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白人”的阶级变迁
——斯诺普斯三部曲中的“穷白人”形象解读

2014-02-05李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宅福克纳白人

李伟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

“穷白人”的阶级变迁
——斯诺普斯三部曲中的“穷白人”形象解读

李伟

(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

斯诺普斯三部曲,作为福克纳“穷白人”小说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被忽视。通过对“穷白人”三部曲的文本细读,进一步探究福克纳对于新南方社会变迁的态度在其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从而揭示出福克纳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阶级立场。

斯诺普斯三部曲;穷白人;社会变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二十世纪的“几乎每一个评论流派和理论视角都在福克纳文学作品的研究上留下了印记”[1]。但是传统的福克纳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大部分研究往往着眼于他的几部“热门”作品。诚如著名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所言,“鲜有例外,有关福克纳的评论将其作品的主题归为‘神话’话语,而把作家后期的作品——主要关注种族和阶级——视为肤浅,是作家江郎才尽的表现”[2]。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斯诺普斯三部曲,作为福克纳“穷白人”小说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被忽视。实际上,福克纳晚期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作品主题都更为娴熟,游刃有余,而且它与现实联系都更为密切,更能体现福克纳的“地方性”(localism)艺术特色。

斯诺普斯三部曲包括《村子》(The Hamlet)、《小镇》(The Town)、《大宅》(The Mansion)三部小说,描写了20世纪初到二战30多年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的社会变迁,是福克纳创作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的对于三部曲的研究主要基于三个层面:写作技巧、现实主题和伦理批评。国内学术界对三部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的的社会经济批判理论对三部曲中的“穷白人”形象进行分析。结合福克纳的传记研究和南方历史资料,揭示福克纳对于南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批判性态度的缘由以及对于当下生态文学的贡献。

一、南方文化中穷白人的“文化定式”

在美国南方文学中,“穷白人”通常被塑造成损人利己、卑鄙自私的恶棍形象。美国著名南方文学评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认为,“穷白人”的形象在南方传统悠久,“他们一般被描绘为一群懒惰、无知、常是邪恶的人……[3]。在《我要选择我的立场》一书中,南方的重农主义者总是把南方的农业社会比作人类失去的乐园。在他们的眼里,农业社会的生活是闲适的,生活在其中的农民是朴实和美德的典范,是精神尚未被污染的亚当和夏娃。实际上,在美国文化中,南方的“穷白人”很少如南方的重农主义者所声称的那样,被认为是正直和朴实的代名词。南方的“穷白人”这一称呼的负面涵义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这些人往往被贬低为“白人贱胚”(WhiteTrash)、“红脖子”(Redneck)、“土包子”(Yokel)、“乡巴佬”(Hillbilly)。这些称呼往往与落后、无知、卑贱、野蛮等联系在一起。例如,“纳什维尔农业主义者”们在《我要选择我的立场》一书中就充分暴露了他们对“穷白人”的偏见与歧视。兰色姆写到:“穷白人”来自于“人类世界停滞不前的部分”[4]。自称是种植园主之子的威廉·亚历山大·珀西在《防洪堤上的灯笼》中公开亮明了对“穷白人”的憎恶及不共戴天的立场,“……如果要我欣赏他们、相信他们、爱他们——绝不可能。他们在智力和精神上比他们所憎恨的黑鬼还低下”[5]。

二、“穷白人”的阶级变迁

1.《村子》里的经济变革

《村子》围绕着弗莱姆给“老法国人湾”带来的经济转变展开,他的现代经营模式和无限商品化的倾向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村子里的人们。此种变化见微知著地折射出了新南方的社会变革。弗莱姆·斯诺普斯一家初到“老法国人湾”时仅仅是为了当一个谷物分成的穷佃户。但是家中的长子弗莱姆早就意识到种田没有什么出息,尽管他还没有找到别的出路。恰在此时,沃纳的儿子乔迪企图拿亚伯纵火的传言来敲诈他们,这一贪婪的计划被弗莱姆识破并利用,他为自己谋得了一个在沃纳家商店当店员的机会。弗莱姆舍弃田耕而经商的做法,是新南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一个缩影。当弗莱姆来到商店后,几个关键的事件更是说明了他给商店带来的变化。首先他开创性地拒绝赊欠,而坚持要求现金付账。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实际上表明了南方经济模式从农业到商业的迅速转变。因为传统南方农业中“南方农民最典型的交易模式就是赊购,年终结账”。抛开赊购的赢利性,这种经营模式内部还蕴含着在固定的商家与客户之间长时间形成的一种人情和信赖。在弗莱姆的改革中,这些都一并被舍弃,金钱成为唯一的沟通方式。这种经营模式的改变更深层次上显示了南方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商人和现代商业经济下的商人的不同经营理念:沃纳经营商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佃农的生活和农业活动,增加土地,进而盈利;但是弗莱姆经营商店就是为了货币的积累。其次,当弗莱姆坚持沃纳从自己家的商店里拿烟草也要付账的时候,说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来临了。这进一步说明,传统贸易中的人的因素被全部剔除,只剩下了纯粹的金钱理性。这种非人性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村子里的居民会更偏爱犯错的乔迪,而反感极端精确的弗莱姆。当非人的类似于机械的准确替代了人会犯的过错时,村子里的人反而偏爱乔迪的错误,是因为他们在其中体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联系。

2.《小镇》中无处不在的商品化

福克纳在《小镇》中将弗莱姆·斯诺普斯描写成卑劣自私,损人利己的恶棍。《小镇》主要考察弗莱姆如何进一步地将自己的“床榻之权”出售牟利,将父女和家族忠诚变成金钱财富这一“赤裸裸的贪婪和欲望”[6]。《小镇》中贯穿始终的是尤拉的故事,她是作为丈夫的弗莱姆对“丈夫之权”的最大利益化。在这部小说里,弗莱姆的处世准则是:做有利可图的事,利用能被利用的人。《小镇》中尤拉有了一个固定的情人,就是显赫的德·斯潘先生。他的同名的先祖在《去吧,摩西》中已经出现过。在《小镇》中,他是当地的行政长官,杰弗生镇银行的行长。最初,小镇居民对身为丈夫的弗莱姆对妻子私通一事漠然置之并不能理解,但是很快就发现,弗莱姆是在拿妻子的肉体和婚外情与德·斯潘做交易,他成了电厂的主管,继而取代斯潘成为银行行长,并且最终将斯潘赶出了小镇,自己住进了斯潘家族的大宅。在此,弗莱姆“将人与人之间最私密的关系变成了自己往上爬的垫脚石”[7]。除此之外,弗莱姆利用养女的无知和好感,骗取了本该属于她的财产。在确保到手的财产之后,弗莱姆竟觉得是到了揭发妻子奸情的最佳时刻。他利用岳父之手和小镇上大众的愤怒,将斯潘驱逐,而后又将妻子逼死。在揭露弗莱姆毫无廉耻地把夫妻关系和妻子的肉体商品化过程中,福克纳抒发了他对为了牟利而践踏人性的行为的憎恶和批判。此外,弗莱姆对自己的族人也毫不手软,任何他觉得不足以辅助他发达的族人都会被他放逐或者消灭。显然,在福克纳心目中,弗莱姆·斯诺普斯道德败坏,用尽了各种卑鄙手段。就像福克纳所说:“……人们总是不喜欢斯诺普斯,反对斯诺普斯这类人……”[8]。弗莱姆卑鄙、自私的形象使得福克纳对其深恶痛绝,甚至必欲将其铲除而后快,声称:“我的意识里有强烈的想要消灭斯诺普斯的愿望……”[8]。

3.《大宅》中的人性匡复

在“斯诺普斯”三部曲的终结篇《大宅》中,“明克、琳达以及各种各样的罪行的受害者回到了杰弗生镇,展开了一次大破坏,为(弗莱姆)反自然的罪行复仇”[9]。《大宅》中的弗莱姆对于体面的迫切需要,时刻梦想着拥有一栋“大宅”,实际上“大宅”象征着善于伪装的弗莱姆本人。它是新贵们想将其所得合法化的一种反映,而这也成了这个赤裸裸的金钱主义者的最大的弱点,并最终导致了弗莱姆自身的毁灭。弗莱姆,这个邪恶家族的头人,群狼中的领头者,最终却倒在了自己族人明克·斯诺普斯的枪口下。这是福克纳对于那些暴发户们的最终命运的预言。明克尽管犯下不可饶恕的杀人罪,而且是两次,但是福克纳仍将他刻画的光彩熠熠,根本的原因是他身上保留着对家族观念的坚定信念,以及为了目标可以在监狱里默默忍耐几十年的耐心。这些正是福克纳推崇的真正体现了人类崇高性的美好品质。

三、结语

对于美国南方社会大变革中的“穷白人”阶级变迁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改变原有的福克纳研究冷热不均的情况,填补空白;另一方面,福克纳对于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步话语的冷静反思和审视,充分体现了其深邃的人文精神。对于这些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福克纳的成就和人文精神。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更多的是在于其社会关照性。福克纳的批判性姿态反映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具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现实参与性。而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农村也在发生着福克纳笔下的南方农民经历过的转变。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此类作品的比较研究与分析,对于当下中国的现实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1]Bassett,John E.William Faulkner: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 Since 1988[M].Lanham:The Scarecrow Press Inc,2009.2.

[2]Morrison,Toni.Playing in the Dark: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M].NY:Vintage books,1993.13-14.

[3]克林斯·布鲁克斯.普通人、自耕农和穷白人[M].陆凡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98-110.

[4]Crowe,John.Reconstructed but unregenerate[M].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3.9-10.

[5]Percy,Walker.Introduction,Lanterns on the Levee[M].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3:19-20

[7]Towner,Theresa M.Faulkner on the Color Line:The Later Novels[M].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0.94.

[8]Faulkner,William.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M].Frederic L.Gwynn.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5.34-35.

[9]李杨.论阶级性在美国南方文学中的体现[J].外语教学,2008,(5):69-70.

(责任编辑:朱彬)

Social Class Changes of Poor Whites——An Interpretation of Poor Whites images of Snopes Trilogy

LI We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The Snopes trilogy,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Faulkner’s poor whites novels,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This paper offers an interpretation of poor whites images of the Snopes trilogy by means of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Also,it tries to further explore Faulkner’s attitude towards social changes of new South reflected in his literary works to reveal his moral values and social class position.

The Snopes trilogy;poor whites;social changes

I106.3

A

1009-3583(2014)-0041-03

2014-05-26

安徽科技学院青年基金项目(SRC2013300)

李 伟,男,江苏盐城人,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大宅福克纳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没见到他
时代天韵:知识城罕有南向一线湖景大宅 品质生活由此开启
西关海·江尚:定义广州大宅新标杆
文人大宅的礼赞——海航·豪庭北苑
一封未开启的信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神话——《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荷默之死”的盲点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