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辨证施治癌性疼痛
2014-02-05杨忠光
杨忠光 陈 里
(贵州省遵义市中医院肿瘤科,遵义563000)
浅谈中医辨证施治癌性疼痛
杨忠光 陈 里
(贵州省遵义市中医院肿瘤科,遵义563000)
中医药疗法;癌性疼痛
疼痛是癌症患者一个重要的伴随症状之一,全世界每天至少有500万人忍受着癌痛的折磨,我国每天大约有100万癌症患者忍受着癌痛的折磨,有30%~50%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约15%的早期癌症患者伴有疼痛,60%~90%的晚期患者合并疼痛,其中50%以上患者的疼痛程度为中重度,30%是剧烈疼痛。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在发达国家约有40%~80%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满意的止痛治疗,发展中国家有30%达不到止痛治疗目的。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推广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旨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止痛观念,推广简单有效的规范化止痛方案。因此中医中药对癌性疼痛内外治疗已成为另外一种重要的途径。本文重点浅析中医中药在癌性疼痛辨证治疗的方案[1]。
1 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病理机制的基本认识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常见于阴阳、寒热、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之中,其主要病机表现为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临床常见分型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凝经脉、毒浊内蕴及寒邪客引。中医学认为癌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究其根本原因而言,主要是人体阴阳动态平衡机制遭受破坏所致,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平阴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因此,对于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指出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1 阳气偏盛 其疼痛的病理机制是气机郁滞,日久化热,或痰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故治则以损其有余为主,治法上或“治热以寒”或“热者寒之”而清泄有余之阳热。
1.2 阴气偏盛 其疼痛机制多发生在阳虚的基础上,感受阴寒,湿邪,或因水湿代谢失常,浊阴潴留所致。治则以损其有余为主,治法上或“治寒以热”或“寒者热之”即温其邪寒为主。
1.3 阴阳偏衰 疼痛的病理机制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攻伐太过,损伤阳气所致,故而阳气不足,阴气亢盛,虚寒内生,治则以补其不足或“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温里助阳”。
1.4 阴气偏衰 疼痛的病理机制是邪热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精血互损耗过盛,或久病耗伤阴液,从而有阴精亏虚,不能敛阴,虚热内生,治则以补其不足,治法“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滋阴清热”。
2 中医学对癌性疼痛分型基本认识
2.1 气血阴阳亏虚型 常见于恶性肿瘤晚期,正气虚脱,经络脏腑失养而致疼痛,其基本病理在于正虚邪实。因此其主要病机: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脏腑经络失养而致“不荣则痛”、“因虚致痛”。临床表现:局部疼痛绵绵不绝,恶病质,消痩,身软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黄,或四肢厥冷,或五心烦热,食少纳呆,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弱。治则:益气补血,阴阳双补。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熟地黄、赤芍、白芍、甘草。又结合中医辨证分成气虚、或血虚、或阴虚、或阳虚、或在脏、或在腑的不同,分别施以不同的补法。如气虚者,以补气止痛,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血虚而痛者,常选用当归、鸡血藤、白芍、何首乌等;阳虚而痛者,宜温阳止痛,常选用杜仲、补骨脂、续断等;阴虚而痛者选用麦冬、沙参、黄精、龟甲、女贞子、等。对于气血阴阳俱虚者,宜气(阳)血(阴)双补,以期正气来复,发挥其营养、温煦的作用。在辨别气血阴阳不同的时侯,应注意结合脏腑辨证,一般认为癌痛的发生与脾、肾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健脾益气药物能增加肿瘤患者的抗痛能力,应用补肾药物有助于疼痛的控制。如:对肺癌造成的严重胸痛,在应用养阴药的同时,加仙灵脾、肉苁蓉、仙茅等补肾药,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2]。
2.2 气滞血瘀型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本型常见于恶性肿瘤各个时期,气滞血瘀是癌性疼痛的病理基础,其病理产物常见癌瘤,主要病机是:气机不畅,瘀血阻络。临床表现:局部疼痛或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甚至拒按,夜间尤甚。常兼有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肌肤甲错或有瘀斑、瘀点,痛处常触及包块,舌暗或有瘀斑,舌底脉络迂曲,脉涩。治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柴胡舒肝散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白芍、熟地黄、柴胡、香附、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
2.3 痰凝经脉型 主要病机是脾虚水液代谢失常,痰浊内生,凝聚为瘤。临床表现:局部疼痛多为钝痛、胀痛,伴脘腹胀满,呕吐痰浊,肢体麻木,舌苔厚腻,边有瘀斑,脉滑。治则:健脾化痰、通络止痛。方药:二陈汤加减选法半夏、陈皮、茯苓、厚朴、枳实、南星、贝母、昆布、僵蚕、皂荚、山慈菇等。
2.4 毒浊内蕴 多见于中晚期肿瘤患者,尤其是当肿瘤实体快速增长,伴有坏死或继发感染时,更为明显。火毒是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亦是癌痛产生的主要病因。本型主要病机是火热之邪,灼伤津血,壅塞经络,而至疼痛的发生。临床表现:疼痛剧烈,尤其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遇冷稍减,或酿脓,或溃破后流脓血,或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舌质红绛,苔薄黄,脉洪数。治则:清热解毒、泻火止痛,方药: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当归芦荟丸等加减。常用药物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大黄、半枝莲、连翘、蒲公英、石膏、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龙胆草、山豆根、蚤休、青黛等。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周围的炎症和感染,所以能减轻局部疼痛,在恶性肿瘤某一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发展作用;同时,清热解毒药又具有较强的抗瘤活性。因此,清热解毒法是癌性疼痛治疗中的常用治法之一[3]。
2.5 寒邪客引 多见于中晚期肿瘤患者,其主要病机是素体阳虚,寒凝经脉,阳气郁结,气血不畅,经脉闭阻而致疼痛的发生。中医认为肿瘤为阴寒证时,其本质在于“阴成形”,而癌瘤是产生癌性疼痛的病理基础,故癌痛的发生亦多与阴寒之邪有关。临床表现:疼痛时缓时急,通常冷痛,痛有定处,得温痛减,或喜按,遇寒加剧。兼有面色苍白、形寒神怯、四肢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舌质淡暗、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濡。治则: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药常:附子细辛汤选用附子、肉桂、细辛、干姜、乌药、桂枝、吴茱萸、川乌、小茴香、荜茇、丁香、川椒等药。本法一般适应于肿瘤进展期或晚期患者。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阻碍气机,导致气滞血瘀,故临床中常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延胡索、川楝子、三七等。
3 总结
癌性疼痛的产生的原因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其发病的全过程中,既有病理性改变的表达形式,又有心理诱导的因素;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不荣则痛”,“因实致痛”等,其主要病机表现为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为此,在癌性疼痛的辨证施治过程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辨证分析,使得我们在具体的诊疗和用药中更加规范、合理、有效。
[1]李小梅,陈晓燕.肿瘤患者最佳止痛药物及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101:9.
[2]林胜友.马钱子治疗癌性疼痛35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2):4.
[3]李景梅,王晓婷.癌痛散治疗癌性疼痛93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4,21 (2):13-14.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3.078
1672-2779(2014)-03-0120-02
苏 玲 本文校对:黎 明
20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