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博对新闻信息源的冲击及对策
——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2014-02-05王春明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郭美美信息源公众

王春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0044)

浅析微博对新闻信息源的冲击及对策
——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王春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0044)

微博利用其信息传播的优势成为公众和其他媒体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对传统新闻信息源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同时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流程。但由于缺乏监管机制,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微博随意发布和接收信息,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郭美美事件”就是通过微博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炒作的典型案例,一个普通用户的微博虚假认证便引发了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信息源和其面临的冲击应引起重视。如何应对微博等新媒体给新闻信息源带来的冲击,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微博;郭美美事件;新闻信息源;冲击

新媒体的发展被视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众多新媒介技术平台中,微博的用户量和社会影响力尤为突出。微博不仅成为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平台,还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报道素材,对传统的新闻信息源产生了冲击,并且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流程。微博等新媒体接收信息的海量性、开放性;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双向性;传播方式的虚拟性等优势为其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由于其进入门槛低,缺乏监管机制的致命缺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任意发布消息,海量信息在这个虚拟的“公共领域”里博弈,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无可否认微博在社会监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成为别有用心的人进行炒作的“帮凶”。“郭美美事件”就是虚假信息在微博上的传播所掀起的全民狂欢的“闹剧”,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媒体、记者和身为微博用户的我们在面临海量的信息时应该如何选择,各方要怎样应对微博等新媒体对新闻信息源的冲击,才能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降低其给新闻和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郭美美的微博成名之路和媒体、网民的狂欢

1.郭美美微博炒作一夜成名引发红十字会信任危机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一位名为“郭美美baby”的用户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博主郭美美通过微博发布了大量的生活照,炫耀各种跑车、名牌皮包、手表、首饰等,还有在别墅开派对的奢靡生活。在炫富的表象下,公众更关注的是她的微博身份认证——中国红十字会(下面简称“红会”)商业总经理,这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女生就当上了知名慈善机构的总经理,她的名品和跑车是怎么获得的?其财产来源是否和红会有关?大众捐给红会的财物是否真正用在了扶贫帮困的刀刃上?网友立即展开了“人肉搜索”,各种与郭美美及红会的相关信息迅速在网络传播开来,媒体也对事件作了大量报道。

外界一直对红会善款运作存在质疑,“郭美美事件”爆发之后犹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红会的信任危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虽然红会负责人公开表示没有“红十字商会”这个机构,也未设有“商业总经理”的职位,但是面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夹击,红会的澄清显得苍白无力,公众的质疑声甚嚣尘上。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自“郭美美事件”发生后,2011年7月全国收到的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环比下降50%,慈善组织6到8月的捐赠额降幅则达到86.6%,红会接收的捐赠也有所减少。红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表示:2011年个人的捐款相对往年来说非常少,捐款减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郭美美事件”的影响。[1]红会事后为挽救形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进行了系统内的反腐和改革工作,但是公众对于这些行为并不买账,一些网民还在网络上宣称郭美美是微博“反腐女侠”。

2.网民和媒体对郭美美微博的高度关注为其拓宽了“草根明星”之路

郭美美利用红会炒作一夜成名后,她的微博粉丝数量激增,她发布的每一条微博动向都会引来大量网民和媒体的围观。例如:与“中红博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翁涛的骂战、卷入“海天盛筵”淫乱派对口水之争、与前男友分手在微博上互骂、豪赌欠巨资,以及频繁炫富、开网店、拍MV、筹拍自传电影和她背后的“干爹”等一系列炒作都成为了公众的谈资。网民中有为她点赞的,也有对她进行批评的,她的“人气”伴随着争议声越来越高。

通过微博炒作,郭美美俨然将自己打造成为公众人物,风头甚至还盖过了某些明星。郭美美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从微博走出来的“草根明星”,媒体的报道、公众的热议更是其走红的推手,为她拓宽了“明星”之路。

3.媒体从追踪报道到主动策划新闻的转变

媒体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的方式既简便又节约成本,还能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眼球,获取利益,所以媒体对于郭美美这类微博红人的炒作喜闻乐见,他们时刻关注着微博动向,每一条微博都可能为新闻报道提供素材。

2014年4月8日,澳门某网站发布了一条“郭美美在澳门赌博欠债2.6亿元”的消息,这条新闻一经发布便炸开了锅,被各大媒体、网站争相转载,同时,郭美美也发布微博附和称自己“输大了”。可是没过多久,该网站删除了郭欠债的消息,并称其找到了新“靠山”,替她还清了近半数欠款,使她暂时得以脱身。巨额赌债风波还未平息,新“靠山”又引发公众的揣测,“郭美美事件”好似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视剧。

2014年7月9日,北京警方打掉一个在世界杯期间组织赌球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8名,郭美美系参赌人员之一。在看守所里她坦白豪赌欠巨资的消息不过是她和某网站负责人自编自导的一条虚假新闻,她从中收取利益,而网站也借她的名气增加点击率。对于郭美美之前的炒作,媒体只是充当看客,转载报道有关郭的消息,而这次不良媒体却亲自策划、导演了豪赌欠巨资的假新闻。

4、郭美美涉赌被捕,炒作真相浮出水面

2014年8月3日,官方通讯社发布长文,对郭美美进行了彻底的起底,郭美美的真面目浮出水面,一场长达4年的炒作闹剧终于落下帷幕。郭美美不仅涉赌,还打着商演的幌子从事卖淫活动,原来世人眼中的“白富美”不过是借助微博营造出的假象。郭美美说当时将微博认证更改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只是图一时之快,为了炒作成名,她还雇用了网络推手“立二拆四”(真实姓名杨秀宇)为其炮制了炫富、发布蹩脚的英文等引发话题、制造舆论,吸引公众的眼球。

虽然事件已真相大白,但社会对于红会的质疑声却未曾减退,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个年仅20多岁、学历不高、贪慕虚荣的女生在微博上发布一条虚假信息,犹如“蝴蝶效应”一般扇动了一下翅膀便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仅凭微博上一个假的身份认证就撼动了中国最大的公益组织之一的“中国红十字会”的地位,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二、微博给新闻信息源造成的冲击

1.微博信息源缺乏公信力

一条完整的新闻,信息源是源头,也是明确的新闻报道的基石。信息源有两种基本类型:物和人的。物的信息源指文件、网络数据资料、档案、记录等;人的信息源包括报道线索的提供者、当事人、目击者、某些相关的发言人等。这些信息源有一部分在报道中并不出现,但出现在报道中的信息则成为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担当起新闻叙事功能、话题功能,并且受到新闻特性的约束。

新闻报道都应注明实名信息源,例如:“据新华社报道”、“据某某人介绍”等等,实名信息源一般在指出姓名或名称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他相关附加信息,以保证信息源身份或名称的确定性或唯一性,从而确保该新闻信息源的可靠性。而微博用户大多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传播的信息缺乏公信力,模糊的信息源就会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2.微博冲击新闻信息源所引发的问题

2009年9月,新浪网推出了新浪微博,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发布图片、140字以内的文字信息、声音和视频等,并实现即时分享。新浪微博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热烈追捧,微博具有信息海量性、开放性;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双向性;传播方式的虚拟性等新媒体的优势,并且进入门槛较低使其吸引大量用户注册,微博的信息发布者就是这些微博注册用户。只要拥有符合条件的电子设备,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媒体,自由地接收和发布信息。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移动电子设备使用的普及,用户通过微博可以掌握世界各个角落的实时动向,每个人接收和发布的信息是以前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并且获取信息的成本非常低廉,因此微博成为媒体和公众获取信息源的重要平台。

“与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个体性、社会性、虚拟性、自主性、参与性。”[2]由于这些特性,网民可以任意在虚拟世界中表达社情民意。虽然微博发挥了一定的社会监督作用,对我国近几年的反腐工程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由于微博用户发布的信息缺乏相关审核和把关机制,给虚假消息的滋生、传播提供了土壤,个别别有用心的人趁机进行炒作,郭美美就是微博孕育出来的一朵最具代表性的“花朵”。近年来通过微博走红的“草根明星”不在少数,利用微博散布虚假消息,制造假新闻的现象也屡屡发生。微博正在冲击媒体和公众获取信息源的方式,改变传统新闻生产的流程,同时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公信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3.微博冲击信息源,改变新闻生产流程

微博已成为媒体、记者捕捉新闻消息的重要平台,只要登陆微博追踪热点人物实时动向,便能获取大量的新闻素材。一些微博爆料人和“大V”(注:大V,又称大V、大V,指的是身份获认证的微博意见,他们的数量较多,在微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主要包括一些学者、名人、明星等公众人物和微博活跃用户)等虚拟世界的意见领袖成为媒体和记者狂热追逐的目标,我们现在常见媒体报道以“某某微博爆料”或“某某微博发布”的方式注明新闻信息源。媒体和记者通过微博可轻易捕捉消息,获悉实时动向并即时转载、发布信息,新闻报道也舍弃了传统的采写编流程,节约了新闻生产的时间,降低了成本。但是简化的新闻生产流程缺少了把关过程,使虚假信息的传播有机可乘。

“郭美美事件”就是借助虚假信息源的传播上演的一场闹剧,主角郭美美利用微博大肆发布虚假消息,在网络推手的炒作、媒体的狂热追逐和网民的大量围观下迅速蹿红,事件的各个参与者都从中获取了利益,但是,这些私利给社会带来了无法补救的消极影响,一时间“炫富”、“认干爹”等行为引发热议,甚至还获得一些网民的追捧,歪曲了社会价值观,当然事件最大的受害者还属“中国红十字会”,事件使中国慈善机构的信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三、信息源受到冲击给新闻造成的影响

1.新闻生产流程的简化使新闻时效性增加,客观与真实性减弱

传统的新闻生产是一个较为繁琐却不失严谨的过程,记者通过个人观察、阅读文献、与他人交流和采访对象中获取信息,再从现场采访、考证的过程中收集资料,才能写出客观、完整的新闻稿,还需交予编辑审核,电视新闻和广播新闻也需要层层把关后才能通过媒介进行传播。虽然新闻生产流程相对繁琐,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较差,但是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得以保障。

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各个媒体都想尽办法吸引受众眼球,只有收视率才能保证电视台的经济利益;只有发行量才是报刊社的经济命根;只有点击率才是网站价值的集中体现。为了争抢受众,第一时间吸引他们的关注,媒体和记者早已不满足于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他们只需刷新微博就能获取海量的实时信息,组织一下新闻基本要素,即“5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就可以编写出一条新闻。这种简化的新闻生产流程虽然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争取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缺乏把关、审查的环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给虚假信息的传播制造了条件,媒体为此会承担更大的风险。

2.微博的字数限制导致信息源的不完整,新闻报道缺乏实质内容

每条微博有明确的字数限制,有限的140个字符会阻碍信息发布者清晰、完整地陈述事件或表达自己的意愿,记者从有限的文字中获取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亦或是断章取义的,信息源的不完备会导致报道中新闻要素的缺失,这样的报道缺乏客观性和公信力。为了制造话题、吸引眼球,越来越多的“标题党”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利用各种颇具话题性和创意的标题引起大家的关注。在看似劲爆的新闻标题粉饰下,却缺乏实质的内容,标题和报道往往没有什么关联或联系不大,这样的报道没有任何新闻价值。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加快了新闻更替周期,这类仅靠标题吸引眼球,缺乏实质内容、没有新闻价值的报道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被公众遗忘。

3.模糊的信息源滋生了大量的虚假新闻,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信息源是新闻的根源,一条新闻要真实、可信,第一步就是要保证源头的客观与真实。而微博是一个公共平台,人人都可以注册账号在微博上发布信息,且虚拟世界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督、审查机制,使得微博信息源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微博用户大多是以“个体”或者是意见相同或相近的“群体”形式存在,他们发布的信息只能代表个人或某一小撮人的意见,关注度很高的微博爆料人和“大V”等意见领袖也不例外,他们发布消息可信度也有待考证。尤其是近年来“大V”散布虚假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发布虚假消息制造舆论,会给社会造成更恶劣的负面影响。

模糊的信息源是虚假新闻成长的“种子”,而微博这一公共平台则为其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使大量的虚假新闻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滋生。郭美美利用微博炒作成名之路将新媒体的弊端放大,其背后的网络推手“立二拆四”(真实姓名杨秀宇)正是利用了网络世界缺乏监管、审核的漏洞,抓住网民的心理策划炒作了包括“裸模干露露”、炫富女杨紫璐、“和尚后海船震门”等引起公众热议的事件。

拙劣的炒作和虚假新闻的传播激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媒体不加考证的大量转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民通过微博发泄情绪,一时间仇富、损和尚、骂“干爹”的浪潮此起彼伏,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动荡。今年8月,“立二拆四”因多次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和发布虚假信息服务,从网络炒作中盈利,涉案金额高达53万元,被公诉机关以涉嫌非法经营罪起诉。对“立二拆四”的审判显示出政府打击网络谣言、整治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维护网络秩序的决心,但是新媒体监管难、把关能力弱等问题若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未来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或是更多的“立二拆四”出现。

四、应对策略

1.记者应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面对新媒体对新闻信息源的冲击和新闻报道时效的提升,传统媒体和记者的压力不言而喻。一些记者为了能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吸引受众,在盲目收集信息的同时,容易忽视自己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过于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话题性,目光短浅、狭隘,把从微博和网络中获取的不确定信息不经过考证便发布、转载,甚至刻意制造虚假新闻,过度追求“眼球经济”会引致新闻报道失实甚至引发谣言误导公众。

麦克卢汉曾经预言过“地球村”,网络的快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庄,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因此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会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身处如此复杂的环境中,记者更应该坚持职业道德,恪守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努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不盲目拼抢时效,不传播没有明确信息源的新闻。应对微博等新媒体的冲击,记者可以从新闻的深度着手,挖掘事件背后更深刻的意义。

2.媒体应扮演好“把关人”角色,主流媒体更应强调自身的专业精神

由于微博等新媒体进入门槛低、信息安全性较差、缺乏审核机制等缺陷,使得许多虚假信息在虚拟世界肆意传播。面对海量、繁杂的信息,媒体应肩负起“把关人”的重任,严格筛选信息,从传播源头上过滤那些来历不明的信息。

2011年12月16日,一条名为“北京公园老和尚大玩船震门”的视频在网上曝光,视频中一名疑似和尚的男人与两女子在后海船上互相搀扶、嬉笑的情景被偷拍,视频最后还用字幕注明“该和尚是五台山一个寺院的和尚,知情人透露他经常带女子到船上来玩。”视频没有标明拍摄者和来源,但是清晰的图像和声音,加上字幕的补充说明使得该视频看似“证据确凿”,许多网民不假思索便将矛头对准了“和尚”这一群体,对和尚进行言语侮辱和批判,并对视频主角展开“人肉搜索”。事后证实,该男子并非和尚,而是一名光头画家,这名画家由于患有糖尿病且长期作画缺乏肢体运动,腿部血液循环不好,发病时腿部会非常疼痛,需要在他人搀扶下行走。遭遇偷拍时正值他的发病期,两位女性友人恰巧搀扶着他行走的画面却成为了轰动一时的“僧人船震门”事件。在对网络推手“立二折四”的审讯中他承认自己策划炒作了“僧人船震门”事件,事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媒体的大量报道给三位当事人的名誉和生活带来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也抹黑了“和尚”这一群体。

炒作视频能在网上随意发布、广泛传播并被其他媒体大量报道暴露出微博等新媒体监管机制的缺失和其他媒体“把关人”意识的不足。媒体在面对网络海量的信息源时应严格把关,尤其是步入了自媒体高速发展时期,普通大众运用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可随时随地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或非规范性信息,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布信息,每一个信息传播者都可以看做一个媒体,这样一来信息源则更加繁杂,很多虚假信息都充斥其中且极具话题性和诱惑力。如果媒体不提高警觉、严格把关的话,很容易就沦为谣言传播的帮凶。有的信息一时间难以分辨真假,若经证实为虚假信息,媒体应立即将其撤除,并向公众说明情况,将可能造成的影响减至最低。

面对新媒体信息源的冲击和引诱,主流媒体更应该坚守“把关人”岗位,强调自身专业精神,保障新闻的客观、真实,为其他媒体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转载其他媒体的消息时,应严格审核并在报道中明确地注明信息源,尽可能的为公众报道客观事实。引用不同类型的资料时应区别对待,引用文字资料必须清楚注明信息来源,若要引用他人的亲身采访资料或拍摄的影像资料时应严格把关,转引对事件的客观陈述部分,慎用资料中他人的主观信息。

3.公众不要轻信流言,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应区别对待

微博在“郭美美事件”中显现出强大的影响力,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传者向受者单向性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双向甚至是反向传播。微博成为公众获悉新鲜事的重要渠道,并凭借公众力量为社会媒体设置议题,制造舆论。

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传统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积极引导舆论。这种官方且带有明显引导意图的报道会让公众认为媒体在“打官腔”,因此产生抵触心理,对传播效果起到反作用。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自由开阔的平台,自由选择使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不用再被主流媒体的舆论左右,因此,公众更倾向于从微博或其他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强化他们的原有态度,更容易接受新媒体传播的消息,哪怕是未经证实的信息,别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新媒体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来制造、散布虚假信息。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公众应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有选择地接收信息,不要盲目轻信网络、微博上发布的未经证实的消息,掉进谣言制造者的陷阱,成为谣言传播的中介。公众应做到不轻信流言,不传播谣言,尽可能地选择传统、主流媒体发布的真实、可靠的信息。

4.推进网络监管的法制化进程已刻不容缓

虚假信息得以肆无忌惮地传播很大的原因在于虚拟世界监管的漏洞和相关法律的缺失,推进网络监管的法制化进程是打击虚假信息传播的必要条件。这次司法部门对网络推手“立二拆四”的起诉表明了惩治散播谣言者的决心。只有加大惩罚力度,加快相关法律的完善才能防止第二个、第三个或是更多“立二拆四”的出现。同时,网络应组建监管部门,微博等新媒体用户注册应实行严格的实名认证,使每个网民在虚拟世界发表言论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凡查证有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就可根据网络认证信息对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法制的完善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对网络世界的监管更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在不侵犯网民隐私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公民言论自由和社会法律规范能和谐并行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快速发展为公众和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源提供了一个开放、便捷的新渠道,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微博随意发布、接收信息,海量的信息对传统新闻信息源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简化了新闻生产流程,节省了传统新闻生产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虽然提高了报道的时效,但是也不能忽略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虚假信息在微博上的传播造就了郭美美等微博红人,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许多危机。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新闻信息源所面临的强大冲击:首先新闻从业者应从自身出发,加强职业修养;其次媒体要肩负起“把关人”的责任,对一些不明信息源的新闻说“不”,尤其是主流媒体更应强调自身的专业精神,营造良好的新闻传播氛围;再次公众应加强自身辨析新闻的能力,不轻信流言,不传播谣言,区别对待新媒体和传统、主流媒体传播的信息;最后司法机关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整顿虚假信息肆虐之风,从容应对微博等新媒体对信息源带来的冲击。

[1]陈荞.受“郭美美”影响个人捐款大降[N].京华时报,2011-12-08(006).

[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04-308.

[3]王茜.微博的传播伦理研究——虚拟公共领域里的传播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4]田华,何纯.娱乐新闻中的媒体责任边缘化及其纠正[J].新闻界,2007,(5):83-84.

[5]薛冰华.微博客传播新闻信息的优势和局限性[J].新闻界, 2010,(5):68-69.

(责任编辑:魏登云)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Microblog upon News Sour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Taking“Guo mei-mei Event”as an Example

WANG Chun-m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Microblog uses its advantage of spreading information to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rom which public and other media gain information,which not only produces great impact upon the traditional source of news but changes the process of news product. Nonetheless,owing to lack of supervision,very user can send or receive information at random by way of microblog,providing a chance for spreading false news and Guo mei-mei Event is a typical one for such kind——a false recognition through microblog on the part of an ordinary user led to the trust crisis of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And how to cope with such situation and its impact upon the source of news and how to reduce the spread of false news are the issues to be solved.

microblog;Guo mei-mei event;source of news;impact

G250.7

A

1009-3583(2014)-0063-06

2014-07-15

王春明,女,贵州遵义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新媒体发展。

猜你喜欢

郭美美信息源公众
睡眠者效应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郭美美 涉赌被诉
郭美美涉赌被抓何谈“再立新功”
美国智库对华军事研究的信息源分析——以兰德公司2000~2013年报告的引文分析为例
再论网络道德评判——以“郭美美”事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