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才科研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4-02-05廖海涛李松桂李颂国李颖娟韦义萍
廖海涛,高 文,李松桂,李颂国,叶 青,李颖娟,韦义萍
(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21)
护理人才科研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廖海涛,高 文,李松桂,李颂国,叶 青,李颖娟,韦义萍*
(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21)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界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本课题组尝试从教育理论应用、护理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护理科研与护理实践的融合、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等角度探索与研究护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护理专业;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决策的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界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1]。然而,我国护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第一是知识面窄,难以适应医学科学全方位发展;第二是动手能力弱,教学手段与临床实际脱节;第三是科研素质薄弱。因此,本课题组从2005年开始,通过承担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社区健康科普教育活动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参与式培训”教学模式在医学生合理用药教育的应用研究等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从教育理论应用、护理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护理科研与护理实践的融合、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等角度探索与研究护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
(一)引领——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学、创造学的有关原理和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应具有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2]。
(二)砥柱——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3]。
(三)护航——人本主义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应该让学生在自身求知欲的内动力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4]。发现学习理论是指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得到一个概念或原则,而是在教师组织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实质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和过程[5]。
二、实践与创新
(一)基础——观念创新。
形成“实践中创新,实践中成长”的培养理念。作为已开展护理专科、本科教育同时又开设护理研究生教育的院校,针对目前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查阅中外文献,收集了国内外教师、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大量信息资料和创新教育理论,提出“实践中创新,实践中成长”的培养理念,并以此作为培养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包括青年教师在内)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教师教学过程,既是指导学生开展科研的过程,也是促进青年教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使“教师——学生”科研能力同步得到拓展与提高[6]。
(二)核心——内容创新。
1.科研活动开展切入点的确定。科研选题是科研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于尚无任务工作经验和科研经历的学生而言,如何进行科研选题是难中之难。我们的做法是:首先通过理论课堂以临床实例为主介绍选题方法;其次是通过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选题意识。此外,面向在校的有一定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护理专业学生,以社团为单位,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科普知识、安全用药认知调查等,捕捉公众对健康教育热点的关注,使其成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突破口。
2.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式培训法,通过资料汇编、小讲课、知识讲座等双向交流的方式对在校护生进行安全合理用药教育,培养一批能开展社区健康科普教育的志愿者。由院团委组织、指导教师参与,带领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学生以讲座、画廊、一对一面谈,录像等形式开展有一定创新性的健康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以大学生科技课题、社区健康科普教育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足够的空间、时间和硬件保障,强化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动力和压力中启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激发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3.科研融合实践,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课题组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以医学院校的优势,选定素材,制作科学、精美、群众乐于观看的图文并茂的展板、形像生动的、便于社区健康科普教育的多媒体宣传材料,并将这些宣传资料用于“三下乡”、社区健康教育中,形成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服务社会”的独具特色的育人形式。
(三)手段——策略创新。
1.改变教学观,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如在开设的《护理研究》课程,课题组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实际模拟,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编制问卷,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调查、整理数据,教师归纳总结,并完成论文,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意识,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举的效果。
2.改进学习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以科普小组、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各项社会调查活动、科研活动,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实现个性化学习,并在领会中发现,应用中发现,创造中发现,培养了一批思想活跃、注重应用并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骨干,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素养。
(四)保障——管理和环境创新。
1.“链式”培养指导模式。通过以“研究生导师、青年教师导师→青年教师、研究生→护理本科生、专科生”的培养指导模式,全程参与课题研究、问题解决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2.科研训练平台。“大学生未来学术之星”是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平台,在教师辅导、讲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学生自主选题后,学生申报医科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课题项目。从课题的确定、申请书的撰写、研究的开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指导教师与学生形成点对点的关系进行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偏差,并进行引导纠正,保证科普健康教育活动的质量和科研项目有效、按时完成。
3.有效管理。发挥学校团学组织优势,通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科技节等活动及“挑战杯”竞赛的组织、评审和省赛的组织推荐工作,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浓厚了校园创新氛围和环境。
三、学术影响及社会效益
(一)优异的科技创新成绩。
1.教师教学科研双长、双赢。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实现了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教学科研相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相关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4篇,5篇论文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优秀奖,同时指导学生发表研究论文10篇。
2.学生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培养效果显著。共有25项课题组指导学生课题获广西医科大学“未来学术之星”课题立项,其中1项获第三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5项课题分获广西医科大学“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项目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0篇,获《现代护理》杂志论文评比优秀论文1篇。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发表论文4篇。
(二)“三下乡”活动、社区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影响大。
1.群众受益。2007年-2009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中,廖海涛、李松桂、李颂国、李颖娟等教师带领护生到县、乡、部队、学校进行健康知识、安全用药知识宣传。
2.学生受益。护理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对护理本科生、专科生进行科研选题、课题申请书撰写、课题研究开展、论文撰写的具体指导,既培养了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也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在护理科研理论学习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等参与科研活动护理本科生、专科生约1600人。通过成立科研、科普小组,举办科普知识讲座,使有志于社区护理和参与科研的200多名护理本科生、专科生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能力、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收获。
3.社会关注。广西医科大学网、《广西日报》、当地电视台等报道护理学院师生开展“三下乡”活动,社会反响较好。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先进教育理论做基础,构建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将对实现护理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1]。
[1]王惠峰,段红梅,韩世范.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探索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5):1296-1297.
[2]熊吕茂,薄明华.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3(2):50-52.
[3]蒋名平.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5):107-110.
[4]周雅难.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思法》课教学的借鉴意义[J].世纪桥,2008(7):116-117.
[5]王 前,史向荣.实践“发现学习”观优化大学生学习素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156-157.
[6]赵庆华,单 治,邓国英.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30-31,48.
R47,C961
A
1002-1701(2014)07-0009-02
*通讯作者
2013-07
廖海涛,男,本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护理相关基础研究及护理教育。
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第三批立项项目(2009B19);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第二批立项项目(2007B27);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课题(2005C04)。
10.3969/j.issn.1002-1701.2014.0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