分委会(学科)的作用,实行MPH培养重大决策由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的规定。(2)严把论文质量关。对专题研究论文的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采用集中开题和集中答辩的形式控制选题质量和标准。在正式答辩前,进行论文盲审,学校盲审率和学院盲审率三年内达到50%以上。对2002-2009年入学人数和毕业人数统计显示,总体学位获得率为96%。(3)规范管理体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MPH管理,具体负责招生宣传、考生面试、理论课教学、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论文答辩、档案建设等。制定系列管理细则,比如为了保证学习质量,要求学生出勤达不到所选课程的三分之二学时,应与下一年级一起从修该门课程,从而确保了MPH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灵活的办学模式
社会需求是MPH人才培养的一个直接动力,也是一个基本原则。随着MPH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招生的生源由开始的自由申报逐渐向自由申报与行业联合培养相结合方向发展。十一年生源情况分析显示,18%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监督、检验部门,10.7%来源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55.5%来源于医院,9.6%来源于高校,6.2%来源于其他相关部门。
1.为医院培养管理型医护人才。长春是吉林省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三甲”以上医院近10家,由于全日制硕士招生学科和专业限制,护理队伍和管理人员深造机会相对缺乏,因此,我们把护士长的培养作为切入点,十年中录取的860名MPH学生中,有55.5%来自各级医院,这些医护人员中有80%为护士长。统计资料显示,长春市各级医院中,有硕士学位的护士长90%为我院培养的公共卫生专业硕士。
2.为行业部门培养人才。学院关注行业部门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先后与行业、系统、国企和院校进行联合人才培养。2004年以来,先后与大庆医院集团、中国残联进行联合、沈阳医学院以及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联合人才培养,共培养200余名高级卫生管理人才。
3.为地方政府培养公共卫生人才。通过校地共建,使我院成为吉林省高级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的基地,先后为省市培养了公共卫生硕士200余名。在人才培养计划落实过程中,结合省内区域卫生规划,每年都有侧重点,比如,2013年重点为四平地区培养高级公共卫生人才。
三、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标准是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评价。在对我院530名MPH毕业生和在读的MPH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达到84%,由于获得硕士学位而符合尽职晋级的比例占毕业生的21%,其中有5.5%已走上处级以上领导岗位,有2%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1.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专家听课评价和学生打分评价的方式来实现,每门课都将从教与学两个角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打分和教学督导组听课反馈,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近五年MPH授课效果评价数据显示,教师评分在80分以上的占95%。
2.学生的社会评价。(1)重视培养质量。实行严格的学分制度和毕业论文盲审。近八年来,每次毕业生论文答辩后,学院都要组织专家进行优秀论文的评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有些学生在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系列论文。有些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已被行业、部门的采纳。(2)扩大社会影响。十年来,先后在省内外建立6个MPH培养基地,并按照校外指导教师选聘办法,在实践培养基地选聘了42名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人员作为现场指导教师。这些导师参与和见证了MPH的培养过程,了解了MPH学生的培养质量,从客观上对该学位进行了正面的宣传,从而也扩大了影响。每年毕业论文答辩时,学院将卫生行政官员和部分生源单位领导请来作为答辩专家,让其见证MPH的培养质量,并通过他们进行口碑相传,这也是多年来生源稳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报名与录取比例为3.55∶1。(3)取得社会认同。由于强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MPH学生毕业后很快得到了单位及行业部门的认可和重视。特别在职务晋升和干部聘任上凸显了该学位的优势。有的学员获得MPH学位后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四、结 语
在教学过程中实际能力培养是一个关键点,如何弥合理论与实践的裂痕是MPH教育中应该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传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平台是“医学”,习惯将诸多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简单化为一般医学问题,不善于从大的社会系统或全球视角思考已经高度社会化了的重大公共卫生新议题[3],因此,要想完全突破传统,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人才培养,就要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大卫生”理念,就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全面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
非全日制MPH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十二年,尽管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取得了一些成果,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但该学位教育还处于试办阶段,国家也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评估。因此,完善评价体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建立和健全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课题论文进行评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专业学位的发展和提高[5]。特别在全日制MPH学历教育刚刚起步阶段,非全日制MPH的人才培养经验将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1]吴启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1-4.
[2]陈 华,李跃平,刘玉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87.
[3]毛宗福,毕勇毅,陈 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542-544.
[4]刘艳青,沈洪兵,周建伟,等.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产学研结合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0(3):211-213.
[5]连玉龙,郑玉建,冀晓丽,等.我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体系现状及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8):90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