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意外损伤的护理

2014-02-05杜俊鸽张金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行针皮下血肿

杜俊鸽 张金锋

(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

针刺治疗意外损伤的护理

杜俊鸽 张金锋

(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

目的 总结针刺治疗中的意外损伤及相应处理护理措施,减少针刺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机率。方法 对2010年至2012年期间在我科接受针刺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意外损伤情况及疗效明显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论 针刺治疗需要因人因时采取相应治疗,针刺治疗前与患者沟通交流相当必要,针刺治疗出现意外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造成永久伤害。

针刺治疗;护理;晕针;断针;沸针;血肿

针灸治疗因疗效明显、廉价、绿色深受患者欢迎,但也常常会因操作不当出现血肿、滞针、折针、断针等意外,甚者因出现上述情况后处理护理不当出现更严重事故。笔者长期从事针灸治疗,现将针刺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常出现的意外损伤及对应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以减少因针刺治疗中护理不当导致的恶性事件的发生机率,提高针刺治疗的疗效[1]。

1 针刺前注意事项

患者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嘱患者放松心情,减少不必要的担心,询问是否对金属过敏,既往有无针刺治疗以及患者对针刺治疗的了解情况,避免患者在过度饥饿、疲劳或精神紧张时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物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腰、背脏腑所居之处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时更应注意;对尿潴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注意针刺方向、深度,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针刺眼区及项部诸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

告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对应处理措施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前与患者沟通,增加医患的信任[2]。

2 针刺中的意外损伤及处理措施

2.1 晕针 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精神疲倦,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初次治疗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其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2 断针 临床表现: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变更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仔细地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除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2.3 滞针 临床表现:将毫针刺入体内后,出现不能捻转、提插或手法操作困难等现象。

处理:首先要解除病人顾虑,然后在滞针部位的周围轻度按摩,并将针轻轻提插,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使局部肌肉松弛,再将针拔出。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注意行针的手法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应与提插法配合。

2.4 血肿 临床表现:出针后,在针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肤隆起,称皮下血肿。

处理:出现皮下血肿时,应先持酒精棉球压按在针孔处的血肿上,按压片刻。如血肿不再增大,不需处理。局部皮肤青紫可逐渐消退。如经上述按压血肿继续增大,可加大按压力度并冷敷,然后加压包扎,48小时后局部改为热敷,消散瘀血。

预防:为了防止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针尖有钩的不能使用。针刺时一定要注意仔细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开血管再行针刺。

3 讨论

针刺治疗疗效明显、治疗方便,但操作不当或治疗前缺乏沟通易导致出现血肿、断针、滞针等意外,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掌握治疗前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熟练应对意外及不良反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疗中的不良损伤,减少病人痛苦,提高针刺治疗的疗效。

[1]王慧,陈芬.针刺意外的处理措施及预防[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1):23.

[2]戴小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108.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3.076

1672-2779(2014)-03-0118-01

杨 杰 本文校对:郝高利

2013-10-17)

猜你喜欢

行针皮下血肿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邹医师讲针灸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