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文学对旅游业的影响
2014-02-05王林
王林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遵义563002)
论旅游文学对旅游业的影响
王林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遵义563002)
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景点相互影响。旅游文学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旅游景点具有宣传作用;旅游文学还可以从虚、实两方面对旅游业产生作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学对提高旅游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也有积极影响。
旅游文学;旅游景点;旅游业;作用
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古至今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学作品也自然是旅游文化的精华和骨干。旅游文学作品和旅游景点相互影响。优美的景观刺激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旅游景点的烘托映衬或画龙点睛,丰富了旅游资源的内涵。毫无疑问,我国数量众多、形式各别的旅游文学作品凭借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魅力,对现代旅游业产生多方面的能动作用。
一、旅游文学对旅游景点的宣传作用
我们知道,旅游文学专以各种旅游资源以及人们对各种旅游资源的欣赏审美活动作为表现对象。正由于旅游文学表现题材的这种指向性,所以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各种旅游资源的作用,使各种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得以扩大。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无论是历史名城,还是名山、名水、名园、名陵,乃至名寺、名观、名花、名石,都积累了不少的歌咏它们的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文学作品就成了旅游景观的免费广告,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旅游者。
我国古代山水文学作品是旅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文可以为山水名胜彰名扬誉。泰山因诗而传者,莫过于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巍峨之势何等壮观;湖因诗而传者,首数杭州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之诗赢得了西子湖的不朽美名;瀑布因诗而传者,当推庐山爆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令多少人悠然神往;寺因诗而显者,无如苏州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诗使夜聆钟声成为久盛不衰的旅游项目。[1]诸如此类的山水诗对于旅游景点来说,无异于金字招牌和绝妙广告,其宣传价值是无法估量与无可替代的。“山水给诗词以养料,诗词给山水以灵魂。”现实中真可谓“山不在高,有诗则名;水不在深,有词则灵。”文学因山水之美激发文人敏锐的思维,留下千古名作;山水因千古名作而又声名远扬;游人更因山水文学的导读,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自然美和人文美,从而得到充分的享受。如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杭州的繁盛和西湖的佳丽,可以说是用词体写成的杭州赋。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3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玩赏西湖,但此词在一个多世纪以后还能保持这样广泛的吸引力,可见其艺术魅力。又如元代作者奥敦周卿的《仙吕·太常引》(元曲):“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曲是咏西湖的名曲,一写湖面,百顷风潭,十里荷香;二写游乐,画舫相续,不尽笙簧;末尾用俗语归结,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可与宋代柳永的《望海潮》词相媲美。作者是元初人,并非汉人,但其所见之西湖同样繁荣秀丽,难免游人趋之若鹜。1993年,笔者曾创作旅游诗《七律·大美海南岛》:“蛮荒昔日边陲地,今沐春风面貌新。北面椰城佳丽聚,南边鹿岛俊才群。万泉河水水清澈,五指山峰峰纵深。
宝岛流连寻梦境,椰风海韵醉游人。”当时,海南省旅游局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华人征集海南省“旅游主题口号”,要求字数不超过10字,内容要比较全面地反映海南省的旅游风貌。笔者以诗中末句“椰风海韵醉游人”应征,结果入选。经《海南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新闻媒体公布后,该口号广为人知,无疑为海南省的旅游业起到了宣传作用。
旅游文学还能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大凡产生过名作或名作家生活、游历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古迹,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一首名诗往往就会拉动一个地方的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成为一种取之不竭的隐形资产。以后的诗人不断题诗,等于又进行文化的累积,最终形成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不断积累。[2]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因仙人乘黄鹤而得名,早已成为民间传说。崔颢于仕途失意之时来登此楼,其感受与传说合拍,触动灵感、发此浩歌。李白为之搁笔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黄鹤楼因此声名鹊起。”不少诗人、游人纷至沓来。
一幅名联同样可以为一个景点添光增色,如顾宪成(江苏无锡人,明代万历进士,任吏部文选郎中,后讲学东林书院,为东林党领袖)的著名对联《无锡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下联的意思则讲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这副对联充分表明了当时的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抱负。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的有些人还心有余悸,曾模仿这副对联改写道:“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胡耀邦同志知道后,认为改得情绪太消极,他建议改为:“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无锡东林书院的这些趣闻轶事,为这一景点大为增色,激发众多游人前往游览。
二、旅游文学促进各种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文学促进旅游业的作用还可以从虚、实两个方面来体现。所谓“虚”是指旅游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作用。旅游文学注重意境创造,特别是古代旅游作品意境创造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对我们今天旅游资源开发仍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一文中提出:“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这是讲,对游览来说,最适宜的是开阔和隐奥两种境地。这种旷、奥所组成的游览境地不但为柳宗元所追求,而且也为许多旅游者所向往。王之涣《登鹳雀楼》所展示的旷达意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所展示的隐奥意境,都是古代旅游文学家们所极力追求的。历代园林家、造景者也都力图使自己的作品达到这样的境界。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流传后,人们按照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和意境,逐渐把这里全面开发为一个可游、可观、可闻、可以参与的综合性的旅游景点。如今寒山寺游人如织,香火旺盛,特别是根据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而开辟的深夜撞钟活动,更使游人向往不已。
所谓“实”是指旅游资源开发者常常参照旅游文学家描写的内容修建景点,再现旅游文学所反映的生活美。以旅游文学为依据修建观赏景点,这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历史。早在唐代,人们就按照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内容修建寺观亭祠,宋代达到鼎盛,后时兴时衰,至今尚存桃源、菊圃、方竹亭、集贤祠、探月亭、缆船洲等。这些景点及观赏线路都是按“武陵渔人”当初进入桃源时的所见、所行而修建的。
另外,以诗句装点山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所以能古今传承。各地名胜古迹中多有古代作品,亦不乏今人佳作。一些景点只取诗歌一联半句亦很有效果。如浙江江山县有座江郎山,在群山之巅三片巨石直耸云天,古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将其写进了游记。现在,徐霞客到过的山顶上造起了一座亭子,其前方大石壁上镌刻着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大字,尽管毛泽东的词不是为此山而写,但刻在此处亦显得贴切(黄山迎客松旁的摩崖石刻亦是)。山间的景色与伟人的诗句书法浑然一体,构成了一道更为亮丽的风景。南宋大诗人王十朋写过游雁荡山的诗。现在进山路口建起了一座大牌坊,就用诗中一联“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作为对联,使游客刚踏进山区时就受到鼓舞。诗人写诗时,一般不会考虑诗的经济价值。但诗化的语言一经利用,其经济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如贵州遵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以来,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多层次多角度的包装,将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通过适合游客心理、游客需求和旅游审美的形态表达出来。壮烈的战争故事以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这里,瞻仰遗迹,缅怀历史。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其手书体就被镌刻在川蜀交通要道、险峻巍峨的娄山关高高的崖壁上,吸引无数慕名而来的游人瞻仰。总之,由于旅游文学的影响,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的旅游资源从默默无闻到被人们所了解,有的甚至声名远扬。当然我们不排除许多旅游资源在有了很大名气之后,作家们才去旅游、才写出有关于它们的作品这种情况,但是一旦有了名气,旅游资源被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它的名气将会更大,传播将会更加久远。
三、旅游文学能提高旅游工作者的能力和服务质量
旅游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导游工作者的语言艺术和审美修养,能提高导游讲解水平。导游讲解服务是贯穿于游览过程的一种系列性的连续行为,也是一种涉及广泛知识领域的行为。旅游文学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特征以及同旅游景观紧密联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做好导游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3]
我们知道,大多数旅游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声调优美,其内容也富含各种审美因素,体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如果细读这些旅游文学作品,其中丰富的知识信息和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导游工作者的审美修养和语言艺术。如杜甫的《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诗乃杜甫于上元元年(760)春初到成都时作。蜀相即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其祠堂在成都今之武侯祠。杜甫仰慕诸葛亮的人品功业,初到成都,即“寻”其祠。尾联以“出师未捷身先死”写诸葛亮遗恨,以“长使英雄泪满巾”吐露包括作者在内的无数志士仁人之心声,感人肺腑。作品中这样优秀的人物、事迹必能深深地影响导游工作者,使其在讲解时脱口背诵诗中的名句以感染游客,提高讲解质量。
另外,在各旅游景点,凡能与历代名家的优秀作品相关联的信息,我们的导游和接待人员一定要细读熟记,以便向游客作介绍,使游客在游览活动中接受更多的审美信息,增添景点的艺术光彩。白居易曾作《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即西湖。题为“钱塘湖春行”,以一“行”字贯串全诗,写出了行进中所见的不断变换的春景,而“春行”者的美感饱和于自然美景之中,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享受。导游人员如带领游客游览西湖时能将《钱塘湖春行》适时道出,其导游效果可想而知。另如元曲名家乔吉的《双调·殿前欢·登江山第一楼》:“拍栏杆,雾花吹鬓海风寒,浩歌惊得浮云散。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间。纱巾岸,鹤背骑来惯。举头长啸,直上天坛。”所谓江山第一楼,乃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宋代书法名家米芾赞为江山第一楼。登此楼,可俯瞰大江,东望大海。乔吉寓居江南,登斯楼,发豪情,乃吟此曲。其中旨意,表面在向往蓬莱仙境,其实是对江南河山沦入蒙古人之手发出不平的慨叹。此情从“拍栏杆”、“举天长啸”等句即可见出。全曲气象阔大,胸襟潇洒,属豪放风格,与其一贯的细腻委婉的格调迥然有别。我们的导游人员如能在该景点一边背诵此曲,一边介绍其美好风光,那肯定使客人美不胜收。楹联在景区当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客人渐入佳境。既具有诗情画意,又引人深思。这一小巧玲珑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点缀作用,更有导游作用。苏州拙政园是私家花园的代表作,充盈着文人隐逸气息。园内有多处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可观之景,引导游客进行深度旅游,如“荷风四面亭”的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此亭位于岛心,四处荷花围绕,三面柳树袅娜,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可观可赏。[4]此副楹联无疑是导游必须掌握并向游客重点指出的作品。
旅游文学对于旅游经营者也非常重要。学习和研究旅游文学,从中得到启迪与陶冶,也是提高旅游经营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必须的。旅游工作者特别是旅游业高中级管理干部不仅要有经济头脑和管理才能,还应当富有艺术气质,这是旅游事业的文化传播和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我国大多数旅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各种审美信息、审美因素,无疑会对潜心学习的旅游经营者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增添艺术气质。这有助于他们发展和创新旅游事业,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章尚正.古代山水诗与旅游的双向影响[J].绥化师专学报,1996,(4).
[2]陈伍香.旅游诗词教学刍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熊娟.浅论旅游文学对发展旅游业的作用[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4)
[4]王柳芳.文学作品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淄博师专学报,2010,(1).
[5]王林.中国旅游文学新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徐国红)
On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 Literature upon the Tourism
WANG Lin
(Editorial Depart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Tourist literary works and scenic spots influence mutually.As a tourism resource,tourist literature plays a publicizing role in scenic spots,and can exert certain function on tourism from virtual and real aspects,thus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besides,tourist literature also has a positive effect upon tourism staff’s cultural quality and esthetic ability.
tourist literature;scenic spots;tourism;function
I207
A
1009-3583(2014)-0033-03
2014-06-21
王 林,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