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建构研究

2014-02-05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河南省体系发展

高 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一、河南省传统产业体系的缺陷与不足

从现代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河南省实际看,河南省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层次较低,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上游,面临着扩大产业规模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通过形成庞大的社会化分工网络,加速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环节向包括河南省在内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对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挑战。一是产业技术进步的挑战。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扩散和产业化,知识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比重日益扩大,已经在新产业发展和新市场开拓中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而河南省由于长期以来研发投入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许多关键性技术受制于人,加之外部的技术封锁和知识产权壁垒,使河南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长期面临挑战。二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挑战。在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中能源资源加工产业仍居主导地位,资源环境约束已经成为河南省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矛盾。从发展路径看,发达国家曾经的高能耗、高消费的现代化道路走不通,我们走过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路子也走不通,我们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当前,国内发达地区和不少周边省份不仅具有先发优势,而且为了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河南省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四是长期存在的就业压力的挑战。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既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又要着力扩大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因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临的任务更为复杂艰巨。

从2012年的产业产值看,河南省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河南省钢铁、有色、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达到38%,分别高于全国、安徽、湖北10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许多产品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轻工、新型建材领域品牌优势不突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河南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比广东和山东少112家和80家。总之,河南省在产业链的整合、产业服务系统的整合、产业环境的整合方面都有待提高。

河南产业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结构都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资源、投资依赖程度较高,初级加工比重偏大,整体竞争力不强。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产品集中在产业链前端,其中铝工业、化工、纺织前端产业占比分别达到50%、40%和65%。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弱,新产品开发滞后。河南省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专利授权量仅相当于广东和江苏的12%左右;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分别比山东、浙江、广东、上海、天津和河北省(市)少37家、29家、22家、15家、7家和5家。三是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竞争优势不强。部分产业集聚区仍然处于简单的企业集中阶段,相互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作关系,集群竞争力未能有效发挥;部分产业集聚区虽然基础设施已经基本满足发展需要,但产品设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物流等专业化服务配套严重不足,对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有限。四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统筹推进不足,产城互动亟待加强。部分地区缺乏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发展思路,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没有充分衔接,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尚未实现城市功能的同步完善,在城市建设中难以做到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规模,配套城市功能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未能形成产城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二、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机遇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新型产业体系,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其支撑要素是技术、人才、资本和信息的高效运转等,核心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创新能力强、关联度高、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群,依托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的发展环境,其主要标志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较高。现代产业体系是对传统粗放产业体系的扬弃,主要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创新性。这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特征,即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维度创新功能,能够使得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二是融合性。这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特征,即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信息化与产业发展、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与城市之间进行不断融合渗透。三是开放性。这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效能特征,即现代产业体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能够有效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形成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四是集聚性。这是现代产业体系在空间布局方面的特征,即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五是可持续性。这是现代产业体系标志性特征,即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构成产业的质量效益高,消耗污染低,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内外现代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六个趋势:一是产业分工国际化。生产要素和产成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明显,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全球化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二是产业内部细分化。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加速发展,制造业链条中的部分服务环节也加速分离;产业的内部结构呈现出不断细分的趋势,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出现。三是产业之间关联化。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产业日趋融合,二、三产业互相关联、互相支持的程度加深,三次产业受到高新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强。四是产城之间融合化。产业发展对支撑城市功能和促进城市的发展与完善的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城市的不断发展为产业提供了优化布局和产业集聚的载体,城市空间、人口分布与产业空间的关联程度不断提高。五是产业布局集聚化。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在专业上相近或相同的产业的集聚加速,并在空间布局上通过价值链的联系,呈现集聚趋势,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日益突显了产业集群的巨大作用。六是产业发展生态化。随着生态、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加剧,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发展的生态性特征日益加强,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逐步呈现耦合优化趋势。

河南省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成功实现了多项历史性转变:从农业大省发展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河南省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9%,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在巩固中得到加强,稳定在1 000亿斤左右的粮食总产量使河南省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河南所处的地理位置,确立了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总体而言,河南省已进入加速推进工业化的阶段,形成了农业基础巩固,以工业为主导,基础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型化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基础较为坚实。

2012年河南省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0.1%,为29 810.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为3 772.31亿元;第二产业增长11.7%,为17 020.2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5 357.36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9 017.63亿元,增长9.2%。2013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生产总值23 516.02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3 527.4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12 816.35亿元,增长9.9%,其中工业增加值11 539.08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7 172.19亿元,增长8.7%。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临的重大机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河南省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内部需求旺盛,产业发展和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强劲;二是国家继续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支持“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为河南省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为河南省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宽的领域和空间;四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将进一步放大河南省区位、市场、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五是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河南省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建构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框架与途径

根据当前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和河南发展实际,按照三化协调、产城互动的要求,河南省要把提升先进制造业规模和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发掘潜在优势,扩大增强竞争优势,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形成河南工业经济升级的主要支撑。围绕扩大高端产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优势,结合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建设,重点发展优势行业,提升深加工产品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推进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创新能力五大提升工程,带动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城融合,形成一批万亿元优势产业、千亿元产业集群和百亿元企业集团,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构建创新开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融合协调、产城互动,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提升河南省城镇综合竞争力和人口承载能力。

1.突出优势带动

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动相结合,优化结构和促进就业并重,着力在市场潜力较大的领域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按照“成长型最好、关联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原则,发挥河南省在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中的成套装备、工程装备、电气装备、精密基础件、智能终端、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制造、家电家居用品、装饰建材10个优势行业,着力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化工精深加工、有色深加工、钢铁深加工和纺织深加工等产品比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形成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对河南省比较优势逐步下降或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的行业,如农副产品加工、造纸、棉纺、初级原材料以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重点引导企业加快工艺技术改造,强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这些不再作为省里引导的重点。

2.突出高端带动

坚持以产品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发展新变化,着力发展终端和高端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围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精深加工,推动传统产品改造升级;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力度,加快新产品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品;以增强品牌带动力为重点,提高优势产品比重,强化质量、性能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

3.突出开放带动

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相结合,以产品种类由无到有、产业竞争力由弱变强、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为目标,在推动现有企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抢抓国际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提速的机遇,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河南省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突出龙头带动

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快培育一批新的骨干企业。深入推进行业兼并重组和上下游企业整合,培育壮大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配套企业加快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集群。

5.突出技术带动

坚持自主研发和联合攻关相结合,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重大技术、重要产品上取得突破,加快河南省竞争优势由产业链前端向后端转移,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提升,推动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

6.突出产城互动

坚持统筹产业城市发展,壮大提升城区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完善拓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人口集中,以城市发展强化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推动河南省产业与城市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为了上述6方面的顺利实现,必须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解决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构建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河南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建设工作。围绕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建设用地和环境容量保障、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确保形成政策合力。结合发展重点,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按照国家相关资金支持条件加快完善,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认真梳理调整各项省级财政资金支持重点和方向,统筹使用省结构调整资金、省高技术产业化资金等专项资金,集中支持重点发展领域;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河南省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提高对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在河南省建立统一的企业投资项目信息平台,各审批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发布项目受理、办理结果等有关信息,进一步精简审批(核准、备案)条件、优化审查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河南省体系发展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