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连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

2014-04-01鲍计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一村大连市村官

鲍计国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为了掌握大连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执行情况,我们对大连市的南三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和北三市(庄河、瓦房店、普兰店)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共发放“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问卷210份,问卷发放分布情况如下表:

表1 问卷发放分布情况

此次调查共回收乡镇村组干部有效调查问卷40份,村民有效调查问卷85份,大学生村官有效调查问卷75份及相关的访谈资料若干。

一、“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

(一)大学生选择“村官”的动机与目的

根据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做大学生村官的动机与目的是多元的,具体情况见图1。

注:横坐标表示人数,纵坐标表示动机与目的.

尽管动机与目的看起来多元,但53人(近71%)的同学是冲着国家的优惠政策而来的,这是相对集中的选项;全心全意想要服务农村的仅有22人(占29.3%)。由此看来,许多大学生选择当大学生村官并不是想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乡,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是被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所吸引,希望能够通过考公务员、提拔等方式,尽快摆脱农村基层,实现在严峻就业形势下“以退为进”。而“积累工作经验”等选项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是“附带选项”。

(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

从职位上来看,担任兼任村团支书、村主任助理、支部副书记等职位的大学生较多;专业对口的相对比较少,大多数不对口。访谈中发现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相对更加自信,尤其是学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显示了很强的专业优势,如毕业于原大连水产学院的焦小松和毕业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丛宝坤等;大学生所做事情比较杂,能真正全面参与建设性和决策性工作的村官少之又少;大多数村官对当前工作积极热心并且比较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也会有人埋怨工作无聊休闲,80%的被访“大学生村官”出勤时间为每星期5天,有的说在农村工作双休概念淡薄,少数大学生出勤时间为7天。

二、乡镇村组干部与村民调查部分

表2是乡镇村组干部和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评价与打分情况(有效问卷100份,村干部20份,村民80份)。统计结果如下:

表2 村干部与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

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成效

政策评估贯穿于政策运行的整个过程,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包括对政策执行过程的评估,同时也包括对政策执行结果的评估。通常情况下,由于不同的执行者的素质、执行力度以及民情等诸多元素,国家政策在落实的程度以及所获得的成果上会有一定出入。从上述调研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许多政策细节没有真正落实实施,如大学生当村官的动机和政策目标不符,个别乡镇仅把大学生村官当成“文员”,部分乡镇待遇没有真正落实等。然而总体而言,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一项指导性政策,大连市市县区各级政府从当地实情出发执行政策,政策执行效果不错。

(一)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模式

1.市委深入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

从2009年开始,大连市把近几年来实行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百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北三市计划”、 “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多个计划,集中合并为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统一名称、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政府的角度大力推进大学生多向就业。对于被列入“三支一扶”计划中的大学生,大连市政府下大力气,给予了多项优惠政策:市、县财政为大学生村官提供2万元以上的现金补贴,统一缴纳各类保险,实习期间算入工龄。对于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优先解决就业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他们留在服务地继续工作。服务期满并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在报考硕士研究生和公务员时,都可享受许多优惠政策。[1]以2013年大连市公务员招考为例,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街道办事处党政办公室科员等职位仅限本市“四个计划”人员(“三支一扶”、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辽西北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能报考,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相比一般职位要小很多。服务期满后,打算在其他行业就业的大学生村官,也能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除此之外,大连市政府还出台了建立人才工作站,选聘大学生“村官”进站统一管理,落实事业编制等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大学生投身到农村,积极参加大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各县市区创新制度与管理模式

大连市各县市区在大学生村官制度和体制建设方面,也在国家政策和大连市政府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县区情况大胆进行探索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长海县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模式比较有新意,通过三个“1+1”模式,卓有成效地培养大学生村官,使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为基层建设的新生力量。首先是领导干部“1+1”,规定各乡镇的党委副书记担任培养负责人,乡镇党委组织委员担任生活联系人,下属各村支书、村主任担任现场帮带人,合力帮助大学生熟悉农村社区现状及工作流程等。其次是新老村官联系“1+1”,由已经退居二线的原支书、主任定期向大学生村官传授个人经验。另外,尽量进行多岗锻炼“1+1”,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各自专业特长,精心挖掘各自的潜能,帮助他们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岗位,尽量做到用其所长、人尽其才。[2]

旅顺口区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极为重视,建立了多处人才工作站,大力培养基层组织人才。为了配合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实施,区政府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选拔、考核、管理、服务、发展制度,已经成功引进并培养了150多名优秀大学生,并且全都分配到周边农村和基层社区工作,大学生已经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补充力量,而且已有许多大学生村官能够独当一面,完全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业当中。区政府不仅给予每一位大学生村官事业编制,而且工资、保险均有政府负担,并对所有大学生村官做出承诺,考核期满,考评成绩合格者可以继续留任。现如今,旅顺口区对于大学生村官们由过去的“不想用、不会用、不敢用”逐渐向“愿意用、善于用、大胆用”转变,由于大学生村官们在旅顺口区政府搭建的平台上成绩卓著,人才工作站里的大学生村官早已成为各村、社区抢夺人才的目标。

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的前革村注重选用“自产”村官。借鉴选拔一般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村党委面向本村出身的大学生公开选拔村官,将其中的优秀者充实到村委会。另外,为了体现选拔过程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参照《大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前革村委会决定将公开招聘工作交由甘井子区党校全权负责。2011年10月,经过多轮严格筛选,首批4名(总成绩一至四名)“80后”大学生正式上岗履新,分别就任村工会副主席、团委书记等职。

(二)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结构

大连市有着近千个村级行政单位,2006年以前,村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不到30%,而50岁以上干部比例已达70%;另外,北三市及长海县的200所农村中小学,竟然没有一名老师为全日制的师范类本科生毕业,近70所乡镇卫生院没有一名正规的医学类本科毕业生。2006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来,截至2011年年底,大专学历以上的村干部所占比例提高了12个百分点,平均年龄也降至41.9岁。许多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村里的“一把手”。不仅出现了以1 200多票(全村1400多名选民)高票当选村委会委员的大学生村官王嵩,还涌现出大连历史上最年轻的村支书姜珊珊。王嵩除了肩负妇女主任的重任外,业余时间还帮忙指导农民生产。一位农民家的樱桃大棚土壤有些发粘,王嵩就把自己在学校做实验时用过的蛭石介绍给他,土质果然得到改善;姜珊珊2003年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毕业后,进入金州区向应镇城西村村委会,不仅积极向资深村干部学习,而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领村民创业致富,深受村民爱戴,2007年4月,姜珊珊正式被任命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2.带领村民科技兴村

尽管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园,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但是所学专业知识尚属前沿领域,只要充分发挥所学知识,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定会带领村民走上一条科技致富的新路。林文飞是庄河市崔店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圆满完成职内工作之余,从2007年开始进行林蛙养殖,第二年即获收益,第三年实现丰产。林蛙的成功促使林文飞更上一层楼,承包了村里一座荒山,办起了蛋鸡养殖场。因为是纯天然、无污染、口感好,所以鸡蛋的销路极好。不必进行口头动员,村民们早就在林文飞的带领下,开始大面积开展绿色养鸡事业,并已形成了产业规模以及自有品牌。大连市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王颍,积极主张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大连的温泉之乡安波情有独钟,工作之余走访各村村民,收集各种有关当地温泉的素材,最终成功撰写出《北方温泉名镇——安波》一书,对宣传安波形象,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

3.为村民排忧解难

在农村有很多棘手问题(很多中间掺杂着宗族问题),而大学生村官往往能站在更高的立场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优势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2006年,丛宝坤从学校毕业后回到了二道河村,成了一名“村官”。四五年来,仅他调解成功的纠纷就不少于50次;普兰店市李沟村在大学生村官王高喜2008年刚来时,村财政赤字13万元,到了2011年9月份村里账面上盈余100多万元。

(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促进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大学生村官们提供了三年时间来认识农村、融入农村,考核期满成绩合格者,只要有继续扎根农村的意愿,就可以获得继续工作的机会。作为培养大学生村官们实践操作能力的社会大学,农村的广阔天地让他们顺利地从大学生向着新式农民转变,实际参与农村工作,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参与农村生产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沟通不断加强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基层农民的距离,工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突飞猛进,在现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增强。[4]大学生在农村接受锻炼,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其中的杰出代表是普兰店市大岭子村的村主任助理张丽景,作为大连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凭借自己的努力,张丽景不光获得了村名的喜爱,领导们的认可,而且还荣获了首届“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称号。

作者文献:

[1]张文西,陈桂娟.大学生“村官”、支教、服务北三市三项计划合并为一[N].大连日报,2009-05-26.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辽宁大连长海县:三个“1+1”传帮带机制促大学生村官成才[EB/OL].http://cpc.people.com.cn/cunguan/GB/16385053.html.

[3]安波镇委员会. 北方温泉名镇——安波[M]. 北京: 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

[4]钟 帅,鲍计国.大连市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证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6-127.

猜你喜欢

一村大连市村官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唱村官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大连市救助管理站:多个“第一”背后的秘密
Study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of English listeningusing American TV series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DALIAN THE SEA IN THE N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