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2014-02-05张艳丽王大军
张艳丽,王 琦,王大军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
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张艳丽,王 琦,王大军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
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是高校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本课程组立足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任务,分别从师资队伍的组建、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阐述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的建设与实践,为提高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思考。
双语教学;示范课;免疫学
双语教学是实现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教育部推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把是否进行学科“双语教学”作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1]。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前沿学科且与临床诊疗联系密切,知识更新迅速富有国际化特点[2]。要使我们的本科生不但具有专业理论和技能且具备与国外同行进行专业知识交流能力的外向型医学人才,能够及时追踪和掌握医学免疫学最新进展和临床应用成果,必须开展双语教学。为此,本教学团队在2011年申报了自治区级质量工程项目“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历经三年的课程建设和实践,积累了些许经验与同行交流。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免疫学双语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医学免疫学是医药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采用课堂授课为主,结合实验室现场教学和个别辅导及学生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的锻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母语与外语的双向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思考问题、表达思想;运用英语阅读专业文献,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二、建设师资队伍
双语教学是用英语讲授非语言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因此,双语教师首先要精通医学免疫学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熟练的英语交流能力,可以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多途径双语教学培训。本双语教学团队有八名教师组成,其中有留学归国的校级教学名师1名,具博士学位者6名;团队成员三年内都在校内或校外参加过双语教学培训,包括天津医科大学举办的“医学双语教学培训”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双语授课专题培训”;每年利用暑学期中期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来校进行肿瘤免疫、移植免疫、肾脏疾病与免疫等专题讲座,让学生原汁原味地感受国外大学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多培训”的方式,大力提升了本团队双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素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改革教学方法
(一)充分预习,轻松易懂。
在课前3天发放本次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和知识点英文目录,让学生提前熟悉,做到有的放矢。课上的PPT中文呈现授课内容,教师英文解释。由于学生已掌握了英文单词和明确教师所要讲述的内容,因此在用英文解释时,学生很容易听懂(包括一些英文较差的学生)。学生普遍反映这样有利于促进其中英文双向记忆和从中英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帮助其理解,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适时提问,快乐讨论。
上课的前5分钟提问,了解学生对上次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讲课中间提问,准确了解学生理解程度;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掌握程度,又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复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最后留出5-10分钟进行讨论,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果不能回答,则留作课后作业,学生去查找有关文献,克服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循序渐进,增强自信。
本课程讲授以“学生为主体”,对于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基本上使用英语讲授,不用汉语进行解释,比如免疫器官、抗体的概念及基本结构、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的概念、作用特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疾病等。对于那些较为复杂、难理解的知识点,比如MHC、抗原提呈、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章节,先用汉语讲解清楚,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采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总结。对该部分授课内容制作教学课件时,幻灯片中以简单的英文句子或短语形式表达常用的专业名词、概念,且具有中文对照,以便那些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也可接受;尽量利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图示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因材施教,师生互动。
倡导“学生为主,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多种方法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和讨论式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兴趣。在讲授新的授课内容前,用英语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要点,注重知识点的承上启下,让学生轻松进入新内容的学习。授课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通过简单英文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以此适时调整授课进度。对某些较简单的概念如immunity、antigen、antibody等,可以用英文提问,鼓励学生试着用英语回答甚或英文举例阐释,然后由教师加以补充完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四、遴选双语教材
目前国内还没有适用于医学本科生的国家级规划双语教学教材,且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对本科生来说难度大,要求高。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团队教师备课时参阅英文原版教材,学生仍然使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龚非力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孙汶生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供双语教学用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推荐给学生,并向学生介绍了几种英文原版教材,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图书馆借阅或上互联网浏览。
五、建设课程网站
本团队依托我校新建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了“医学免疫学”双语示范教学课程动态网站,从而把抽象的免疫学理论通过形象生动化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面前,包括所有授课内容的PPT、单元自测题、阐释免疫机制的动画素材、文献阅读、创新性实验等栏目。同时本课程网站推出了两个特色模块“免疫学进展”和“师生互动”,学生可最快获悉免疫学新理论和先进的临床应用案例,通过“师生互动”模块可不限时提问留言、多名学生在线共同讨论问题,教师现时回答或空闲线下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课程网站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在线完成部分作业作为平时成绩,提供了学生参与体验的活泼环境,开拓了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尝试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督导组专家的高度评价。
六、改变考试模式
在计划学时内安排三次医学免疫学讨论专题,鼓励学生用英文提出问题并用英文解答和讨论。学生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前提是认真听课,查阅足量的文献后,梳理理论知识并凝练出关键问题。讨论采用分组形式,组长负责讨论进程,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发言表现逐一打分,起主导作用。这三次讨论课成绩占期末成绩的15%,实验成绩占15%,期末卷面成绩占70%,在期末闭卷考试试题中纳入一定比例的英文选择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并鼓励学生英文解答。该举措能很好地肯定那些积极投入双语学习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引领的作用。
七、存在问题
本团队的双语教学实践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碰到了些许问题。(1)本科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大多不能进行英语交流,这是目前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瓶颈”之一[3-4]。所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这部分学生,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前预习和课下复习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自信地进行双语学习。(2)双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虽然团队内教师大多获博士学位,但缺少如参与国外医学教学经历,而且全英文的教学思维很难进入,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对此,团队要求教师申请外语进修、双语课程培训、网络英语口语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参阅大量原汁原味的《医学免疫学》原版教材,认真书写教案和讲稿,精心制作授课PPT,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双语教材选用困难。国内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还没有系统化和规范化,而国外原版教材无论是其编写体系、思维方式还是内容安排尚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良好接轨,且原版教材费用昂贵。因此,编写与国内医学免疫学专业统编教材相适应的双语教材迫在眉睫,本团队尝试编写简单的英文助学材料供学生参考使用,以期顺利实施双语教学示范课,达到课程建设目标。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S].2002.
[2]Liao R,Zhan X.Preparation for bilingualmedical education[J].Med Teach.2013,35(12):1053.
[3]葛亚东,葛雅丽,王鹏,等.分子生物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8):1251-1254.
[4]Zhou Y,McBride-Chang C,Law AB,etal.Developmentof reading-related skil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yslexia[J],JExp Child Psychol,2014,122C:75-9.
G423,R392
A
1002-1701(2014)07-0047-02
2013-07
张艳丽,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示范课,宁教高〔2011〕272号;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宁教高〔2012〕348号。
10.3969/j.issn.1002-1701.2014.0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