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工作化知识”这个概念

2014-02-05

职教通讯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课程体系概念

张 健

重视“工作化知识”这个概念

张 健

“工作化知识”是一个关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指谓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受徐国庆博士提出的“工作知识”的启发(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1期),但同时认为,不是所有的工作知识都宜纳入课程体系,它必须要经过一个“化”的过程,才能实现“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因为工作知识融入工作过程不是自发和客观绑定的,而是一个选择、提炼、转化、融合的过程。通过加以淘滤筛选,只有那些必须的、典型的、经过改造易于施教、并能取得好的成效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工作知识,整合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之中。没有这样“化”的过程,纯粹的工作知识,是不宜盲目与课程挂钩,纳入课程内容视野的。所以,我们无宁称这种以工作过程为逻辑纽带吸附与转化的工作知识、或工作过程知识为“工作化知识”。

工作化知识是指经由转化后,被吸纳到课程体系中的关于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工具材料、工作诀窍的相关理论知识。按照邦德和西蒙斯的观点,工作知识是“一种能提高生产力、更为有效、更能满足劳动过程需要的知识”。这种知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工作过程所使用的知识;二是工作行动所表征的知识;三是工作任务所组织的知识。工作化知识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突破难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当下课程改革的主导样态,这一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课程向工作和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两个转化。课程向工作的转化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边界比较明晰,转化相对容易,只要选取合适的工作任务、项目,让学生有序完成就行了。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转化意在传授支撑能力培养的职业理论知识,纠结度高,转化难度大,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换言之,倘若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不能将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整合与转化成职业理论知识,那么,重构的课程内容或体系就是不彻底的。而将学科知识理论改造成职业知识理论,或者说是以工作为核心重构职业理论知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对改革者的知识水平、整合能力、创新智慧将构成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倘若能取得突破,课程改革就能取得实质性推进和成功。

2.它将“两张皮”的理论知识概念转化为逻辑自洽的统一概念。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成的两个最实质的要素,也是人才培养所追求的整合性目标。职业能力培养通常对应于能力本位、行动导向、以做为先等概念,它们是内在一致的;而理论知识的培养却缺乏与职教体系相统一的概念,还是一直在沿用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概念,只是在理论知识的数量上强调要“必须、够用”,讲究压缩、精简、凝练而已,但依然是隶属于学科体系的知识概念,与职业教育能力培养体系还是格格不入的“两张皮”,是内在冲突和概念抵牾的。所以,只有引入“工作化知识”概念,才能使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理论知识的概念内在统一起来,从而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有机整合。

3.它有利于建构和谐一致、逻辑自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课程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课程门类的构成与组合。高职课程培养目标应该是能力、知识、素质、智慧的四维整合,其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是能力和知识两维。但长期以来,这样的体系一直是“职业能力+学科理论知识”的模式,严格地说,这样的课程体系不是纯粹的职业教育体系,而是杂凑拼合的内在分裂的课程体系。原因在于理论知识之维还是学科体系中挑拣出来的知识,还是两个体系的杂糅,并没有匹配成职业教育的完美体系。而只有引入工作化知识的概念,才能使工作化的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匹配成和谐一致、逻辑自洽的课程体系。

显然,这样的体系建构工作并非易事。没有对职业教育本质和职业工作的深刻理解,没有甄别和取舍职业教育知识的职业眼光,没有能力与知识恰当组合的高度智慧,是很难找出什么是最适合职业教育的工作化知识的,更别说把它组合成最有职业教育价值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工作化知识的确认与转化困难重重,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任重道远。

(作者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课程体系概念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品读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