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活读不下的名著”榜单对语文教育的警示

2014-02-05朱毓麒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5期
关键词:名著习惯读书

朱毓麒

(天水市麦积区教师进修学校 甘肃 天水 741020)

2013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在微博上发布一项“死活读不下去的前10名作品”[1],据留言统计,有3000多名网友参与,统计结果令人瞠目:《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名著也悉数上榜。此外,《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不幸”跻身前10名之列。“榜单”引人深思,读了几百年的“四大名著”,怎么到了今天的读者手里就“死活读不下去”呢?

一、“榜单”折射出语文教育的尴尬

有人说,这就是国人目前的阅读现状,中外经典名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还有人说,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学精华都读不懂了,真乃愧对祖宗啊!身为语文教师、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我却认为,这更是语文教育的尴尬,现在的语文教育几乎完全为了应试,绝大多数学生直到中学毕业,都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几乎没有读过几本书,这样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这直接导致整个国民的阅读率下降,甚至连文学名著都读不下去。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举办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人均年阅读量仅为4.39本。[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从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项诺贝尔奖。[3]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永葆活力的源泉。当代世界的知识、科技、文化乃至生活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面对严峻的形势,全民阅读的重要性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要形成全民读书的风气,营造书香社会,固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但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如果不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是等成年踏入社会后再要求读书,则必然会舍本逐末,事倍而功半。目前我们的语文教育环境实在不利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虽然“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个学年段的阅读总量,课内外阅读又开设了语文选修课,列出了文学名著书目,但很可惜,10年过去了,学生课内外名著阅读到底怎样了?以本人一孔之所见,少数人文风气浓郁且有定力的地区,比如上海和深圳有些学校,学生课外阅读做得较好,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中小学的师生还没有进入状态。读名著好像只是自发自愿的事情,许多学校不闻不问,有的走走过场,许多连过场也不走。

面对“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榜单,语文教师应该有忧患意识,应该担负起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职责,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教育重任。而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让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人文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语文教育要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要认同阅读领先、阅读第一的理念。语文教育不能满足于教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做多少题、考多高的分数,语文教育最关键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与习惯,在“听说读写”中,“读”最重要,要让学生有兴趣尽量多读书,因为阅读量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语文素养的高低。光靠做题是不可能提升语文素养的,“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讨厌语文,即使分数上去了,也是高分低能。

有一个考北大文学研究生的学生,笔试成绩得了第一名,却因为面试被发现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北大就理所当然没有录取她,而让她去了另外一所大学。[4]上了四年中文系,又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却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这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甚至大学中文教育的悲哀。王鹏伟教授对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做问卷调查表明,全部通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者不足20%,了解四大名著的主要途径是看改编自名著的电视剧。[5]

现在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而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要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光靠教科书中有限的单篇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把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提倡多读书,还要加上“读整本的书”,这可以磨磨性子,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学风。仅看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是远远不够的,一定得读原著。看电视剧属于“被动接受”,而读书是对语言文字的真切感受,二者所产生的功效大不相同。读书,要将文字转化为“意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需要集中精力。这就得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这就能让我们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心灵变得洁净、敞亮。至于精神陶冶,智慧增进,以及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乃至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都在其中了。

三、阅读名著是提高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多读书并非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而应该取法乎上,以名著经典的阅读为主。经典乃是经由岁月更迭、时间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会历久弥新。在中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读一些经典,就是为他们的精神成长打好底子。阅读名著经典,如同与大师对话,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与思想和文学的巨人进行精神对话与交流,让学生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一个精神的高地,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远望,视野和境界都会大不一样。所以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有多种多样,但经典阅读应当占较大比重。

名著经典毕竟和我们有些历史的距离,青少年可能不太习惯阅读。但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那些经典,而不是那些吸引眼球的流行读物。在浮躁的世风下,人们热衷于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图像化阅读,对于深阅读、慢阅读,对名著经典阅读则兴趣不高。而名著阅读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性,语文教育有责任培养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成人后才会欣赏品咂、回味名著经典的独特味道,获得心灵的滋养。这对学生一生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我们中国人从小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会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对自然、生命发展的思考。这些修养和哲理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人的心灵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会漂洗、提升人的志趣,即所谓打好了人的“精神底子”。

更重要的是阅读名著经典对中小学生的精神发育,对传承民族文化,对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素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6]霍松林先生说:“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牢不可破的民族凝聚力,不打自垮。”[7]

四、语文教育落实名著阅读策略

语文教育中名著阅读很重要,但在教学中却难以落实,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沟通课内课外的阅读,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1.语文教师要带头读经典名著

要求学生读经典,有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自己必须先要有这种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们的习惯行为,将是引导学生的最好的教材。作为经典的传授者、引导者,教师应该是阅读经典的主要群体之一,但很遗憾,如今大多数教师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许多语文教师在传授经典作品时,自己从未阅读过原著,仅凭着手中有限的参考资料热情“感受”、卖力“推销”文学权威的评论,而缺乏自身真切的感受,结果学生不领情,不认同教师的讲授,更无法对经典产生丝毫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赏析,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内外自己进行阅读。

一个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教师终身与好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件值得终身“修炼”的事情,已不仅仅是摆脱平庸、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个人行为,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与中华民族充满“阳光”的未来。所以说,读书,小则陶冶个人性情,大则关系到国家兴衰。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江苏锡山高中唐江澎校长投入100万元完成每位教师阅读100本书的“百万百卷读书行动”,为培养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为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树立了榜样。[8]

2.名著阅读一定要把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放在首位

在一个缺少读书氛围的环境里,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读书习惯?关键是先要引发“兴趣”。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正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文学名著对他们养成终生的读书习惯,将起到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读书习惯作为很基本的素养来培育。养成阅读名著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最重要的途径,这可能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品位,是一种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中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抓得好就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欲望,让他们发现原来文学经典是这么美妙啊!教师向学生讲述自己对某部名著阅读的体验,或者讲述某部名著中经典的故事情节,进而再向学生推荐名著。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对该名著有了兴趣,那么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内外阅读名著的愿望就很容易实现。

引导青少年读文学经典名著,教师可以先拣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它,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吓退。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只要能渐渐懂得鉴赏,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的鉴赏,就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这也就是阅读最大的功效。

3.要让师生有书读,有时间读

学校要购买一定的藏书,可以每学期根据学段为学生集体购书,让每位教师每月都有一本专业阅读杂志,每月提供一本共读书,保证每个教师和学生有书可读。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课后很难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文学名著,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打破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界限,每周用2—3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名著经典,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如山东潍坊市韩兴娥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让学生一个课时学习二至四篇课文,两个星期学一册课本,剩下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到处搜罗读书,不停地阅读、做笔记,读了相当于现行教材10倍以上的内容。[9]再如吉林毓文中学(高中)的“名著阅读与人文素养形成”实验,实验班每学期期中考试前学完教材,期中考试后集中阅读名著,完成读书报告。学生在两年半时间阅读10本名著,平均阅读量约200万字左右。[10]还有江苏锡山高中的“阅读实验”,学生在高一、高二前3学期每人阅读总量约在200万至250万字,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提高。[11]深圳市新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吴泓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经过十年专题实践,总结出中国古代、近现代、外国经典3组共29个专题,在课堂上领着学生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和阅读,再完成2000字以上的习作。网络平台、完整经典、专题阅读、读写一体是该校“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四大特征。

4.语文教育要大面积落实名著经典的阅读,关键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

“课标”就在教学评价上提出这样一种思路: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另外,中考、高考也应当出一些类似福建省那样的与读文学名著关系密切的作文试题或相关的考核题,来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比如福建以名著中十个人物为话题出的高考作文题,都使名著热卖、阅读升温。另外有些抓得好的学校,采取了诸如班级读书报告会,规定学生假期阅读书目,设校园读书节,实行名著天天读等办法,让阅读名著开始制度化,这些都是强化中小学生读名著的重要保证。▲

[1]死活读不下前10名作品[EB/OL].[2013-06- 22] .http://js.xhby.net/system/2013/06/22/017726371.shtml.

[2]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EB/OL].[2013-4-23].http://news.sina.com.cn.

[3]涵养一个书香中国[N].人民日报,2009-4-22.

[4]读书是要养成良性的生活方式——温儒敏教授访谈录[N].姑苏晚报,2013-4-28.

[5]王鹏伟.课外阅读亟待达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2(3):91-94.

[6]朱永新.让教育回归幸福[J].成才之路,2011(10):2.

[7]霍松林.幼年饱读诗书铸就爱国才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自述成才历程[N].广州日报,2011-08-31.

[8][11]赖配根.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教育改革纪略[J].人民教育,2012(23):38-44.

[9]陈琴.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J].小学语文教学,2012(27):48-49.

[10]王鹏伟.“名著阅读与人文素养形成研究”结题报告[J].中学语文教学,2010(6):43-47.

猜你喜欢

名著习惯读书
上课好习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国外名刊名著
好习惯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