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研究
2014-02-05孙立新罗彤彤
□孙立新 罗彤彤
一、“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内涵界定
社会是人的集合,任何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同样的,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人如何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其中就涉及到“社会化”这一有着特殊内涵的社会学术语。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并且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1]。早期的社会化研究源于儿童、青少年,又止于儿童、青少年的,即人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人到中年就意味着社会化过程的终结。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马塞尔·莱斯纳第一个提出了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持续个体终身的过程”,自此,“继续社会化”概念诞生了。高志敏认为,继续社会化是指“以个体成年期社会角色的变化为中心,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原有的初级社会化水平基础上来继续发展成人的社会性,传授、更新、充实和提高成人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之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并创造社会生活,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延伸和发展”[2]。
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是成人继续社会化的最后阶段,美国著名的一生社会化理论倡导者哈维格斯特将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概括为“适应退休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减少;与年龄相近的老年人建立愉快而亲密的关系;接受新生事物,改变陈旧观念;缩短代际之间的差距;承受丧偶事实并适应丧偶后的生活;学会科学、合理、健康地安排休闲时间;建立新的生活规律,养成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生活习惯;继续适当履行作为公民的社会职责与义务”[2]。笔者认为,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是指老年人要随着社会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不断地学习新的社会规范,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承担新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过程。
二、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基本现状
我国早在1999年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7.17%,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超过3000万;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9500万[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惊讶。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和不断加深的社会老龄化程度一方面显示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生命质量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向我们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老龄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全国第十五次老龄工作会议也指出,要统筹安排“十二五”时期老龄工作的基本任务,为实现老龄事业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对老年人自身来说,老年期的不断延长也向他们提出了继续社会化的任务,老年人只有与社会保持积极的联系,才能够充分享受晚年。继续社会化对老年人走好人生最后的历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老年人继续社会化进程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适应能力下降
传统社会中,老年人靠经验求生存,长期以来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就足够他们应付老年期有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老年人原有的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身体和精神上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身体健康程度的下降,视力、听力和其他感官功能的下降,运动和反应能力的削弱,记忆力的衰退,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接受新信息意识的减弱等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老年人适应社会变迁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进一步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角色转变困难
社会角色的转变是个体进入老年期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老年人在离退休之后,至少面临两大社会角色的转变:由劳动生产者角色转变为消费供养者角色;由家庭的主体角色转变为从属角色。许多老年人对此未能表现出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往往会出现寂寞、空虚、孤独甚至绝望的心理。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退休老人表示在健康、心境、家庭权力、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自我感受要比退休前显得糟糕,其中感觉心境比以前差的占21.27%,家庭权力较以前小的占10.59%,人际交往较以前少的占23.63%,社会地位较以前低的占25.54%[5]。老年人若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消极情绪,很容易走向封闭,甚至逃避社会。
(三)社会交往途径窄化
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人只有在与他人或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进而完成社会化。老年群体同样需要社会交往。但现实情况却是,老年人退休后,工作期间所结交的朋友大多不再来往,原有的人际关系难以巩固,再加上受到老年人自身身体和精神衰老等内在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许多老年人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力不从心。社会交往的机会和范围的逐渐窄化使老年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严重的甚至会形成心理疾病,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四)代际冲突凸显
所谓 “代际关系”,是指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两代,分别指老年人与年轻人。现代社会中,由于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认识、情感、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代际关系处理不好已然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上下两代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疏远,有些家庭中甚至一度出现家庭关系紧张的现象。事实上,一个良好的社会结构、融洽的社会氛围需要长者与年轻人共同构建。老年人自有老年人的优势,年轻人也有他们的长处,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关系,实现代际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五)死亡恐惧加深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老,免疫力迅速下降。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面对不易治愈的疾病、配偶或亲友的去世时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人类对待疾病和死亡有着本能的焦虑和恐惧,尤其对老人来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他们害怕死亡,害怕伴随死亡而来的痛苦以及因为死亡而失去在世时所拥有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消极的生死观不仅不会对老年人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加重病情、加速死亡的到来。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科学地看待疾病与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过程。
三、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困境分析
社会化是指一般性的非正式的教育过程,而制度化了的教育则是特殊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实现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对于社会交际圈已经明显缩小的老年人来说,如果仍然只是寄希望于参与零星的社会活动来推进继续社会化进程,几乎是很难实现的,只有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老年教育活动,才有可能科学地保障继续社会化的水平和质量,从而适应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老年教育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成立,自此,全国各地的老年教育机构纷纷建立。老年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在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老年教育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和接受教育是年轻人的事,老年人退休后就应该在家享清福,下下棋、聊聊天、逗逗鸟,享受天伦之乐,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权益被社会所忽视。许多老年人自身也会因为思想意识落后、身心条件衰退等原因,认为自己不需要继续学习或无法继续学习。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桎梏了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了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进程。形成这种落后观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老年人一直以来的弱势形象导致了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错误认识:老年人在家待着就是本分,学习的机会应该让位于年轻人,年老体衰的老年人是没有能力继续学习的。其次,人们对老年教育的片面认识,许多人将老年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老年娱乐休闲活动,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也只是多了一个学习太极拳、唱歌、跳舞的机会而已,老年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老年教育机构覆盖率低
老年教育机构是老年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正规的老年教育机构因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教育规章成为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理想场所。目前我国主要的老年教育机构包括各地市举办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和社区学院开设的老年活动中心,其中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是最为普遍的老年教育机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获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有49289所,在校人数近587万。但是,面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供不应求”的问题仍然存在。据调查,2011年我国能够有机会参加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老年人仅占全体老年人的 2.76%[4],“僧多粥少”、“一位难求”、“贵族学校”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老年教育内容贫乏
老年人是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每个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和学习需求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国老年教育内容应该具有开放性特点,能够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老年教育内容以保健娱乐为主,包括健身操、太极拳、唱歌、跳舞、绘画等,课程种类单一,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适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退休准备教育、死亡教育等课程却很少涉及。这种过度倾向于休闲娱乐性质的教育内容不仅脱离老年人实际生活需要,无法解决老年人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且容易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老年教育就是老年文体活动”的错误认识。
(四)老年教育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一般分三类,第一类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第二类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第三类则是综合型教学方法。在我国,老年教育主要是通过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形式开展的,这类教育机构的教学方法以第二类为主,强调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重视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的是系统知识的传授。虽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有利于学校对老年学员学业成绩的统一管理和有效评估,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忽视了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老年人由于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家庭因素,学习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老年人无法保证按时上课,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只会限制他们的学习机会。此外,老年人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自主意识强、主动性强等特点也决定了纯粹的“知识传递”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讨论式”、“开放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可能更适合老年人。
四、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策略研究
(一)树立终身教育思想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首次对终身教育进行了确认。自此,终身教育思想传遍了整个世界,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我国早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就提出“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贯穿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全程,每一个个体在生命的各个年龄阶段都能够接受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对于处于人生“终端”的老年人来说,接受老年教育不仅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适应社会变迁,参与社会发展,实现继续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老年教育必须确立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地位,帮助老年人重塑学习的信心,破除传统的、陈旧的“一次终结”教育观,树立“持续一生”的终身教育观。
(二)创办多元化的老年教育形式
借鉴众发达国家老年教育的办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在创办老年教育形式上都体现出开放、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学校式的老年教育,也有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区老年学校;既有老年人自发组织的老年教育,也有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老年教育服务等等。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教育要实现更大范围的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就必须重视教育形式的开拓和创新,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在老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老年教育: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老年教育模式。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纵横交错的学校教育网络是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优势。老年学校通过将分散的老年人聚集到学校里,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而且为他们营造了新的集体空间。在新集体中,老年人能够愉悦身心,安享晚年。
——家庭老年教育:这是一种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的教育形式,老年人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学习来实现继续社会化。现代家庭教育具有双向传递的功能,老年人能对家庭成员进行教育,家庭成员也能对老年人进行教育,老年人在教育和被教育中感受到的是双向传递的收获。
——社区老年教育:老年人与其他群体相比,在社区中生活和活动的时间最长,因此,老年人在社区中接受老年教育的可行性很大。老年人接受社区老年教育越多,对社区的归属感也就越强。相较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老年教育不仅弥补了许多老年人没机会接受教育的遗憾,而且促进了社区范围内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社区老年教育从社区出发,立足社区,最终服务于社区。
总之,为扩大老年人接受教育的途径和机会,老年教育要做的就是与社会大教育接轨,努力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领域多形式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拓宽“发展性”的老年教育内容
美国成人教育家霍华德·麦克拉斯基将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即应付需求、表达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和超越需求。霍华德认为不同的老年人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他将满足老年人基本的读写能力和表达意愿的需求作为较低层次的生存需求,而将服务他人、发挥政治智慧和担当社会重任的需求作为较高层次的发展需求[5]。显然,我国老年教育在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方面要取得良性发展,就必须在满足老年人低层次的生存需求的同时,满足老年人较高层次的发展需求。针对目前我国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现状和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笔者认为拓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势在必行的。
——退休准备教育:为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提供“退休准备教育”能够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对之后的退休生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老年人职业培训和创业教育:传统社会中老年人一直都被划为 “消费人口”,而非 “生产人口”,这让退休的老年人很难适应这种角色转换,对社会来说,也浪费了大量的可用劳动力,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仍然能够胜任一些工作。所以为老年人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是必须的,通过再次参加生产劳动,老年人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死亡教育:老年期是人一生的终端,面对死亡,许多老年人或焦虑或恐惧,“死亡教育”可以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总之,为促进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老年教育内容应该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充分体现时代性和有效性。
(四)创新“综合型”的老年教育方法
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老年人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和学习内容的不固定使得他们的学习过程带有显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面对日益加深的社会老龄化程度,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任重而道远。老年教育必须突破单一的教育方法,在充分吸取和利用各种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创新“综合型”的老年教育方法。
——课堂教学:这是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主要的教学方式,时间、地点都比较固定,上课也有计划性,教师通过与老年人面对面地交流来系统地传授知识。但是,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部分老年人可能由于交通、时间等原因,无法参与到学习中来。
——电视广播教学:目前,电视广播已经深入到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愿意通过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来接受老年教育。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健康之路》等栏目自开播以来就一直颇受老年人的欢迎,这类教学手段没有地点限制,老年人在家就可以学习。
——网络教育: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了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数量,其中就包括许多老年人。老年人通过网络接受教育,既能弥补面授在时间和地点上的缺陷,又能弥补电视广播在教学互动性上的遗憾,已然成为未来老年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总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和实现多种老年教育方法的最佳结合,扬长避短,为有效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开辟新的途径。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3.
[2]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30,340-342.
[3]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5):29-36.
[4]邬沧萍,杜鹏.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510.
[5]董之鹰.老年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