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2014-02-05王占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河南旅游业公共服务

王占华

(河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一、引 言

2009年河南省确立了“旅游立省”战略,提出要加快旅游业发展,将河南省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2009年发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明确指出:要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需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为旅游者出游和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指出,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我国现代服务信息化进程的前列,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的出现,加上大众化旅游活动的日益频繁,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将更加强烈。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属于有形的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体系中的物质基础,一直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对河南省而言,要实现“旅游立省”的战略目标,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毋庸赘言,加强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甚至可以断言,河南省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效如何,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配套是否完善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二、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在“旅游立省”的战略指导下,旅游业在河南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旅游收入不断提高,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确立了旅游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2010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2. 5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 2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5.5% ,其中,郑州6 962.13人次,同比增长12.28% ,旅游总收入59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5.03%。洛阳3 820.29人次,同比增长13.01% ,旅游总收入367.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15%。开封2 221.16人次,同比增长12. 69%,旅游总收入175.20亿美元,同比增长15.06%。焦作1 959.48人次,同比增长12.13%,旅游总收入131.84亿美元,同比增长15.38%。三门峡1 454.60人次,同比增长11.29%,旅游总收入79.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04%。其中入境旅游接待人数146.84万人次,同比增长16.72%;创汇4.9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8%。旅游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0%。“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高出全省 GDP增长速度10个百分点以上。旅游产业发展各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特别是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800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 29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由7%上升到10%。全省旅游接待人数、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位、第8 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1]。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 36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7%、20.0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和6个百分点[2]。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河南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从小到大 ,逐渐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全国旅游发展中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2012年12月17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发布中国首个旅游业发展报告——《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报告发布了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旅游业竞争力排行榜。《发展报告》评价结果显示,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五位省市(区)分别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湖南、湖北、河南、重庆、福建、安徽、四川、天津。其中:现实旅游竞争力前十五位省市(区)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山东、辽宁、河南、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重庆;潜在旅游竞争力前十五位省市(区)是北京、广东、上海、山东、辽宁、浙江、江苏、重庆、湖南、四川、河北、海南、湖北、天津、山西;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前十五位省市(区)依次是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天津、山东、福建、陕西、辽宁、重庆、河南、湖北、海南、云南。可见河南旅游业已挺进我国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现实旅游竞争力、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的榜单中。旅游业已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拉动全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树立河南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河南旅游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衡量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定论。李爽等学者认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主要由旅游基础设施类服务、旅游公共信息类服务、旅游行业指导类服务以及旅游公共安全监测类服务4个子系统构成 。其中旅游基础设施类服务主要由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和旅游游憩服务设施构成[3]。根据李爽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分类,以下将着重分析河南省旅游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1.旅游交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交通体系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有着便捷的交通条件,以郑州为中心, 已形成了由航空、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城际快速通道等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通过高速铁路,将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连接北京、西安、武汉、徐州等我国几个核心城市的“两个半小时交通圈” ,工程完工后河南的可进入性将大大增强。另外为提升河南旅游形象、推动河南旅游业发展,省旅游局会同省交通部门组成考察组,专门赴河北省考察了该省的公路旅游标识设置情况和资金来源情况等,并结合河南省实际及时拟定了《全省公路主干道旅游交通标志设置方案》。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公路旅游交通标志牌的制作、设置共投入资金三千多万元,从2005年5月至2006年上半年,全省共树起1 440块旅游标识牌。目前,河南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通往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上,均设立了有标准用料、标准图案、标准尺寸和中英文对照的旅游标识,旅游者随处可获得旅游交通信息。这不但成为了解河南旅游的一个重要渠道,还成为宣传和推介河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河南省各种档次的旅行社、旅游饭店布局日趋合理

旅行社和旅游住宿收入作为河南省旅游业创汇的重要支柱,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及完善显得极其重要。河南省各种档次的旅行社、旅游饭店布局日趋合理。2009年的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资料显示,河南省旅行社数量1 052家,在全国排名第七[4]。截至 2010 年年底,共有旅行社1 139家,其中出境社29家,国内社1 110家。旅游饭店的档次、类型多样。共有星级饭店536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73家,三星级264家,二星级182家,一星级6家。共有导游员30 909人,其中2010年新增加5 500人。[5]

3.景区景点规模建设总量扩大,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河南不仅有璀璨的历史文化,也有“北雄南秀”的自然景观。各种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巨大,而且拥有许多高级别的景区。截至2010年年底,河南省共有 A级景区213家,其中5A级景区7家(含拓展景区1家),4A级景区71家,3A级景区96家,2A级景区39家。到2012年,河南省5A级景区将达到10家,居全国之首。河南旅游业还以项目带旅游,以提高旅游景区品味、挖掘旅游景点内涵为举措,打造了一批旅游精品。

由此可见,“十二五”以来,随着政府对旅游业投入力度的加大,河南省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看,旅游业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四、存在的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依然有待完善

由于旅游交通是依附于公共基础之上的, 河南目前旅游交通的软肋之一就是直飞航线太少,这是其一。第二,公共交通线路与旅游景区(点)之间的连接线路的质量和连接度不够, 需要大力建设。第三,旅游景区(点)内部的旅游线路设计、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等存在问题。第四,大的旅游交通环线和交通体系建设也要趋于合理化。[5]

2.旅游企业硬件设施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受历史原因影响,河南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远不及发达的沿海地区,政府财力有限 ,用于投资旅游业的资金也有限,与旅游业较为发达的省区相比,河南省的酒店、 旅行社等硬件设施水平偏低 ,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河南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甚至不及西部的甘肃,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受到诸多限制,这客观上造成了河南省旅游行业缺乏高级管理人员,缺乏高级别导游人员和外语导游。服务人员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旅游经济强省转变”的需要。

3.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开发程度较低

目前全省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对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精髓挖掘不够深入,开发程度较低,旅游业远景规划不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河南省5A景区数量虽居全国之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旅游集聚区、度假区建设仍然滞后,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某些景区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专业程度不高,或者旅游发展规划已是明日黄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河南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缺乏浓郁的中原文化味,从内容到形式都过于单调,很多景点还停留在基础层面,没有很好地利用“文化”这一强大的优势,旅游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水平较低,很多古迹、遗址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原, 无法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景区的特殊性和愉悦性,不具有参与性[6]。游客只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除此之外,旅游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一些4A级景区,景色虽美,周边环境却很糟糕,蚊蝇乱飞,生态管理缺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也减弱了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4.旅游企业竞争无序,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秩序也有待整顿。如随着旅行社数量大幅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有些旅行社为了获得非法利益,出现了一些采取挂靠承包、零负团费、虚假广告、降低接待服务标准、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手段,违规经营、欺骗误导游客、擅自减少或缩短旅游行程和项目,个别饭店假冒星级资质开展宣传招徕生意。旅游企业竞争无序,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严重损害了河南旅游的形象。

五、完善河南省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议

1.继续加大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强公共基础设施的旅游功能

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好坏并不在于旅游企业本身,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7]现代化、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是旅游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除了旅游吸引物之外,还包括其他的辅助设施, 如休闲绿地、 公共景观设施、各种游乐设施、金融服务设施、卫生设施(如垃圾桶、环保厕所等)、景区游憩设施(如景区内的观光亭、休憩椅等)。河南省要加快构建省、市、县、景区四级旅游服务设施,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应该进一步开辟公共休闲绿地或休闲广场,加强城市和景区的卫生设施建设。增设观光亭和休憩椅等设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政府应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旅游总体规划和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之中,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公共基础设施的旅游功能。

2.构建通达完善的现代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旅游立省的落实要以目标实现为主,在旅游交通方面,首先解决航线与旅游的矛盾,尽快让国际航班飞起来。其次河南省有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农村,90%的山水自然景观集中在豫北、 豫西、 豫南山地, 这些地方多数为贫困落后地区。[8]在开发景区的过程中要考虑景区之间交通的转化性,围绕全省旅游景区布局,遵循互相连通、快捷出入的原则,方便旅游者在景区与景区间的转移,增强景区间的联系,适应当前自由行游客增长的趋势,提升河南旅游景区整体竞争力。第三,在现有公共交通服务建设的基础上,重视旅游交通规划,构建以航空、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景区专用道路为补充的立体综合旅游交通网络,实现航空、高铁、公路与景区的交通连接和“零换乘”,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便利。第四,进一步完善道路旅游标识、旅游咨询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重点旅游城市开通旅游观光巴士,建设旅游呼叫中心,发行旅游票卡,推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营造规范高效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在全省范围内规范旅游服务,建立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推行国际认证质量标准,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鼓励各地创A升级,按照国家标准提升旅游景区品位,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如鼓励发展高星级宾馆及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一些发展比较好的景区,如云台山等景区,可以大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游客进入景区就可通过智能手机、 景区体验触摸屏等各类体验终端, 结合定位功能, 实现智能化自助导览、 导游、 导航等信息服务及餐饮、娱乐等各种商务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总之,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仅是旅游产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向游客展示旅游品牌和形象的重要窗口和载体。只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适应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地方旅游整体形象,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文献:

[1][2][5]数据均来自201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3]李 爽,甘巧林,刘望保.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8-15,30.

[4] 2009年河南省旅行社数量全国排名第七[EB/OL].www.henan.gov.cn ,2010-06-23.

[6]李红波,李悦铮.基于中部旅游圈的河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分析[J].河南科学,2009,(8):1019-1022.

[7]张文礼,吴光芸. 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J].兰州大学学报,2007,(3):96-102.

[8]许韶立.论河南旅游业应危机保增长之新举措[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3):95-97.

猜你喜欢

河南旅游业公共服务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