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

2014-02-05陆国民王玉欣

职教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职校课程体系中职

□陆国民 王玉欣

一、背景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任务。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中高职协调发展提上重要日程。中高职衔接问题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在职业教育中备受关注。该问题的本质既不是如何推进局部办学实体之间的衔接,也不仅仅是如何使高职教育体现出相对于中职教育的高等性,而是如何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一重要战略目标。

二、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认知学习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学习呈等级性或累积性规律,即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或技能是学习高级知识和技能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必需的学习准备,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发展和提升。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的形成要符合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从基本技能到高级技能的转变,它受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其形成需要有一个长期学习实践的过程。在职教领域,衡量学生学业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是其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水平。这种技能和能力的获得,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提高与发展过程,必须经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才能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水平。较高的职业能力必须建立在低层次的职业能力基础之上。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经过较深的理论学习和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满足。因此,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学习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1]。

(二)教育学基础:螺旋形课程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就是要形成一种模式体系,这种模式体系在认知上、动机上、态度上和技能上是相互关联、逐步递进和复杂抽象的,即“再现表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再现表象”呈现出一种不同阶段的、从动作式到图像式,再到符号式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的再现模式都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再现模式。因此,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教育对象当时的认知阶段,使课程的基本结构适合人的阶段性成长规律,并注意知识的“阶梯性”,适应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再由学生的自觉思维消化,最终被其所接受。这就是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论思想。根据这种思想,在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时,要明确两个阶段的知识要求和技能水平,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停滞不前,使两个阶段形成前后连贯,不断递进的发展关系[2]。

此外,不同层级职业岗位具有不同的能力要求也是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基础和依据。尽管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但它们都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类型。不同层级职业岗位具有不同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从水平上说有高有低,从范畴而言有宽有窄。为此,可以以中高职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目标及实现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为依据,选择中高职业教育教学内容。

三、课程开发思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

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最为重要的目的,应当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在传统的中职教育或高职教育中均无法实现。中职教育由于受到教育层次与教育年限的限制,无法承担这类人才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尽管在教育层次上已属高等教育,但学生缺少基础技能训练,从零起点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因而高职教育也难以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中高职衔接对课程体系从中职到高职进行一贯制设计,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3]。

(二)遵循三大原则

1.培养职业能力的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力本位”,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的传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4]。

2.整体设计的原则。确立整体设计的原则,打破中职、高职两张皮的局面,按照长学制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和师资等进行一体化的设计。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学生年龄跨度大,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到职业基本知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实现课程递进衔接,技能要求逐步提高[5]。

3.终身教育的原则。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三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中的课程实践

(一)3+2五年一贯制衔接

2010年上海市医药学校与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质量控制)率先开展合作。本文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为例,对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

1.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首要条件。通过市场调查,收集有关人才需求信息和材料,最终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即面向食品药品行业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扎实的食品药品检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思维活跃、应用能力较强,在食品药品行业领域能胜任质量检验、质量控制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构建“岗位导向,双证融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对食品药品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类,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将该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新的教学计划打破了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自成系统的计划而按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但分段实施。按照职业岗位的对人才需求,课程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与本专业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写作运算知识、计算机知识;二是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又以化学、医药、食品为基础,以食品药品相应的法规知识为准绳,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三是与本专业的相关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职业拓展的的选修课程。中职3年重点在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教育,高职2年重点在就业岗位群职业综合能力教育。

新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结合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中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分别在学习的第三年和第五年拿到药物检验工及食品检验工三级和四级职业资格证书。

在整个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采取“学校教学—企业实习—学校教学—企业实习”的设计,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升。学生在1~5学期完成食品药品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对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白“做什么”,“怎么做”,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对行业的需求、企业的规范、岗位的职责有初步的了解。7~9学期完成食品药品检验的管理和分析仪器的维修保养、食品药品的全检以及对应理论知识的学习,第10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对行业的需求、企业的规范、岗位的职责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践内容与岗位要求相接轨,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课程体系的特点。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整体融合;第二,实现单一技能训练向职业技能综合训练、专业基本技能向岗位综合能力、中级工知识技能向高级工知识技能的分层递进;第三,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采取“学校教学—企业实习—学校教学—企业实习”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3+2以学分绩点为纽带的中高职衔接

2012年上海市医药学校与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药学类专业开展合作。实施“学制衔接、课程融通、学分认定、专业开放”为特色的药学类专业学分制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药学类专业为例,对以认定课程为载体,以学分制的学分绩点制为纽带的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1.中高职衔接总体设计思路。中职和高职学校分别按照药剂及相关专业和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前3年以中职课程为主,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和医药类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自主辅修高职基础课程,其学分绩点计入进入高职入学成绩的依据,不作为中专层次的要求。以中职课程学分绩点、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按比例合成学分绩点作为升入高职的依据。

2.课程通融的方式。在药学类专业中,两校的课程内容上存在重复的现象,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对课程内容深入剖析,使得在药学类专业中高职清楚地知道中职教育教育的课程内容,中职清楚地知道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将大部分相同内容下移到中职教育中,高职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认定,并将此类课程成绩转换成学分绩点,计入学生竞选高职的考核成绩。

为帮助中职学生顺利进入相当于高职二年级的学习阶段,在中职校药剂及相关类专业学习的同时,由高职校课程深入中职校,开设部分高职基础课程为辅修课程,累积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在中职校中排定固定时间段由高职校开设辅修课,并不打乱和改变中职校原有的课程安排和课程结构,不影响中职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只是对自愿报名的学生开设部分高职辅修课,从而形成中职课程(中职校)→高职基础辅修课程(中职校)→高职专业课程(高职校)的课程融通。

3.学分认定。由高职校分析中职校药剂及相关类专业课程结构,对中职课程制订学分绩点转化表,将参加中高衔接项目的学生课程成绩,即中职阶段认定课程的成绩,转化为对应的学分绩点。由高职校在中职校协助下,对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开设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辅修课,累计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两者按各自一定比例形成学分绩点总分排序,作为录取面试依据。经面试后,高职校由高到低择优录取。

4.课程体系的特点。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开放性,使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不仅局限于某个专业,而是扩展到某个专业群,扩大学生受益面。第二,具有独立性,保持不同办学层次的两个办学实体人才培养方案的独立性,为中职校学生升学和就业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第三,通过学分绩点,保证了中职和高职对双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认可,确保了中职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能够达到相当于高职两年级学生的教学起点。

(三)国际水平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

本文中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以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为基础。2012年6月教育部组织了上海市和天津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了职业教育50个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我校承担了5个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本文以药物质量检验专业为例,对国际水平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中的课题体系进行分析。

1.国际水平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理念。课程是联系职业能力标准与学校教学实践的纽带,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核心。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依据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课程理念,建立与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相一致,在结构与内容方面均很好地体现了国际水平的职业能力标准,能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

2.国际水平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按照“确定生涯路径—分析国内岗位职业能力—对接国外职业能力标准—确定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并描述核心课程—确定专业设置条件”的路径,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规划。

确定生涯路径。对国际化医药企业调研,了解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和发展状况,药品检验岗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确定学生的生涯路径,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分析国内岗位职业能力。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来自国际化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专家,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确定了工作领域、模块和职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标准第一稿。

对接国外职业能力标准。在遴选澳大利亚TAFE职业能力标准(制药技术及实验室检验操作培训包)相关能力模块的基础上,将其职业能力点与国内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中职业能力点一一对标,对其进行修改和优化,形成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第二稿。

确定职业能力标准。以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为主对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第二稿进行充分讨论、修改和论证,形成最终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其职业能力范围包括借鉴发达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的职业能力,发达国家与我国职业能力标准所共同表达的职业能力和体现我国行业特点的独有的职业能力。

设计并描述核心课程。依据职业能力标准,制定了专业核心课程。

确定专业设置条件。专业设置条件是指设置师资是对师资、实训场地、设备仪器的最低要求。专业设置条件的主要依据是核心课程,为其实施进行服务。

3.“核心课程+学校课程”的课程体系。国际水平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严格按照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课程体系主要由核心课程与学校课程组成。

核心课程:指为了培养学生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所设置的课程,它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课程设置最为基本的要求。核心课程可依据任务的活动水平或重要性程度进行设置,也可依据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进行设置。它们是学生进入专业所面向的基本岗位前必须学习的课程。

学校课程:指学校为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核心课程基础上自行开发的,反映行业企业发展最新变化,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学校课程也是培养完整的职业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课程,由学校自行开发,但可为其它职业学校仿效或移植。

根据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并结合工作领域的基本职业能力,药物质量检验专业设定了19门核心课程;为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反映行业发展变化,设定了10门学校课程。

4.课程特点。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国际性。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内容不仅局限于国内的职业能力标准,也扩展到国外职业能力点。第二,具有中国特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是基于国内医药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等基础上开发出来,因此无论在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结构,都基于国内医药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第三,具有创新性。打破原有的课程内容和体系,按照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逐层推进的路线,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重新确定课程内容,制定以工作知识为核心,以理论知识为依托,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围绕工作任务组织知识,打破以知识为边界的传统学科课程结构模式。

总之,中高职衔接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大力支持,实施层面上关键在于课程设置。中高职衔接的不同模式,也具有不同的课程优化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各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1]叶绪江.对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02(3):58-59.

[2]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18-20.

[3]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5-6.

[4]逯铮.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诉求及国际借鉴[J].职教通讯,2013(7):43-47.

[5]江才妹.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贯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39-141.

猜你喜欢

职校课程体系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