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4-02-05王海燕

职教通讯 2014年3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层院校

王海燕

高职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海燕

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试点改革为例,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为载体,构建了“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分层-作业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考核分层”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分层教学模式,并通过试点班与普通班的实践对比,反映了试点班课程考核成绩提升明显,从而证明了高职课程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高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材施教在我国教学史上源远流长,它是由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的,但这一词语却源自宋代学者程颐、朱熹的话:“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经过两千多年教学思想的流变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因材施教已成为当代教学理念的核心。

因材施教的内涵,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成长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下成长、成才,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因材施教的内涵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高职教育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因材施教的内涵更多地被赋予职业教育的色彩,从而体现出明显的“因材施学”的特征。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高职院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导致生源基础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各类职业院校数量的剧增,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元化,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更是千差万别,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2]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好发展?我们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统一的方式和教育模式,就如同让所有的学生穿一样尺码的鞋子,有些学生会因鞋不合脚而落伍。教师必须适应学生,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对高职学生实行分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生源结构的多元、教育需求的多元,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要,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主要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轻视乃至忽视了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发展,表现为实行整齐划一的模式化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吃不好”,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动手与实践能力差,参与意识与能力不强等。

(三)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师生比例不相匹配

高职院校招生数不断增加,学生与教师的师生比相差甚大。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导致课堂教学有时是合班上课,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过程是一个目标、一个标准、一个要求、一个考核标准,针对性差,每个学生素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提高,职业技能得不到个性化发展,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最终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主要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寻求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最优发展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发展和提高,是目前高职院校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满堂灌”、“齐步走”的教学行为。[3]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特长无法施展的问题。克服教师教学时的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拓宽教学门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学生方面

学生要正确认识分层教学的利与弊。要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和统一教学要求的矛盾,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起信心,并使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学校管理方面

学校管理部门要研究分层教学给常规教学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分层次教学涉及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考核等教学管理,学生“走班”管理,以及教室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矛盾。[4]此外,还涉及到排课、教室使用和管理、考试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协调行动,统筹安排。

三、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电子类专业课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学生不同因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把学生分为:A提高、B发展、C跃进三层;再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分层目标呈现问题,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其次是根据各层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先解决共性问题,从基本要求步步递进。再次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程度加以启发,分类指导。分层递进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递进的目标是: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尖化;分层递进的原则是:整体性、主体性、激励性;分层递进的方式是:科学分层、因材施教、评价鼓励、调整层次。

四、分层教学实施的具体举措

以“发展性学习”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分层教学为研究载体,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考核,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这种资源,并使其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呢?校内分层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5]以下是分层教学釆取的具体举措。

(一)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观察、家访查档及与其他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老师的交流等途径,在对学生一个月的全方位考查的基础上,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下、中、上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二)教学目标分层

在对学生分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详见表1。

表1 教学目标分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分层

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上课时,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分层钻研、尝试练习、分类指导,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学习重点,强化分层训练,正确处理“优、中、差”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四)作业练习分层

课内外作业,分基础模块、综合运用模块,基础模块全体学生必须做。对差生应该强化练习,优生“吃不饱”时,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知识,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辅导分层

指导因人因组而异,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特长、学生品质的指导、辅导时,对差生力求坚持面批面改,对优生加强检查督促和提示,对特长生细心呵护重点培养。

(六)考核内容分层

每一模块或项目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堂讲授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中,选取了平行班级150121、150122班和115121班作为横向对比实验班级,并对这三个平行班级的实验前后的成绩进行对比,获取相应的成绩数据(见表2)。

表2 试点班与对照班成绩对比分析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课程的分层改革,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引导学生主动自我发展”方面有积极作用。不可否认,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也有弊。“利”在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为优秀人才;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专,成为可用之才,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弊”在教学难度较大,管理难度增大,教学成本增大。权衡利弊,要实现分层教学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有力的保障体系非常重要。

[1]管其林.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赵春礼.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有效尝试[J].教育科学,2012(7):77-79.

[3]潘冬花.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浅探[J].教学与管理,2005(2):56-57.

[4]蔡霞.分层教学在数控编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园地,2009(4):88-90.

[5]巩波.实施分层次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4-35.

[责任编辑 陈国平]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HXGJ1104)

王海燕,女,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电子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电子技术。

G712

A

1674-7747(2014)03-0061-03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分层院校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